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40964721468

    摩擦生電的原理:不同的物體所約束電子的能力不同所以在他們相互接觸時會發生電子的轉移而使二個物體帶上等量的異種電核。

    任何兩個物體摩擦,都可以起電。18世紀中期,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經過分析和研究,認為有兩種性質不同的電,叫做正電和負電。物體因摩擦而帶的電,不是正電就是負電。科學上規定:與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相同的,叫做正電;與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相同的,叫做負電。

    摩擦起電只是一種現象。近代科學告訴我們:任何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所組成,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帶的正電荷數跟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相等,原子不顯電性,所以整個物體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電荷數量很難改變,而核外電子卻能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轉移到另一物體上,從而使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目改變。當物體失去電子時,它的電子帶的負電荷總數比原子核的正電荷少,就顯示出還正電;相反,本來是中性的物體,當得到電子時,它就顯示出帶負電。

    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其中必定有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子,另一個物體得到多餘的電子。如用玻璃棒跟絲綢摩擦,玻璃棒的一些電子轉移到絲綢上,玻璃奉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絲綢因得到電子而帶等負電。用橡膠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毛皮帶正電,橡膠棒帶著等量的負電。

    同種材料摩擦起的原因。

    利用一些容易起電的同種材料進行相互摩擦,兩個摩擦表面就能夠出現帶電現象。透過進一步的實驗表明:兩個表面所帶電荷為同性電荷,並且有的材料摩擦可以帶同性正電荷,有的摩擦後可以帶同性負電荷。在排除了外界的影響(如透過其它導體導走電荷等)之後,實驗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將介質表面汙染考慮進去從而來解釋此現象。

    因為介質在未摩擦之前會在周圍的環境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汙染,汙染的結果是介質和汙染物之間因接觸而產生了偶電層。摩擦會使一部分汙染脫離介質表面,從而脫離部分的介質與汙染之間的偶電層也隨之分離使介質帶上電荷。因為介質相同,且汙染物也相同,這裡偶電層也是相同的,故偶電層脫離時,介質上帶上同種電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z161次列車經過那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