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總探長

    古代皇帝陵墓的修建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除了要召集各種能工巧匠,還要有一定數量的妃嬪和奴隸。

    在科學不是很發達的古代,皇帝認為死後有妃嬪和奴僕的陪葬在另一個世界不再孤單寂寞,繼續享受著榮華富貴。

    而這些兢兢業業,辛苦勞累的工匠們最終也未逃過被殺的命運。

    據說在秦始皇死後,秦始皇陵也未完工。秦始皇在世時,征戰數年,殺過的人不盡其數,那些被秦始皇殺害的人的後代也是對秦始皇懷恨在心。而昏庸無能的秦二世,為了不讓秦始皇陵的地址通過工匠的嘴中洩露出去,工匠們難逃被殺之命。

    即便如此,那些知道為皇帝修陵墓難逃被殺之命的工匠們,不能坐以待斃,白白勞累修陵墓還搭上自己的命。有些工匠們也會在邊修皇陵邊為自己準備一條在最後關頭逃生的路。

    他們在準備這條路是非常小心的,不能讓別人發現這一祕密,如果被發現,也是死路一條。這條路是帶有機關的,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他們才可以開啟。那些家境不是很富裕的工匠們,可以在皇陵們關閉後通過這一祕密通道逃跑,順便可以帶一些陵墓主人陪葬的金銀珠寶,從此遠走他鄉。

    雖然工匠們在修陵墓同時為自己設計一條逃生通道可以彰顯氣智慧,但凡事都會有陰差陽錯的小概率事件。

    例如說在清朝末期位高權重的慈禧太后,在她死後金碧輝煌陵墓被孫殿英盜取,也是修建陵墓時在工匠身上出了岔子。

    當時一位姓姜的工匠在搬動石頭的過程中不慎被石頭砸中,當場暈了過去。而監工的官兵以為他因此被石頭砸死 ,便把他丟到了沒人的山崗上。

    在姜石匠醒來發覺自己並未再陵墓工地,又驚又喜,而他又擔心被官兵發覺他並未死去的事實便逃到了沒人認識他的地方。

    當孫殿英詢問姜石匠陵墓下落時,姜石匠默不作聲。

    見他沒有說出事實的意思,孫殿英便用姜石匠的兒子要挾他。姜石匠愛子心切,為保兒子的安全,一下子說出來陵墓的入口,之後也有了孫殿英盜慈禧太后墓這一事實。

    但對於成吉思汗這一人物來說,他的墓地是萬不可被別人知道的。在他的靈柩被運回的途中,在路上所遇到的人皆被殺害,用於陪葬。當然,為成吉思汗送葬的人也難逃一死。至今成吉思汗的墓地仍是個迷。

    在古代,擁有高超的工匠技術會被皇帝徵去修皇陵,最後大部分工匠也難逃被傷害的命運,而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擁有手藝,可以養活自己一生,我們要感到幸運。

  • 2 # 第一美女

    皇帝崩了埋進去,為了鎖門,就得留一個關門人,說好聽點您這是為了工作把自己個奉獻給皇上了,說不好聽點這就是活活的把自己個給葬了啊!這沒幾個人會情願幹這事,就算是您強迫人家去幹了,免不了這位瞅著外邊沒動靜,蹲裡邊給你整個破壞,把躺下這位拉出來,自己躺裡邊去,那叫得不償失啊,所以皇帝也真不會在關門的時候,留這麼一位蹲裡邊關門是吧。

    皇帝一死,萬事全難,不只是陵墓的修葺,其下葬過程也讓好萊塢大片陣容失色。先是陣容上來講,從皇帝嚥下氣之後開始國喪,全國各地進入舉哀程式,一個月內是不可以奏樂、娶親等事宜的。

    然後是開始落葬日期的擇測、法事排場、遺體下葬、有無殉葬(不同皇帝不同待遇)、皇陵封閉、守墓永不落幕。

    實際上帝王本就沒考慮過讓工匠出來。墓中有成千上萬的珍寶,而工匠又多是貧苦之人,難免會對寶藏有非分之想。他們掌握墓中的機關及路徑,無論是自己下手還是引賊入室,都不是帝王所喜聞樂見的。修建陵墓的工匠如此之多,自然不能全部陪葬,否則難堵悠悠眾口,帝王一般會將核心工匠以及善後的工匠殺掉。比如說秦始皇修建秦始皇陵時所徵集的工匠多達六十萬,據統計陪葬的約有十萬人。

    在歷史上秦始皇陵墓中的陪葬人數是非常多的,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十多年,在這幾十年間,有七十萬左右的工匠參與到皇陵的修建工作中,雖然陪葬的人數沒有達到這個數字,應該只有後期收尾的工匠慘遭噩運,但是人數應該也不少。秦始皇陵在秦始皇離世時還沒有完工,胡亥登基後依然在修建中,後來工程在收尾階段,胡亥想出了一個方法將這些工匠封死在地宮中,當時他下令,讓所有參與皇陵修建的工匠們到地宮中領賞,這些工匠聽說有賞自然都跑到地宮中等著,就在這些工匠滿心期待的時候,胡亥下令將地宮的門封死,就這樣這些工匠們都被關在裡面無法出來了,他們都成為了秦始皇的陪葬品。

    等到把皇帝的棺槨安置完成了以後,那些跟著一起進入到陵墓裡面的工匠都是要全部的殺掉的。這是因為所有墓室的門都是要從裡面關掉,所以墓室裡面必須要有人留下。不過有很多的工匠們都特別的聰明,他們在為皇帝建造陵墓的時候已經是留好了自己逃生的缺口。只要是自己生命受到了威脅,這些工匠們就會果斷的啟用自己原來留下的缺口,用來逃出昇天。這種辦法也被歷代建造皇帝陵墓的工匠們所使用。

    至於工匠們的生命安全麼,不同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境遇。比如秦始皇陵修建好之後,屠殺了大量修陵的工匠。可是大部分修陵工匠,並非是胡亥所殺,而是被編入了章邯大軍,最後被項羽坑殺。多數時候,並不會屠殺工匠,而是會將工匠們監視居住,繼續修建其他的皇家陵墓。

    到了後來,工匠技藝逐漸發達,在最後出來的工匠就用自來石的方式就可以出墓門,而不用在犧牲自己。那麼這個自來石又是怎麼使用的呢?原來,抵住自來石的下面有一個小的凹槽,而自來石擺放位置會呈現一定角度,這樣能夠保證門外面的人在垂直推門的時候是不能把門推開的。而最後出去的人就會藉著石門的力量讓自來石緩緩倒下直至石門關閉,最後在外面是怎麼推也推不開了。

  • 3 # 夏目歷史君

    中國古代文化中講究“視死如生”,中國文化認為人死之後會進入兩種狀態,一種是進入輪迴再次投胎做人,如果要是功德圓滿的話則會可以上天做神仙。

    不過也有人認為,人死之後會永遠生活在了另外一個世界。而且在另外一個世界中也要吃喝拉撒,所以人在死之後需要為自己帶一些隨身物品。

    經過歷史的發展,也就形成了陪葬制度。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去世之後還會要求自己的妻子甚至孩子進行陪葬,免得自己在另外一個世界孤單。

    隨著歷史的發展,活人祭祀的情況越發少見,不過不可否定的是在這些王公貴族的墓中永遠不缺金銀寶貝。

    這是在歷代的王侯將相所修建的陵墓中,都會設計各種機關,防止盜墓賊進入。儘管如此每朝每代的盜墓都非常的猖獗,一些盜墓賊也憑此吃飽喝足。

    盜墓賊在盜墓的時候,最害怕就是遭到機關的暗算,對於一個墓室之中最瞭解機關設定的莫過於修建陵墓的工匠。

    在古代的時候,有很多工匠修繕完皇帝的墓室之後就會被殺害,防止他們將皇帝墓中的祕密給說出去從而招來其他盜墓賊。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洩。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

    那麼在古代歷朝歷代的時候這些工匠都難逃陪葬的命運,那麼這些工匠該怎麼從墓裡出來呢?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在古代流行陪葬的時候,最重要的陪葬者就是陵墓的修繕者。而墓主人之所以會將這批人帶走是因為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一定的工藝技巧,方便幫自己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做事。

    另外一方面就是為了避免他們將陵墓中的祕密說出去,所以這些工匠一般都難逃陪葬的命運。

    可有一些工匠在得知自己修繕的是皇陵的時候,都會想盡辦法的留一手,方便以後賠償之後逃走,或提前想辦法逃走從而來保全自己的性命。

    第1種就是事先給自己預留好逃生暗道,在皇帝下葬之後,很多工匠並沒有立刻被殺死,而是讓他們在墓中活活的被悶死。

    所以有些工匠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在他們修建陵墓的時候會在一些地宮深處留下一定的鬆動處,等到墓室門被封死之後,他們便會從這鬆動之處用提前好好的工具打一個窟窿。

    通過這個窟窿鑽出去,其實和盜洞的性質相同,只不過方向是反的。

    第2種就是在陵墓即將修成之時,工匠們裝死裝瞎或者說隱姓埋名的逃命。這些工匠便會賄賂看守自己的衛兵,並且通過裝死等手段逃出,逃出去之後隱姓埋名在民間生活。

    但總體來說,真正能夠活著走出來的人並不多。

    也有資料記載,在清朝的時候則相對人性化一點,給滿清王公貴族修繕陵墓的人一般都是有皇宮自己養的一些工匠,而這些工匠之人大多都是啞巴,而且不認識一個文字,他們只是懂得設計原理,所以在他修繕完陵墓之後,就算他知道祕密也沒辦法告訴別人。

    而且他們一生之中也會被關在皇城裡面,所以也非常的安全。

  • 4 # Nekkkkk

    當皇陵修建的時候,會設定很多機關。許多人聽說有皇帝被埋葬後,為了完全關閉墓門,於是都會從裡面反鎖墓門。那麼古代皇帝下葬後,最後一名工匠如何出來?

    在民國時期的時候,有一名盜墓賊他的名字叫做孫殿英,對於這個名字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當時他就是明目張膽的去盜墓,而且到的是慈禧太后的墓,他的這種勇敢精神也真的是讓大家值得非常的敬佩

    工匠們也都知道,他們一旦參與皇陵建設,必死無疑,為了自己的生命做打算,經過長期反覆琢磨,他們終於掌握了活命的方式,在地宮陵墓中,設定一些特殊隱蔽的機關,當年孫殿英盜取清東陵時,就發現了這個祕密。

    這種防盜木門叫做“拐釘鑰匙”,明清皇陵上的風門都是用厚重的巨石整體雕成的,左右兩扇門,工匠利用民間“木棍頂門”的原理,設計一條石。從裡面將門頂住,外人是無法從外面開啟的。

    在最後一刻把門封上的時候可以先關上一扇門,同時直立起來,自己站在門外,將這條石跟著門一點點傾斜,最後兩扇門合攏時,剛好把門釘死了。原來並不用進入內部頂門,只需要關門時慢慢調整石條角度,當關上門時正好閂住。

  • 5 # 歷史漫談君

    明朝第13位皇帝是萬曆皇帝,他的名字叫朱翊鈞,他的陵墓叫定陵。定陵建設時間是用了6年,耗去了白銀800萬兩,在萬曆皇帝28歲的時候就建成了,一直到30年後他去世後才正式啟用。

    1956年,以郭沫若、沈雁冰和吳晗等人為主的考古工作者開始發掘明代萬曆皇帝的陵墓——北京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這是一次有計劃的挖掘工作,本來是想挖掘長陵的,但是由於那個規模大,所以先試著挖掘規模小的定陵。雖然有人反對,比如鄭振鐸等人,但是挖掘工作還是有條不紊的進行了。

    我們知道皇上的陵墓在修建的時候用到成千上萬的工人,比如秦始皇陵修建的時候,投入了30萬工匠,那麼這些工匠肯定對皇陵內部的情況瞭解得比較多,而皇上又不想讓這些事情讓別人知道,就出現了矛盾,那麼怎麼辦呢?

    我們知道人都不是萬能的,有的擅長挖地基,有的擅長雕刻石塊,有的擅長鋪地面,也就是說在皇上的陵墓修建的過程中,要以需要不同的工種。有的工作就是大眾性的,並不接觸核心機密。而有的卻是涉及到機密性的。知道的越多對自己越不好,所以對那些前期性的一般性工作的工匠來說,一般危害小,基本都能生還,不會遇害。而對掌握那些核心機密的人來說,特別是最後收尾工作的那些人,危險就大一些。

    或許有人覺得,皇上安葬之後,工匠隨即被關閉在墓室裡,其實這種可能性基本沒有。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這些工匠就都是殉葬的人,皇上能讓這些底層的人殉葬嗎?他們還不夠級別,不夠格。

    再說了,為皇上殉葬的妃子或者是宮女太監,都是生前被殺死之後與皇上一起安葬的。還有就是皇上的陵墓在自己還沒有被安葬的時候,陵墓修好了,能提前讓工匠們先在裡面“享受”嗎?

    那麼這些掌握核心機密的人,是不是就此可以回家安安穩穩的過日子了呢?應該也是不可能的,他們會被騙到某個地方,然後被集體處理。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到了清朝,會稍稍的仁慈一些,比如專門用一些聾啞人,不會說話,自然就不會把祕密洩露出去,或者故意把這些人弄啞。皇上在埋葬的時候肯定需要工人,而皇上墓葬的墓門要關閉,有人就覺得應該是有人在裡面把門關上,所以這個人就無法逃生了,或者從工匠們偷偷修建的小小的暗門裡逃生。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不正確的,如果有人最後在裡面把門關上,那還是相當於工匠殉葬,是皇上不想看到的。如果工匠在監工的眼下,修建小小的暗門逃生也是不現實的。

    那麼這個問題是如何決的呢?皇上的陵墓的墓門是如何關閉的呢?

    關於墓門是如何關閉的,直到上世紀50年代,在挖掘定陵時才發現了這個問題。定陵的地下玄宮的墓門,任憑大家怎麼推都打不開。

    根據常識,大家覺得墓門上肯定沒有鎖,也不是因為太重。那麼是為何呢?大家冥思苦想怎麼也得不到答案。

    發掘《定陵》報告裡記錄如下:“關閉著的石門卻留著一條3釐米寬的門縫。從門縫發現一頂門石條將兩扇大門從裡向外頂著。因此,必須首先掀掉頂門石條,才能開啟石門。”

    有考古人員突然想起自己看過相關方面的記錄,那就是崇禎皇帝死後,由於他沒來得及給自己修建陵墓,於是就把他埋在十幾年前去世的田貴妃的墓裡。而開啟田貴妃陵寢的墓門時,用到了“拐釘鑰匙”。

    考古隊腦洞大開,根據上面的記錄,想到首先把頂在石門後面的,長長的石條推開,就做了一根前端彎成一側開口的鐵板條,即一端做成倒的U形的“拐釘鑰匙“,從門縫中伸進去,用他的開口卡住傾斜的頂門石上端,輕輕地向基內推動,使頂門的石條一點點地直立起來。

    就這樣,封閉了三百多年的大石門,終於被推開了。墓門被開啟,大家才知道頂在木門後面的那塊長方體的有1.6米高的大石塊叫“自來石”。“

    大家還記得軍閥孫殿英在找到慈禧的墓想開啟的時候,怎麼也打不開墓門,最後據說找到了僥倖逃生的一個石匠,才找到基門的準確位置,但是打不開,用炸藥炸開的,當然,真真假假誰也不知道。但是真實的情況是他根本不知道拐釘鑰匙和自來石。

    那麼古人是如何巧妙地運用自來石和拐釘鑰匙的呢?

    首先,在兩扇靠門縫合攏的石門頂部,各鑿製出一個凸起的石稜。同時在相應的地面上鑿出石槽,越靠近墓門,石槽的深度越深。關墓門時,先將其中一扇關閉,另一扇半掩。讓自來石圓球狀的下端在凹槽中豎好,上端則貼在半掩著的石門的石稜邊上。然後把一端彎成倒U形的“拐釘鑰匙”扣緊自來時的上端 ,輕輕的拉動自來石。之後藉助慣性,自來石就自動把門頂好,同時把拐釘鑰匙沿著門縫慢慢撤出。

    那麼為什麼設計的墓門能夠開啟呢?

    自來石可以用“拐釘鑰匙”開啟,是因為皇上的墓葬不可能不再次被開啟。因為裡面不僅埋葬著皇上,還有皇上的后妃。而皇上的先去世的妃子往往埋在其他的位置,等皇上去世之後再遷過去,而皇上還有一些妃子,特別是如果皇后死在了皇上的後面,就需要把皇上的墓門再次開啟。所以就有了拐釘鑰匙,所以不會一次性把皇上的木門牢牢的封死,以至於打不開。

    當然與皇上合葬的一般是皇后,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與康熙帝合葬的妃子就有四五十名之多。

    在定陵埋葬的是萬曆皇帝和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孝端皇后和萬曆皇帝前後腳的去世,是一同被埋葬的。而孝靖皇后由於去世的早,是被遷過去的。所以萬曆皇上的定陵之後沒有被皇室主動開啟過。

    但是後來定陵卻遭到了多次破壞,比如在李自成進京的時候被焚燒,在清兵入關的時候又被破壞,在民國的時候,也有一次被破壞的過程。

    當然考古界對定陵的這次挖掘,雖然有收穫,但是損失也非常大,比如有些文物沒有儲存好。同時萬曆和皇后的屍骨也被破壞了。所以,自此以後再也不主動挖掘古代帝王陵墓。

    所以關於皇帝去世後,工匠如何從墓門裡出來,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明瞭了,就是正常的走出來,然後藉助自來石的巧妙的設計,用拐釘鑰匙把墓門從裡面牢牢的把墓門頂好。

  • 6 # 笑看往事如雲

    肯定會給工匠留出口的,很多說法都說工匠造完墓以後會陪葬,會被活埋的陵墓裡,目的是怕工匠出去以後把皇帝墓的位置說出來,招來盜墓賊。但這種說法我覺得都是後人臆想的,細想就不太可能。 古代皇帝的陵墓一般都是從皇帝登基就開始建造了,時間長達幾十年,修建的也不只是一批人,而是徵來一波又一波的人,其中不僅有民工,還有參與機關設定的工匠,還有參與設計監製的官員。也就是這麼多人都知道皇帝的墓具體在哪,總不可能把這些人全都殺了吧。況且在古代人口是很重要的資源,不可能輕易就讓一大批人跟著下葬,倒是在修的過程中累死的有不少。 所以說最後一批走的工匠都會在墓裡設下機關,以便於自己出去。比如慈禧太后的墓地裡,墓門後面就有一根石柱子頂著墓門,外人從外面很難開啟。而最後一個工匠要出來的時候,就先關上一扇門,再把石柱立起來,自己站在墓門外,一邊關閉大門,一邊傾斜石條,直到最後把門關死,這時候石條也整個地頂住墓門了。這樣既把墓封上了,工匠也能安全的出來。 如果想從外面把墓門開啟的話,只需要用木棍從墓門旁邊的小洞捅進去,把門後的石條慢慢推開,墓門就能被輕鬆的推開了。 但是據說參與建造秦始皇陵墓的工匠全都死在來墓裡,“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不過可能也就秦始皇會這麼做。

    https://m.toutiaoimg.com/group/6779916505824887304/?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78640652&group_id=6779916505824887304

  • 7 # 給個老婆餅

    歷朝歷代的皇帝對自己的陵寢都是非常重視的,他們有“視死如生”的觀念,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後也能享受到生前的榮華富貴。所以修建陵寢是一項大工程,會需要很多工匠共同完成的。那麼在皇帝下葬之後,工匠該怎麼從墓中逃生呢?1、皇帝早早修好陵墓的原因。從秦漢時期開始,喪葬制度就規定,無論皇帝多大年紀,登基一年後都要開始修建陵墓。皇帝和普通百姓不一樣,他並不認為提前建造自己的墳墓是件不吉利的事情。皇帝和達官貴人們都認為,皇帝的死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有必要為皇帝舉行一場盛大的葬禮,並且建造一座與皇帝的高貴地位相媲美的陵墓。

    一般皇帝的陵寢所選地址都很隱祕,鮮為人知。但是這些對於幫助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來說,他們不僅知道陵墓的準確地址,還對陵墓的構造瞭如指掌。這些工匠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陵墓的安全,所以很多皇帝,為了保證沒人知道自己的埋葬祕密,都會對工匠趕盡殺絕,這也是修建皇陵的工匠很難活命的原因。例如為成吉思汗修建陵墓的數千工匠,就大部分都被活埋陪葬了。

    這個大門就是工匠逃生的祕密,在關閉墓穴之後,墓穴的大門從外面看上去是被牢靠封印上,根本打不開。但其實這個門內有乾坤,從外面打不開,但是從門裡面操作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開啟這扇門了,這就是工匠們為自己設定的逃生之門。關於工匠的逃生通道,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工匠在修建皇陵的時候,工匠們會祕密地給自己挖掘一條地道,此地道直通墓外。有了這條密道,就算要讓工匠封墓陪葬,工匠也可以憑此全身而退。可是目前還沒有相關的證明,因此這種說法還有待考證。

  • 8 # 汗青正浩

    死亡是人生的大事,對於古代有著九五至尊之稱的皇帝更是如此。生前顯赫,死後留名,而且絕對要福祉永續。正是因為如此,每一任皇帝才會費盡心機來修建自己的皇陵。當然,這沒什麼不好,至少現在對我們是一筆財富。但相對於過去的匠人而言,皇陵的修建本為活命吃飯,最終卻變成結局難測,未免行業風險太高。

    皇陵的修建

    古人熱衷於為自己打理死去的身後之事,特別是皇帝,畢竟家大業大,一輩子的心血都擺在那裡,直接拱手讓人,心裡總是不甘的吧。所以,他們希望將那榮華富貴帶去另一個世界。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多數皇帝都是從登基之後便開始修建皇陵的,這樣修修建建一折騰就是幾十年的很多,比如著名的秦始皇大帝。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從公元246年開始修建,這時的嬴政還是個小屁孩兒的感覺。但陵墓一修就是三十八年,幾乎養活了一代人。

    這期間所涉及到的人數之眾難以計數,以秦陵工匠來計算,單從其總體工程時間上就不會少於十萬人。而《史記》中說,為了修建皇陵,從開始到秦始皇去世,總共徵召工匠80萬餘人。就這還不算秦大帝死後用到的人,因為至其死,陵墓並沒有修完,額外又加班了一年多時間。

    人們不僅要問,不過就是個地下室,就算建城也早修好了,為何這麼久還建不完呢?根據現代考古研究,秦始皇的陵墓大至是分為:排水設施、墓壙開掘、墓室規劃、砌石頂、墓頂封土以及排水渠的完繕等步驟,每一步都極為細緻、縝密,不容一點閃失。

    但古時候一切工程皆靠純手工,什麼挖掘機、起吊機、運輸機的,統統是神物。也正因為如此,一座陵墓之所以耗時長也就在所難免了。

    秦陵的佔地總面積南北約515米長,東西約485米寬,其內部可參見《史記》:地宮內部頂上被繪出了天文星宿圖,皆為石頭券頂,而石材則取於‘渭(河)北諸山’。由此可見,只是全國各地取材就足以讓人頭疼。

    當然,並不是全部皇帝的陵墓都如秦大帝般奢侈。可哪個皇帝都不是省錢的主兒就對了,他們不如秦大帝恐怕是為了留點好名聲,可自己百年的歸宿卻是同樣費工費時費人的。

    皇帝落葬全程

    皇帝一死,萬事全難,不只是陵墓的修葺,其下葬過程也讓好萊塢大片陣容失色。先是陣容上來講,從皇帝嚥下氣之後開始國喪,全國各地進入舉哀程式,一個月內是不可以奏樂、娶親等事宜的。

    然後是開始落葬日期的擇測、法事排場、遺體下葬、有無殉葬(不同皇帝不同待遇)、皇陵封閉、守墓永不落幕。

    根據史料最為豐富的清朝為例,我可以一觀皇帝落葬全程。

    皇帝一死,先是小殮,這通常都是當天進行的。首先要用西藏活佛進貢的陀羅經被覆蓋,這陀羅經被由白綾織成,為五色梵文花式。

    緊跟著皇帝的梓官被抬出,當然是選用金絲楠木製成的,光是刷漆就需要49道之多。梓棺停好,可以大殮了。

    梓棺是停放於乾清宮的,朝臣皆要守喪27天。在這段時間之內,繼任者不但要處理國事,還要守靈。每天各寺院、道觀也都要跟著鳴鐘不斷,可以說舉國肅穆。

    守喪期滿,靈樞要抬出去落葬了,隨行的人員之多不可計數。宮內大小位分的妃嬪、宮女、太監、皇子、皇戚……一個都不能少。

    而最為規模的則是抬棺的隊伍,據說在抬靈之前,專門的槓夫必須要在德勝門前進行演練,那工夫絕對比天橋下的雜耍有技術多了。

    按記載,抬棺前先要焚燒“大法船”,其價值不菲,必須要72個人才能抬到東華門,還要有專門的護送隊伍,大概是64人。

    儀仗隊人數約為1628人,手持幡旗、紙紮、兵器等,後面才是緩緩而出的梓棺。除去送葬的車隊、護衛隊、僧、尼、道、喇嘛不可計數,單是抬棺的隊伍就讓人數不過來。資料有記,每班抬棺者為128人,共計60班,也就是說光是抬棺的就得千來人。不過慈禧出殯時據說有七千人抬棺,這排場也是不定數的吧。

    從皇城到陵墓幾百里路,中間則要休息、停靠,如此蘆殿就要設多處。至梓棺進入皇陵內,外面封墓,還要舉行牌位題主禮式,寫好之後獻經。至此禮畢,牌位被護送回太廟,新皇帝的天下才算開始了。

    最後的“關門”人

    可能對於皇家人而言,這算是一次考驗人體力、精力的大事件,結束了也就可以休息了。可是不知大家關注到沒有,那些修築皇陵、為皇陵關閉大門的匠人怎麼樣了呢?

    通常在秦朝之前,殉葬是必然的結果,畢竟有關皇陵的祕密是絕對不能外傳的。鑑於此,通常那些修建皇陵者都是被一起埋葬在陵內的。

    不過從秦朝的時候開始,殉葬制度已經被廢除了。只不過有的皇帝認為自己的“祕密”更為重要一些,所以必須不能放出活人來,比如秦始皇大帝。

    在《史記》中這樣記載秦始皇落後情形的: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一言以蔽之:沒有一個人能出來。

    當然,這是胡亥的行為,他本就是個殘暴的人,不在乎這點人命。但問題是秦大帝當初是不是留下遺願,不讓人出來洩密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據說就連清朝的慈禧都是採取的殉葬制,反正慈禧讓匠人殉葬是她自己的意思,認為自己的陵墓不能被後人所知。

    有人會問,那最後孫殿英不還是一路找過去,準確地給炸開了嗎?這個可能得益於現代的炸藥之功。

    不過有傳聞,說當時為了躲避被抓壯丁,人們都裝成聾啞人。結果還是被抓了去修墓,其中一個人在施工中被意外擊暈。監工者認為不過是個聾啞人,反正也死了,就直接給丟“屍”一邊了。沒想到後來活了過來,最終竟然成了引導孫殿英入內的線人。

    不管這是不是個傳說,反正有殉殯葬之事在後面的朝代並不是全部了。那皇陵的石門又是如何關閉的呢?這就要求匠人的智慧了。

    在宋朝之前,大都是採用滾球式堵封石室之大門。到了後來人們便發揮工匠精神,於石室外留一小縫,在不影響石室美觀的情況下,可便於人們關閉石門。

    通常,匠人們會選用條形石柱頂門,人出來之後利用“U”形工具在縫隙內伸進去,勾起條石,將石門由內頂死。這個工具被匠人稱為“拐釘鑰匙”,至於具體如何操作,那就只好大家自己開動腦筋,盡情想象了。

    寫至此,不僅要笑一下帝王們的單純,他難道沒有研究過,盜墓一定要走大門嗎?小偷都懂易道的理論,從外面開個盜洞不就是最常見的方式嗎?可見,真正能防人偷盜的裝置,實在不是那麼容易發明的。

  • 9 # 歷史環形社

    皇帝為啥要修陵寢

    古代皇帝對於自己陵寢的修建非常的看重,一般情況下都是從皇帝登基開始,陵寢的修建就要開始了。權利和國立越是強大,皇陵規模修建的也就越是龐大。因為古人認為,人死了以後只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生前所要享受的榮華富貴,在自己死以後一定要帶到另一個世界一起享受。

    在古代人力效率使用低下的情況,修建帝王陵寢是一項耗費繁雜的工程,如秦始皇陵就耗費了大約70萬民力,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同時高規格的帝王陵寢也意味著裡面埋藏著大量的財富。同時陵寢如何設計,如何防止被別有用心的他人盜竊,或者說防止知道其中祕密的工匠將其帶出去,這成為了陵墓督造者的難題。

    怎麼讓工匠出來

    比如在1928年7月的一天,軍閥孫殿英就策劃了震驚全國的“東陵盜案”,生前榮華富貴的慈禧老佛爺被孫殿英粗俗蠻橫的敲開了陵墓,盜取了大量的財寶,據說裝了整整十三車。而在孫殿英團伙挖開封土找到地宮入口的時候,準備推門而入之際卻被頂住墓門的自來石卡的紋絲不動。

    回到題主,那麼古代修建陵墓的工匠到最後又是如何出來的呢?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墓竣工之時,秦二世用計謀將最後封土的工匠騙入了陵寢當中,將其中的人活活餓死,裡面的哭嚎直到七天七夜都沒有停止。有一部分工匠肯定就是被修建者騙入被迫殉葬。

    到了後來,工匠技藝逐漸發達,在最後出來的工匠就用自來石的方式就可以出墓門,而不用在犧牲自己。那麼這個自來石又是怎麼使用的呢?原來,抵住自來石的下面有一個小的凹槽,而自來石擺放位置會呈現一定角度,這樣能夠保證門外面的人在垂直推門的時候是不能把門推開的。而最後出去的人就會藉著石門的力量讓自來石緩緩倒下直至石門關閉,最後在外面是怎麼推也推不開了。

  • 10 # 孤竹公子

    古代皇帝下葬的過程其實與民間的下葬過程類似,只不過很多環節更加繁瑣一些。

    以清代皇帝為例,皇帝駕崩後,先小殮,後大殮,之後大行皇帝梓宮在乾清宮接受百官拜祭,在之後就要將梓宮轉移至景山壽皇殿或者其他作為臨時殯宮的地方停靈,時間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要看陵寢是否建造完畢,各種事項準備是否妥當,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大行皇帝的梓宮就要從京城運往陵寢安葬,當然其中的重要時間節點都要欽天監提前算好。

    當梓宮運到皇陵以後,要停放在臨時建造的蘆殿內,位於方城前的月臺上,之後就要擇吉日入葬地宮,入葬地宮要用龍輴,龍輴是專門用於把梓宮做到地宮的一種車,四輪為銅製,地宮地面鋪上木板,設有軌道,將梓宮放在龍輴上緩緩進入地宮,到達棺床時,將梓宮從龍輴移到棺床上,梓宮四角放置龍山石以卡住使其不會移位。然後關閉石門,填平隧道徹底封閉地宮,葬禮基本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有狐臭,還每天要過來抱小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