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25339103616

    已發現的夏朝兵器最常見的是箭頭。石鏃、骨鏃的型制很多,有柳葉形、扁圓形,而更多的是骸身作三稜、扁三稜、四稜或圓體三稜鋒,多數磨製較精,稜角鋒利,有短鋌,以便插入箭桿,少數無鋌扁三角形或燕尾形的,也多磨出側刃。由於需要量增多,鋒利而加工較易的蚌鏃也多有發現,而隨著青銅冶鑄的發展,骸這種消耗量大的遠射程武器也開始用銅製作了。據今所見夏代的銅鏃有的和石、骨、蚌鏃相似,如堰師二里頭遺址出有扁葉形和斷面梯形、三稜尖戈也是新型的兵器。偃師灰嘴遺址二里頭文化層中發現2件石戈,援扁平,鋒銳利,有稜脊,援後端有穿。在偃師二里頭遺址則出土有銅戈,通長32.5釐米、援長20.8釐米、寬3.8―4.8釐米、內寬3.9―5釐米。直援曲內無闌,援中起脊,援面由脊向刃斜抹而下,到近刃處又凸起增厚,形成一道溝。刃與鋒較鋒利,援略寬於內,援內交接處呈直角。內中有穿,穿援之間有安秘痕。內後端鑄有凸起雲紋,製作很精。

      戈是一種橫裝在一側的單尖雙刃利器,前鋒可用於啄刺,下刃可用於勾,上刃還可用於推殺,但夏代的戈主要用於啄擊,勾殺只是必要時的輔助功能,所以應看作啄兵。研究考指出,夏代主要是步戰,步戰條件下用戈,啄擊最為有效,這是由人臂關節結構和武器工作原理決定的:啄擊動作迅猛,有利於增強武器動能,啄刺阻力小,能收到最大的殺傷效果。夏代青銅戈的形態特徵也表明它是按“啄兵”的要求製作的:第一,它的援部平伸,與戈有直角相交,可保證前鋒以最佳角度擊中目標。若使用下刃,這種角度無論對殺傷力還是戈結合牢固程度都不適合。第二,它的前鋒尖銳,上下刃對稱,可見其作用同於矛葉側刃,作為刺兵的矛,也是傳統的兵器,在夏代仍有廣泛使用。夏文化遺址中多見骨矛、石矛,形制多樣,多磨製得光滑鋒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瞬間讓你崩潰到懷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