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區懷遠堡
夏,傳說雍州之域,為燻育氏族活動之地。
商,燻育、龍方之域。
西周,犬戎、西申(白翟)地。
東周,春秋時屬林胡地。戰國時,北屬林胡,南歸魏境。魏置膚施縣於境內(今黨岔附近)。
秦,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始統於秦。境歸秦,屬上郡膚施縣。
西漢,本境分屬朔方刺史部上郡奢延縣(址於現靖邊縣城西北30公里紅柳河南岸)和膚施縣,亦說懷遠堡等地屬白土縣(址在神木縣南)。
新,奢延縣易為方陰縣,西北部屬之。
東漢,屬幷州刺史部上郡膚施、奢延縣,今響水一帶歸圜陰縣(址在神木縣南)。
三國、西晉,羌胡地。
東晉、十六國,先後屬前秦、後趙、後秦上郡。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匈奴貴族赫連勃勃破鮮卑、薛乾等部,稱天王建大夏(十六國之一,或稱五胡夏,定都統萬城),歸夏。
南北朝,屬北魏夏州(治所統萬城)化政郡巖綠縣(址原統萬城,即今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後歸西魏化政郡。北周保定三年(563),銀州(今黨岔)一帶改屬北周雕陰郡儒林縣(址榆林縣東南)。
隋,大業十三年(617),鷹揚郎將梁師都起兵反隋建梁國,屬梁。
唐,為關內道夏州朔方縣(址白城子)、德靜縣(內蒙古烏審旗東南)和銀州儒林縣。
五代十國,屬定難軍夏州、銀州。
北宋,以橫山為界,西北部歸西夏,南部為宋地屬永興軍路延安府綏德軍。
南宋,以蘆河、無定河為界,北部歸西夏夏州,南部為金地屬鄜延路綏德州。
元,為陝西行省延安路米脂縣。
明,分屬陝西省榆林衛和延安府米脂縣。
清,雍正九年(1731年)取“懷柔邊遠”之意,置懷遠堡為縣(治所今舊縣城),屬榆林府。
民國三年(1914年),為別安徽省之懷遠縣,遂依境內橫山山脈更名橫山縣。
橫山區懷遠堡
夏,傳說雍州之域,為燻育氏族活動之地。
商,燻育、龍方之域。
西周,犬戎、西申(白翟)地。
東周,春秋時屬林胡地。戰國時,北屬林胡,南歸魏境。魏置膚施縣於境內(今黨岔附近)。
秦,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始統於秦。境歸秦,屬上郡膚施縣。
西漢,本境分屬朔方刺史部上郡奢延縣(址於現靖邊縣城西北30公里紅柳河南岸)和膚施縣,亦說懷遠堡等地屬白土縣(址在神木縣南)。
新,奢延縣易為方陰縣,西北部屬之。
東漢,屬幷州刺史部上郡膚施、奢延縣,今響水一帶歸圜陰縣(址在神木縣南)。
三國、西晉,羌胡地。
東晉、十六國,先後屬前秦、後趙、後秦上郡。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匈奴貴族赫連勃勃破鮮卑、薛乾等部,稱天王建大夏(十六國之一,或稱五胡夏,定都統萬城),歸夏。
南北朝,屬北魏夏州(治所統萬城)化政郡巖綠縣(址原統萬城,即今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後歸西魏化政郡。北周保定三年(563),銀州(今黨岔)一帶改屬北周雕陰郡儒林縣(址榆林縣東南)。
隋,大業十三年(617),鷹揚郎將梁師都起兵反隋建梁國,屬梁。
唐,為關內道夏州朔方縣(址白城子)、德靜縣(內蒙古烏審旗東南)和銀州儒林縣。
五代十國,屬定難軍夏州、銀州。
北宋,以橫山為界,西北部歸西夏,南部為宋地屬永興軍路延安府綏德軍。
南宋,以蘆河、無定河為界,北部歸西夏夏州,南部為金地屬鄜延路綏德州。
元,為陝西行省延安路米脂縣。
明,分屬陝西省榆林衛和延安府米脂縣。
清,雍正九年(1731年)取“懷柔邊遠”之意,置懷遠堡為縣(治所今舊縣城),屬榆林府。
民國三年(1914年),為別安徽省之懷遠縣,遂依境內橫山山脈更名橫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