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338748178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最著名的要數濰坊的風箏了:

    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到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緻,造型新穎,構圖合理。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繫結,繫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讚譽。

    清明節有一個放風箏放晦氣的習俗。

    清明時節,碧空萬里,慧風和暢,草木萌發,是放風箏的好時候。放風箏,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但在古代,還包括著一項古老的習俗——“放晦氣”。從而,風箏也成為古代人們節日避邪的一種護身符。然而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極不發達,人們沒有能力抵禦疾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便祈求天賜好運。這種心理表現在放風箏上就是“放晦氣”。人們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認為這樣就可以放走“晦氣”交上好運,達到“消災法難”的目的。由於放風箏是放晦氣,因而在放風箏時不管風箏如何玲瓏好看,最後都必須剪斷牽線,讓它飛走。同時,放風箏也有避諱,就是人家放掉的風箏不能拾來重放,否則會染上“晦氣”。中國風箏以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製作而成。傳統的中國風箏工藝包括“扎、糊、繪、放”四種技藝,“扎”即要達到對稱,使風箏左右兩側的受風面積相當;“糊”即要保證整體平整,乾淨利落;“繪”即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真實的效果;“放”即要依據風力調整提線角度。

    人類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人們為了擺脫城市喧囂的環境,調節緊張的生活節奏,尋找一種藉助自然,文體結合,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放風箏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風箏熱久盛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兔三號是乘著嫦娥幾號發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