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皇掃六合

    首先可以用排除法回答提問者的問題。

    南韓處於四戰之地往往受到周圍諸國的打壓。

    魏國在初期雖然稱霸了幾十年卻也在與齊國的戰爭中跌落神壇,魏惠王時期西喪於秦,使得河西盡歸於秦,東敗與齊失去霸主地位。

    燕國在諸國中一直是不溫不火,唯一一次短暫的崛起就是在燕昭王時期五國伐齊盡得齊國七十於城,這也是燕國唯一巔峰的時期,自昭王后就此沒落。

    齊閔王時期齊國經歷了前幾任國君的勵精圖治實力大增,齊閔王野心逐漸顯露出來,加上蘇秦死間從中加了一把火,齊王野心終於釋放了出來,盟燕 連趙 伐宋 攻秦。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自己暗地準備攻宋,而明面裡和諸國攻秦,藉著諸國攻秦的時機無暇顧及齊的時候,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宋國這個火藥桶最終被點燃,蘇秦的死間達成,諸侯國見宋國被滅,誰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呢?決不能坐視齊國的擴張,紛紛聯合起來對齊發動了聯合討伐由樂毅配五國相印史稱“五國伐齊”。齊國的結果就是國破君死,雖齊國後期收回了原來的領土,但經過了此事後齊也就一蹶不振。

    楚國在楚懷王時期家底被折騰的差不多,在秦的強大軍事力量面前幾經遷都實力大不如前,楚便也是敗了。

    最有能力統一天下除了秦就是趙國,趙的軍事實力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戰鬥力飆升,長平之戰前唯一能與秦抗衡的只有趙。

  • 2 # 野渡獨釣

    戰國時期,除秦國外,趙國是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諸侯國。

    趙秦兩國始祖同源於嬴姓。造父駕兵車有功,封於趙,後代以封地姓趙,春秋後期三家分晉,趙國成立。

    趙國不僅參照秦商秧變法推行改革,更是戰國七雄首個實行"胡服騎射"軍事變革,成為秦國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趙國西接秦國,北鄰匈奴。實行"胡服騎射"後,趙將李牧吊打匈奴,西拒強秦。直至長平之戰,秦趙之間互有勝負,是戰國時期唯一能與秦國一比高下的諸侯國。

    前268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將紙上談兵,趙敗。秦坑殺趙兵40萬,趙國精壯盡失,國力江河日下,盡處守勢。

    前228年,秦滅趙,是六國中第二個被滅。

    秦趙之爭,秦勝於自秦孝公起堅持改革,勵精圖治凡七代共150年。而趙國自趙武靈王起堅持改革僅四代,時間更短,敗是必然。

    當然,楚國也有可能,不然怎會有"亡秦必楚"之說,但從趙亡後四國僅用6年就被秦滅來看,與趙國以一國之力獨扛秦國數十載來比,楚國真不是一個級別。

  • 3 # 終極生命體

    魏惠王前期的魏國;楚威王后期的楚國;五國伐齊前的齊國;還有胡服騎射後的趙國,這四大強國都有一統天下的實力,魏.楚.齊三國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這三個強國都比秦國強,秦國不敢與之單挑,只能群毆,魏國被齊.楚.秦.趙四國聯合暴打了幾頓,這才打敗魏國,使得魏國國力嚴重下滑,論為二流國家;楚國也被秦.齊.魏.韓四國聯合起來暴打,垂沙之戰,把楚國給揍趴下了,從此以後,楚國就一蹶不振,國力被嚴重削弱,但就綜合國力來說,仍然比魏.韓.燕三國強,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最可惜的是強齊,齊閔王時期的齊國打敗過秦國,打遍天下無敵手,結果被秦.趙.燕魏.韓五國合縱伐齊,雖然後來田單復國,卻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實力,;最後說趙國,趙國是唯一一個秦國敢於與之單挑的強國,長平之戰,一戰定天下,這一戰也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戰,四場大戰絕定天下歸屬,這四場大戰分別是,馬陵之戰.垂沙之戰.五國伐齊.長平之戰,最終是大秦帝國笑到了最後,結束了自平王東遷後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的亂世,開創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個人認為,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外,最具備一統天下實力的諸侯當屬魏國。別看魏國在戰後後期,基本上都只有捱打的份,但人家在戰國前期可是最強的霸主,將周邊國家都挨個揍了個遍,秦國更是被它直接按在地上來回摩擦。

    戰國七雄中,最新推行變法的是魏國;

    戰國七雄為了爭霸,都相繼通過變法,來實現富國強兵的最終目的。而這其中,最先推行變法的諸侯正是魏國,可謂是敢為天下先了。魏文侯在位期間,任用李悝推行變法,獎勵耕戰、打擊貴族,進一步增強魏國實力,從而奠定了魏國的百年霸業。而魏國的李悝也因此成為後來各國變法的藍本。

    通過變法走向富強的魏國,憑藉其魏武卒的強大戰鬥力,真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就連虎狼之師的秦軍,在魏武卒面前,也是不堪一擊。在陰晉之戰中,魏國僅以魏武卒五萬人,就把五十萬秦軍給擊潰,使秦國長期被其壓制在河東以西。

    戰國頂級人才,十有六七出自魏地;

    而魏國之所以能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首霸,除了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外,也離不開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很多朋友都說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強敵環伺,地理位置十分惡劣。但實際上,魏地可是人傑地靈,人才濟濟啊。李悝、翟璜、西門豹、樂羊、尉繚子,商鞅,張儀,范雎,吳起,龐涓,公孫衍,魏章......可以說,戰國的頂級人才,十有六七出自魏地。

    因此,魏國才是最先具備一統天下能力的諸侯。如果魏國的後世君主能充分利用人才優勢,能夠如秦國那樣“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那麼魏國是完全有可能代替秦國,成為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諸侯。

    可惜,後來的魏惠王是固步自封的人。他依託祖父兩代君主半個多世紀的國力積累,心安理得的享受著自己的霸主生活。他在位期間,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至此,魏國的百年霸業徹底毀於他的手上。此後,魏國便快速淪落成一個三流諸侯,成為和韓燕一樣的弱國。

  • 5 # 傾一生

    戰國七雄之中,除了秦國,其他六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成統一。

    秦國完成統一,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個秦始皇可以完成的事情。秦國的一統六國是秦國上下歷經百年的努力奮鬥。自秦孝公始到秦始皇,歷經六代秦王,勵精圖治,勤勤懇懇,步步滴血的強大之路。

  • 6 # 殘缺853

      354年的對趙戰爭成為魏國由盛轉衰的初步。這場戰爭由趙入侵魏的盟國衛引起,魏攻趙圍困邯鄲,秦、齊、楚幾大國乘機攻魏,秦國在354年的元裡之戰中打敗魏軍,齊國在353年的桂陵之戰中打敗魏軍。魏國雖然終究在352年霸佔邯鄲,但國力耗費極大,次年又在多國干與下歸還邯鄲,終究一無所得。此刻魏國雖然還能牽強保持位置,並於344年稱王,但已勢成強弩之末。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中大北於齊軍,接著又在340年河西之戰、338年岸門之戰、330年雕陰河東之戰中連遭秦的衝擊,丟掉大片疆域,爾後一蹶不振。

      356年齊威王(356--320)繼位後進行了政治改革,國勢逐步強盛,連續打敗其時的首強魏國,與秦國構成東西兩強並立之勢。314年齊攻燕佔據燕都薊;301年在垂沙之戰中大北楚軍;298年聯合韓魏伐秦,攻入函谷關;288年秦曾約齊並稱西帝、東帝;287年攻滅宋國。

      齊並宋今後氣勢極盛,各國都感到壓力很大,終究導致284年秦、趙、韓、魏、燕五國合縱攻齊,以樂毅為統帥的五國聯軍在濟西之戰中大北齊軍主力,隨後樂毅在秦周之戰中再敗齊退守之軍,攻下齊國境內70多座城,齊雖然終究復國,但從此再無力與秦國對抗。

  • 7 # 日月千年依舊

    既然可以稱為七雄,每個國家在一定的對應的時間內都有統一天下實力,只是部分曇花一現,時間過短,忽略不計;

    1,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實行變法,團結三晉,陰晉之戰更是以五萬魏武卒挫敗秦國五十萬軍隊。

    時間:魏文候到魏惠王前期。

    機遇:陰晉之戰後向西吞併秦國,團結三晉,齊楚亦難與之爭鋒。

    2,楚國,在戰國開啟悼肅宣威懷(前)時代,中期齊秦楚三大勢力之一。

    時間:楚悼王后期到楚懷王前期。

    機遇:懷王前期承宣威之基礎,在公元前323年楚魏襄陵之戰奪魏國八城後,連齊逼迫韓魏西伐秦,打殘。之後齊楚爭鋒,步步蠶食,鯨吞天下。

    3,齊國,戰國中期齊秦楚三大勢力之一,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

    時間:齊威王到齊閔王前期。

    機遇:公元前298年,齊國在孟嘗君的策劃下,聯合韓魏攻破函谷關之後,及時擴大戰果,打殘秦國。時楚國以衰,趙國未起,天下徐徐圖之,最終可得帝業。

    4,趙國,戰國後期名將輩出,唯一可以抗衡秦國的國家。

    時間: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到趙孝成王長平之戰前。

    機遇:長平之戰時以李牧為將,同時給各國示弱,勸說韓魏楚在其他邊境給秦國製造麻煩。一戰打殘秦國,之後諸侯再難與爭鋒。

  • 8 # 歷史紅塵

    當時的魏國國力處於上升階段,但三晉聯盟已出現了裂痕,吳起出走楚國,在楚悼王的配合下進行變法,此後楚國國勢迅速崛起。魏、趙為爭奪泗上十二諸侯爆發戰爭,然後韓、楚各國相繼加入,成為了列國之戰。楚國為了支援趙國,入侵魏國,並切斷了魏國東西兩地的聯絡,魏軍頓時陷入被動,直到楚悼王去世,楚軍退走,魏國才逃過這一劫。

    這個時期的魏國主要是在維持自己的優勢,而楚國攻打魏國時,秦、齊還沒有任何實力,所以此時的任何一國都不具備統一的實力。

    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被殺,楚國的變法也被迫停止。魏惠王也實行了二次變法使魏國的國力也達到了巔峰。此時魏國的策略是稱霸,意思是通過武力使其他諸國臣服,但不是滅國,畢竟滅國是十分殘暴的行為,這是毀滅人家的祖廟,是所有人都不能忍的。

    稱霸,也只是讓其他對手臣服,讓自己成為列國的老大,這時的魏國實力和地緣特點能不能兼併列國不好說,但可以明確的是,魏國並沒有吞併的想法。

    魏惠王中期:

    此時的齊威王、秦孝公也相繼變法,戰國中後期的強國也都在崛起中,而楚國更是處在“宣威之世”的強勢時期,齊、楚、秦、趙、魏五強並立。

    魏、趙再次交戰引發了“世界級”大戰,趙、秦、楚、齊組合聯盟;魏、韓、宋凝聚一團。最後的結果是,魏國攻下趙國都城邯鄲,逼迫趙國退出戰爭,然後魏國在集中兵力攻打東部,迫使楚、齊撤兵。而秦國成了孤家寡人,只能交出剛搶到手的安邑,跟魏國求和。

    此時的雖然魏國還是坐在最強國的寶座上,但國力卻大幅度跌落,地緣的弱點也開始暴露出來。

    魏惠王后期:

    魏、韓戰爭,齊國圍魏救趙,田忌、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殺了魏將龐涓,魏國的霸權被擊破。此時的極為富庶的魏國成為了列國嘴邊的肥肉,人人都想咬一口。

    秦惠王在西部快速發展之時,更瘋狂的搶佔魏國的土地,但這樣的舉動引起了周邊強國的注意。至此,合縱出現,天下進入縱橫時代。

    當時的秦國無法以一己之力對抗多國,函谷關外開始了拉鋸戰,但仍然沒有哪一國能夠一統天下。

    合縱的威力開始顯現出來,魏國頻頻向秦國割地,列國也頻繁讓秦國吐出地來。此時的齊、楚實力達到了巔峰,楚懷王更是成為了“縱長”,齊閔王和魏、韓兩國合縱,攻破函谷關,逼迫秦國再次吐出魏韓的舊土地。

    此時的魏國已經退出強國隊伍,只能用縱橫方法苟延殘喘的生存著,秦國雖然佔據優勢,但天下列國的實力都為平均,沒有哪一方可以兼併列國。

    下面用秦國時間

    秦昭襄王前中期:

    宣太后治理下的秦國處於上升階段,白起被重用,開始一段傳奇。此時商鞅變法對封君限制聳動,出現了富可敵國的四貴,不可避免的封君地位的提升有利於吸納人才,這位後世的范雎、呂不韋建立基礎。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次特殊的情況,針對齊國的合縱,即五國伐齊,這場戰爭出現了兩個很大的影響:

    戰爭的結果直接導致齊國退出爭奪天下的資格。

    秦國佔領了宋國的陶邑,在魏國的東部建立軍事基地,至此魏國處在東西受敵的境地。

    此時的秦國處於絕對強勢的階段,趙國成為了唯一與秦國抗衡的諸侯,六國只能互相抱團,他們的合縱也讓秦國有所顧忌,所以統一為時尚早。

    韓非子認為秦國那時有著“稱霸”的實力,但秦國卻放棄了春秋時期的稱霸,而是選擇掠奪土地。

    秦昭襄王后期:

    天下五國都心懷鬼胎的等著長平之戰的結果,這時候沒人選擇支援誰、沒人幫助誰。原因簡單:這一戰的後果無非就是有一方獲勝,獲勝的一方會稱王稱霸。當然,如果兩敗俱傷那就最好。戰後,長平之戰的結果是40萬趙軍被全滅;秦國多年的積蓄也在此戰消耗殆盡,面對心懷鬼胎的諸國,秦昭襄王謹慎的放棄了攻打邯鄲的計劃。

    過了一年後,秦國再次出擊攻打邯鄲,但此次攻克一年未有結果,魏楚連線的突襲導致秦軍全縣潰敗,白起也因拒絕出戰被逼自殺。戰後,魏安王慢慢佔據陶邑一帶的飛地,此後秦國失去魏國的軍事基地。

    而在這段時間裡,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在一個衛國商人的幫助下逃回秦國,這裡面還帶著一個姓趙的美人和一個孩子。猜猜這個孩子是誰?

    在這段時間裡,秦、趙等諸國,都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秦軍由南北兩路出擊,南路軍切斷韓魏跟黃河北部領土的聯絡,有北路軍包夾,吞併上黨一帶的戰略領地。此戰如果成功,南韓的領土將嚴重縮水,而趙國全境將陷入秦國的攻打範圍,原魏公子信陵君組織合縱,聯合五國聯軍對抗秦國,秦軍被逼後退至函谷關。

    信陵君回國,現在除了河西意外,魏國的領土基本收回。楚國藉機滅了魯,勢力涉入魏國後方,魏國為了自身安全,向韓發起進攻,信陵君率先攻佔大梁河流上游的管城,預防水攻大梁,但實際計劃是吞併南韓,隨後楚國向魏國發起進攻,被魏國擊敗。

    此時,趙、燕被秦國挑撥後也爆發戰爭,山東六國開始混戰不斷。這段時期的魏國如魚得水,秦國也被逼的退出了爭奪天下的行列,但魏國也沒有能力取代秦國。

    秦始皇前期:

    此時信陵君、魏安王已去世,秦軍趁機再次攻打韓魏,直接打穿了韓魏的領土,深入到魏國的東部地區,佔領了魏國附庸衛國,以濮陽為基地,代替先前的陶邑。由於濮陽離趙都邯鄲、魏都大梁、楚都壽春的距離都很接近,並且靠近齊內長城。除了燕國以外,五國都在秦軍的打擊範圍之內。

    這時期,除了燕國外,諸國都被濮陽的秦軍牽制著,六國已經到了崩潰的境地,李牧帶來的勝利是那個時候最後的希望。諸侯們現在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奢望,唯一希望的就是能保持現狀,安穩度日。

    秦王時期:

    李牧的被冤殺、秦軍滅趙、水攻大梁滅魏,天下的腰脊被斬斷,楚、燕、代等無法形成合縱。燕世子丹希望通過刺殺來翻盤,他們瞭解到秦國內部的矛盾激烈,計劃如果秦王被殺死,手握重兵的外將們很可能與列國的殘餘的貴族們聯合,再次形成割據的態勢。

    洋洋灑灑寫了一堆,只是為了證明,除了秦國、除了秦始皇,沒有哪個國家、哪個諸侯可以一統天下。唯一能做到的,也只有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因為秦始皇的統一,才能做到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

  • 9 # 不懂先生的唱本

    看了大家的分析,真是獲益匪淺。

    曾經看過一本書,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的,我覺得挺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下。

    原文內容記不大清了,按我的理解來說說。

    戰國時各國諸侯相互聯姻,秦晉之好大家應該還能經常聽聞,形容婚姻的。羋月傳大家都看過,羋月楚國王族,大秦皇后,不僅是羋月,楚國好多楚國皇后,嬴政的母親趙中國人,相國是楚國質子。當然其他國家也一樣,皇后是他國王室貴族,你說在這樣錯綜複雜的關係下可能把其他諸侯國滅掉嗎?因為打的是自己親戚啊,對面要麼是自己姥爺,要麼是自己舅舅。你說要把對面滅了,不就是讓自己的母親成為無國之人,讓自己的妻子成為無國之人?讓她們的父母兄弟被自己的兒子給殺了?自己老媽會同意嗎,自己媳婦兒會同意嗎?

    所以戰國時雖各國相互攻伐,合縱連橫,但也就是我佔你幾座城,你要回幾座城,大都是面子問題,誰要把誰滅掉的事情很少發生,畢竟都是親戚。

    秦就不一樣了,嬴政把他國在國內的勢力基本上滅了個乾淨,所以統一國內思想沒那麼多阻礙。

    統一了思想,想幹個撒事幹不成呢,有句老話怎麼說的,兄弟齊心,其力斷金!

  • 10 # 老K世界觀

    七國中,

    南韓最弱,且群雄環抱,首先排除;

    燕國地處偏遠,國力不及,即使在樂毅指揮下也吃不下齊國,第二個排除;

    魏國是昨日霸主,但是已經江河日下,第三個排除;

    剩下的齊、趙、楚三國,雖強但是都有不可克服的弱點,齊國前期坐擁海鹽買賣,太富,後來被齊緡王一折騰,又變得小心翼翼,偏安一方;

    趙國軍力雖強,但國力不及,和後來的蘇聯有點類似,一旦陷入長期的消耗戰,很容易被耗盡國力;

    楚國的問題是外強中乾,南方的城邦制和貴族制分散了國家的實力和權力,使國家無法形成一股合力;

    總結:

    韓弱,燕偏,魏衰,齊安,楚散,趙窮,都沒有統一全國的實力和勇氣。

    如果趙國能進行徹底的改革而不僅僅是軍事層面上的胡服騎射,

    如果楚國能進行徹底的變革,凝聚國力和集中權力,

    或許此兩國還能成為一方霸主,但依舊很難統一全國。

    因為即使是秦國,也經歷了徹底的變革和陣疼,以及奮六世之餘烈的漫長時間過程,才得以統一全國。

  • 11 # 減水書生

    秦國透過變法把自己打造成了一架戰爭機器,然後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於是,溯因推理的話,變法是統一天下的重要變數。

    其他六國,誰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要回答這問題,是不是可以比較各國的變法情況來做出判斷呢?

    但是,事與願違。除了秦國,其他六國的變法情況都不好。

    楚國面積最大,但變法最慢;魏韓變法最早,但變法中斷,後來流於常態;趙國、齊國、燕國,甚至都查不到有明確的變法記載,只是隨波逐流中常態推進。

    變法到底是什麼?

    變法就是郡縣制,變法就是君主集權,變法就是取消分封。這些都是變法帶來的副產品。概括秦國變法最重要的改變,有兩個:

    一個是授民以爵。

    齊之技擊不可遇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

    原因是什麼?

    魏之武卒是軍隊,齊之技擊是蘭博,蘭博打不過軍隊。即便你把乾坤昆大挪移練到第十重,也打不過一支軍隊。齊之技擊雖然武藝高強,但單兵作戰能力再強,也打不過一支訓練有素且紀律嚴明的軍隊。“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而實際則是:千人同心則得萬人之力,萬人同心則天下無敵。魏武卒就是萬人同心,而齊之技擊卻做不到這種同心。

    萬人同心的魏之武卒,為什麼打不過秦之銳士?魏武卒只是軍隊同心,秦國卻是舉國同心。而秦國做到舉國同心的方法,就是授民以爵。

    上戰場、砍腦袋,然後晉爵位,這是授民以爵的戰場效果。授民以爵的真正意義是混一了華人和野人、貴族和平民。這就意味著平民被統治基層所接納,可以參與政治生活,而爵位就是憑證。這種東西能夠激發出來的積極性和戰鬥力,遠超過一支魏武卒。

    另一個是直接統治。

    授民以爵是對個人身份實施改造,而直接統治則是對社會基礎實施改造。

    《商君書》指出,要實現強國就必須掌握糧倉、金庫、成年男子、成年女子、老人、體弱的人、官員、吏員、遊士、商人,牛、馬、飼料等13項資料。國家掌握了這些資料,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少家底、也才能知道自己能幹多少事。

    14世紀的時候,佛羅倫薩花費重金、搞了一次人口普查。國家僱傭的調查員們跑得漫山遍野,然後一個一個地數人頭、一個一個地登記姓名,好不容易整理出了一個人口花名冊。但這個花名冊上卻出現了八百多個喬瓦尼、一千二百多個皮耶羅。結果呢?結果就是佛羅倫薩根本就數不清人頭。

    但商鞅變法呢?數清人頭都不算啥,你還得分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健康是殘疾。因為只有這麼數人頭,國家才知道能出多少成年壯丁。而成年壯丁不僅是生產力而且還是兵源。但這還不算完,還要分出是什麼職業,有多少官員、多少吏員、多少商人、多少讀書人,甚至連大牲口和草料數目都要數清楚。這個工作要比佛羅倫薩統計人口的難度,高出好幾級。但是,秦國硬是做到了。沒別的好辦法,就是一個一個地數。

    肯定會很粗糙,但秦國就是粗糙中完成了。男女好看,但年齡你怎麼看。沒辦法,誰長得高就欺負誰,超過一定高度,不管多大歲數都算成丁,該交稅交稅、該當兵當兵。

    量化之後,便拆散氏族和家族結構,把秦國改造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實施重新編戶。但還沒完,接著就是廢井田、開阡陌,把地也給分了,按戶分然後才能按戶交稅。但還不算完,什麼貴族封地全都大亂,建立縣制,分秦國為31縣,直接委派管理實施管理。

    等把這些全都完成了,秦王才能對秦國實施直接統治。

    然後,比照上述兩個重要改變,檢視山東六國,有誰能做到?可以說,一個都沒有。中國政治的早熟,就是從秦國開始的。但,除了變法,就沒有別的手段實現統一嗎?

    實現統一是目標,變法只是達到目標的一個手段。所以,不能說沒有變法這個手段,就不能達成目標。就拿近代西方國家的工業化來說,英國靠的是棉紡織業,德國靠的是化學和軍工,美國靠的是鐵路。這些手段都能實現工業化。所以,實現目標的手段,可以很多,並不是唯一的。

    就統一來說,除了變法之外還有什麼手段呢?

    變法只是一個高階手段。比變法更低一階的,就是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

    從春秋到戰國,開始諸侯林立,然後越打越少,到了戰國只剩下七個。其他的諸侯呢?要麼被兼併打沒了,要麼忽略不計了。此時的七大戰國已經陷入到了一種囚徒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不管願意與否,各國的最佳策略都是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要麼出現外來因素,比如匈奴入侵,從外面打破這種囚徒困境;要麼徹底兼併,比如把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發展到極致的秦戰國。

    所以,在戰國的囚徒困境下,實現生存和統一的手段,不是什麼理想豐滿的儒家王道,就是叢林法則的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因此,砍掉變法這個高階變數,直接從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這個零階變數來分析,就可以了。

    戰國之初的形勢是:秦國最強、楚國最大、齊國最富。所以,最有希望實現統一的,就是這三個戰國。但是,齊國自己把自己給玩死了。五國伐齊後,齊國一蹶不振,到最後直接向秦國投降了。於是,能夠統一天下的,就非秦即楚了。

    但是,趙國為什麼不可以?到了後期,能保住山東六國不滅的,只有趙國。而且,如果從地理形勝來看,鼎盛時期的趙國是以山西形勝攜河北財富的優勢標配。

    趙國比楚國差在了面積和人口,而在內部凝聚相當的情況下,趙國就完敗楚國了。同時,趙國也是四戰之地,東有齊國、北有燕國和匈奴、南有南韓和魏國、西有秦國。韓魏處四戰之地,所以沒法玩;趙國處在大一號的四戰之地,所以也沒法玩。

    楚國因為內部凝聚太差,所以在秦國崛起之後就變成了一隻溫柔的大象。但這頭大象在秦國崛起之前,卻一點兒都不溫柔。齊桓稱霸,幹服楚國才算稱霸;晉文稱霸,也要幹服楚國才能稱霸。而在齊桓晉文之前,霸主就是楚國。淮河、泗水一帶的小諸侯國,基本上都是被楚國滅掉的。論消滅諸侯國的數量,楚國只能是第一。

    所以,楚國從春秋開始就把整軍備戰和窮兵黷武發揮到了極致。但既生瑜、何生亮,出了個虎狼秦國,楚國便只能從虎狼猥瑣成為大象了。

    因此,除了秦國,六國裡面只有楚國最有可能實現統一。

  • 12 # 當代曹植

    除了燕國與南韓外,都有機會。

    魏文侯對內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對外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

    齊威王將齊國帶上了霸業通途。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軍力大增,攻滅中山國。

    楚國在戰國時期,論土地、人口、軍隊人數,楚國皆為七國之冠。

    綜上:

    秦國以地理優勢來保障自己後方;

    魏國必須要佔據山西作為自己的後方,否則無力一統;

    楚國最佳策略是佔領巴蜀,全據長江,北上以爭天下。

    齊國必須滅燕。

    趙國只進行軍事改革,社會改革不多。這導致了趙國雖然戰力不錯,但是國力難以支撐。因此,趙國進行社會改革。

  • 13 # 暢哥侃歷史

    首先,地緣位置是影響國家生存的重要因素。那些處在四戰之地的,被許多國家包圍的諸侯國,不管怎麼發展,統一天下的機率都是渺茫的。

    因為你站在舞臺中央,要向外擴張,必然要兼顧另外方向的軍事動態。因此戰國七雄中,被四面包圍的南韓和魏國,是最不可能統一天下的。

    比如魏國,被齊國連續的“圍魏救趙”“圍魏救韓”打敗,這證明魏國沒有兩線作戰的實力,常常顧此失彼。魏文侯遺留下來的財產全被魏惠王敗光了,於是從此大梁一蹶不振。

    春秋時期四強國為:晉楚齊秦。同樣到了趙國時期,依然是這四國涉及的地區才可能統一天下。因為他們正好處在華夏文明的邊緣區,背後沒有足夠強的軍事威脅,因此得以有能力一爭天下。

    燕國和越國由於位置過於偏僻,所處地區不在華夏文明區內。戰國時期的遼東一帶,江浙一帶經濟落後,因此燕越兩國經濟實力不足,同樣難以一統天下。

    先來看楚國,楚國一度是列國中領土最廣闊的。北部到達華夏文明核心區——河南山東山西南部地區,西至巴蜀,東到大海,南到百越。

    楚國也是各國中較早實施變法改革的國家,但由於貴族階層太龐大,導致改革遭到了權貴的強烈反對,變法成果未能像商鞅變法那樣流傳下來。楚國的根基就是貴族政治,要實行秦國那樣的軍公爵制是難以想象的。所以楚國要想統一,走的肯定不是秦國的道路。

    我一直認為楚國是最有希望統一的國家,這一家獨大的領土格局,完全就是南方巨無霸啊。特別楚懷王前期,吞併越國之後,國力非常強勢,連敗齊國軍隊。

    怎奈懷王被張儀欺騙,敗於藍田,丹陽,被秦國奪取了漢中郡,此後國力急轉直下。楚國君主也是一代不如一代,被秦國蠶食殆盡。

    齊國是春秋時期最先稱霸的諸侯國,戰國時期就有些厚積薄發了。國勢最強之時應是齊威王到齊緡王時代。威王任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終結了魏國的霸權時代。齊緡王策劃滅掉二等強國宋國,和秦昭襄王並稱“東西二帝”。

    但緡王的窮兵黷武讓燕國有了可乘之機,樂毅率燕軍破齊七十二城,險些亡國,自此一蹶不振。

    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可以和秦國在軍事上掰手腕的國家。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奠定了趙國的軍事基礎。趙國騎兵的戰術思想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趙奢、李牧的指揮下,其最為看中騎兵的機動性,尤其善於突襲作戰。長平之戰讓趙國元氣大傷,之後也失去了和強秦對抗的實力。

    在長平之戰後也曾經數次挫敗秦國,不誇張地說,趙國騎兵開創了騎兵作戰的一個時代。趙國的綜合實力肯定沒法和秦國比,但軍事方面,確實給秦國造成的麻煩是最大的。

    關注暢侃歷史,聊歷史,看當下,以史為鑑望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貓,養只公貓好還是母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