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心發現

    有文字諡號的,都是對有大功於社稷,且能善始善終的文官(高官),很多功勞很大的大臣都因沒能善始善終而沒有好的諡號(大多數是功高震主提前被殺),也有些被殺的,皇帝做一場戲,說是暴病而亡,一樣給個好的諡號,古代文人也原意以一死換死後的好名聲。

  • 2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 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諡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諡號。《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私諡,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

    諡號的選定要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 好祭鬼怪曰靈,“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中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我們來了解一下文臣,從唐朝開始,最高等級的諡號是“文貞”,比如魏徵、宋璟、張悅這些賢臣,死後都諡“文貞”。

    北宋初年,“文貞”仍然沿襲唐制,是最高等級諡號。比如太宗年間的賢臣李昉、王旦等都在死後獲諡“文貞”。

    到了宋仁宗開始,因為宋仁宗御名“趙禎”,為了避諱,將“文貞”改為“文正”,此後歷代沿襲。“文正”就成了文官的最高等級的諡號。最早獲得這個殊榮的是範(仲淹)文正公,和司馬(光)文正公。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曾(國藩)文正公。 而文臣諡號從高到低依次是正忠恭成、端恪襄順,

    武臣諡號則是忠勇穆剛、德烈恭壯依次到高!瞭解到這裡相信題主應該沒什麼困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每天慢跑步,也跳繩,左後腳跟上的韌帶疼,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