中國是最早造車的國家之一,相傳距今約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就已出現了車。關於中國古代是從何時確切開始使用車子的,至今還是個謎。《左傳》、《墨子》等先秦時期的文獻中,有“奚仲作車”、奚仲曾為夏朝的車正的說法。但是目前尚未發現夏代已使用車子的考古證據。最初的車以圓形木板作為車輪,稱為“輇(quán)”,後來對車輛作出重大改進,從此開始使用帶輻條的空心車輪。
在河南偃師商代早期都城中的道路路面上曾發現車轍,表明當時已經使用了車子。但是,該車轍兩輪之間的距離僅1.2米左右,遠遠窄於商代晚期馬車的2.2-2.4米的輪距。因此,估計它可能不是馬車留下的車轍。古代文獻曾記載商人的祖先王亥“作服牛”,因此,商代早期商人有可能已經使用了牛車,不排除偃師商城發現的車轍是牛車或人力車留下的。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子實物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距今約3300-3050年前)的馬車,目前已發現數十輛。當時貴族下葬時,通常都有成套車馬及駕人陪葬。這些馬車多被埋葬於貴族的墓葬旁邊,一般一座車馬坑中埋放12輛車。多數馬車上有青銅製作的車馬器,有的車箱內還有兵器和駕馭馬車所用的器具。有的馬車邊還埋有駕車的馭夫。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馬車主要是用於車戰和貴族的代步工具。商代的車基本都為單轅兩軛,這可以從甲骨文中象形文字“車”的字型得到證實。
西周時期是中國古代禮制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古代的許多制度出現於西周時期。車馬制度也不例外。當時,馬車除了繼續被用於作戰之外,還被作為等級身份的體現物。據周代的禮書記載,從周王到諸侯、卿大夫,依據其身份的不同而在車子的結構、駕馬的數量、車馬器的形制、車子的裝飾等方面有嚴格的區別。在周代的貴族墓葬旁邊,常可發現附葬的車馬,坑內埋放車馬的數量和旁邊貴族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相匹配。迄今所見西周時期的車馬坑埋放車最多的可達十餘輛,去年發掘的湖北棗陽九連墩一號東周墓旁邊的車馬坑中的車子達33輛之多。周代時,已採用油脂作為車軸的潤滑材料。
另外,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戰爭頻繁,而且盛行車戰,動輒就使用數百乘甚至數千乘戰車進行作戰,擁有戰車的數量也成為衡量列國軍事實力的標誌之一,因此就有了“百乘之國”、“千乘之國”甚至“萬乘之國”的說法。這一時期,造車技術已非常成熟,《考工記》中就對車輪製造的平正均衡、穩定耐磨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戰國晚期,騎兵逐漸取代戰車成為東周列國主要的作戰手段。
秦代時,戰車仍是主要的作戰工具,秦兵馬俑坑就出土駟馬戰車100多輛。同時,車作為日常乘行工具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秦統一後,實行“車同軌”制度,車輛製造進入標準化階段。早期的車車廂很小,只能站立乘行,後來車廂逐漸擴大,出現了可坐乘的安車。秦陵出土的二件銅車馬均仿自真實車馬,比例為真車的二分之一。一號車為立乘之前導車,長2.25米,高1.52米。單轅雙軛(è),套駕四馬。二號車為坐乘之安車,全長3.28米,高1.04米。車廂分前後兩室,前室為駕駛室,後室為乘主坐席。車廂上有橢圓形車蓋。車為單轅雙輪,前駕四匹銅馬。
漢代機動部隊多以騎兵充任,戰車從此消失。同時,普遍乘行車輛結構也有很大變化,單轅車逐漸被兩轅車取代。三國時期,還出現了計裡鼓車和指南車這兩種帶有精巧機械裝置的車輛,前者用於記錄行駛里程,後者用於指示行駛方向。在漢代諸侯王的墓葬中,可以看到有車子隨葬。
魏晉時期(220—316)出現了獨輪車這種便捷的車式裝載工具,一直沿用至今。有人甚至認為,史書中記載的諸葛亮(181—234)發明的木牛流馬其實就是一種獨輪車。早期車輛多以馬拉,魏晉南北朝(220—581)時開始流行牛車。牛車速度雖不及馬車,但行駛顛簸小,乘坐相對舒適。
宋代開始,轎子逐漸流行,客觀上抑制了載人車輛的發展。乘轎時,雖前呼後擁,極為風光,但從機械科學角度看,以人力的非輪式機械代替畜力的輪式機械,無疑是技術上的一大退步。中國古代造車技術也因此長期停滯不前,直至近代馬車的結構和用途未再發生大的變化,最終被來自西方的四輪機械動力驅動車輛取代。
中國是最早造車的國家之一,相傳距今約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就已出現了車。關於中國古代是從何時確切開始使用車子的,至今還是個謎。《左傳》、《墨子》等先秦時期的文獻中,有“奚仲作車”、奚仲曾為夏朝的車正的說法。但是目前尚未發現夏代已使用車子的考古證據。最初的車以圓形木板作為車輪,稱為“輇(quán)”,後來對車輛作出重大改進,從此開始使用帶輻條的空心車輪。
在河南偃師商代早期都城中的道路路面上曾發現車轍,表明當時已經使用了車子。但是,該車轍兩輪之間的距離僅1.2米左右,遠遠窄於商代晚期馬車的2.2-2.4米的輪距。因此,估計它可能不是馬車留下的車轍。古代文獻曾記載商人的祖先王亥“作服牛”,因此,商代早期商人有可能已經使用了牛車,不排除偃師商城發現的車轍是牛車或人力車留下的。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子實物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距今約3300-3050年前)的馬車,目前已發現數十輛。當時貴族下葬時,通常都有成套車馬及駕人陪葬。這些馬車多被埋葬於貴族的墓葬旁邊,一般一座車馬坑中埋放12輛車。多數馬車上有青銅製作的車馬器,有的車箱內還有兵器和駕馭馬車所用的器具。有的馬車邊還埋有駕車的馭夫。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馬車主要是用於車戰和貴族的代步工具。商代的車基本都為單轅兩軛,這可以從甲骨文中象形文字“車”的字型得到證實。
西周時期是中國古代禮制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古代的許多制度出現於西周時期。車馬制度也不例外。當時,馬車除了繼續被用於作戰之外,還被作為等級身份的體現物。據周代的禮書記載,從周王到諸侯、卿大夫,依據其身份的不同而在車子的結構、駕馬的數量、車馬器的形制、車子的裝飾等方面有嚴格的區別。在周代的貴族墓葬旁邊,常可發現附葬的車馬,坑內埋放車馬的數量和旁邊貴族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相匹配。迄今所見西周時期的車馬坑埋放車最多的可達十餘輛,去年發掘的湖北棗陽九連墩一號東周墓旁邊的車馬坑中的車子達33輛之多。周代時,已採用油脂作為車軸的潤滑材料。
另外,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戰爭頻繁,而且盛行車戰,動輒就使用數百乘甚至數千乘戰車進行作戰,擁有戰車的數量也成為衡量列國軍事實力的標誌之一,因此就有了“百乘之國”、“千乘之國”甚至“萬乘之國”的說法。這一時期,造車技術已非常成熟,《考工記》中就對車輪製造的平正均衡、穩定耐磨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戰國晚期,騎兵逐漸取代戰車成為東周列國主要的作戰手段。
秦代時,戰車仍是主要的作戰工具,秦兵馬俑坑就出土駟馬戰車100多輛。同時,車作為日常乘行工具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秦統一後,實行“車同軌”制度,車輛製造進入標準化階段。早期的車車廂很小,只能站立乘行,後來車廂逐漸擴大,出現了可坐乘的安車。秦陵出土的二件銅車馬均仿自真實車馬,比例為真車的二分之一。一號車為立乘之前導車,長2.25米,高1.52米。單轅雙軛(è),套駕四馬。二號車為坐乘之安車,全長3.28米,高1.04米。車廂分前後兩室,前室為駕駛室,後室為乘主坐席。車廂上有橢圓形車蓋。車為單轅雙輪,前駕四匹銅馬。
漢代機動部隊多以騎兵充任,戰車從此消失。同時,普遍乘行車輛結構也有很大變化,單轅車逐漸被兩轅車取代。三國時期,還出現了計裡鼓車和指南車這兩種帶有精巧機械裝置的車輛,前者用於記錄行駛里程,後者用於指示行駛方向。在漢代諸侯王的墓葬中,可以看到有車子隨葬。
魏晉時期(220—316)出現了獨輪車這種便捷的車式裝載工具,一直沿用至今。有人甚至認為,史書中記載的諸葛亮(181—234)發明的木牛流馬其實就是一種獨輪車。早期車輛多以馬拉,魏晉南北朝(220—581)時開始流行牛車。牛車速度雖不及馬車,但行駛顛簸小,乘坐相對舒適。
宋代開始,轎子逐漸流行,客觀上抑制了載人車輛的發展。乘轎時,雖前呼後擁,極為風光,但從機械科學角度看,以人力的非輪式機械代替畜力的輪式機械,無疑是技術上的一大退步。中國古代造車技術也因此長期停滯不前,直至近代馬車的結構和用途未再發生大的變化,最終被來自西方的四輪機械動力驅動車輛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