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在鐵路方面的競爭由來已久。一個是鐵路界的“鼻祖”,一個是基建界的冉冉新星,不管哪一方在這一領域呈現領先趨勢都能夠吸足世界的眼光,而日本對於對手的“進步”更是尤為敏感。近日,日本企業就又一次“盯”上了中國鐵路系統,就連日本政府對中國鐵路競爭的態度也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
據《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道稱,日本物流巨頭SG控股公司已於中國方面達成合作,計劃將從4月開始提供在中國鐵路上的物流服務。該公司表示,中國的鐵路網從大連通到深圳,還能從中國通向東南亞和歐洲地區,這將有利於日本將貨物運向周邊國家。據日期介紹,中國的鐵路系統一次能運輸大量貨物,因此價格比卡車更低廉,極具吸引力。
SG控股公司並不是第一家與中國鐵路系統“牽手”的日本企業。去年3月底,日本知名大型企業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就啟動了透過中國鐵路將日本與歐洲相連的貨運服務。據悉,日本貨物將被運至中國內地的火車站,再透過兩條中歐班列鐵路線運往歐洲。日本方面解釋道,透過這兩條線路運輸貨物都需25天左右,相比之下,空運僅需7天,但前者便宜50%。
事實上,自2011年開行以來,中歐班列快速發展,規模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有專業人士分析指出,中歐的陸上通道對日本的意義非常重大——歐洲的產業現在往東部轉移,東部的勞動力往東歐和中歐轉移。日本企業進入中亞市場、進入歐洲東部的市場,都要搭載中歐班列的“順風車”。
或許是藉助中國鐵路的力量而嚐到甜頭,日本政府也開始轉變態度:基建出口方面不再一味“抗中”。日方認為,在基建專案上中國企業擅長以低價格中標,而日本企業過去一直尋求以高技術實力體現差異化,日本政府決定在修訂的戰略中修正一味對抗的方針,希望全面支援日本與中國企業的業務合作,提高日本企業的中標能力。
日本倚靠中國實現發展也絕不僅僅只是在鐵路方面。《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報道,因在華業務下滑,日本上市企業在截至2月7日時淨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2.9%,過去維持5年以上的增長踩下了剎車。這一現象也被業界解讀為,中國市場的動向對日本企業業績造成的影響正在加強。
另一方面,日本對中國出口在2017年度超過15萬億日元,略微高於美國。高盛證券的高階經濟學家就指出,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已“匹敵對美國內需的依存度”。基於日本對中國市場及中國鐵路的依賴,日本轉而向中國“求合作”的態度似乎也顯得十分“機智”;同時,在當前全球經貿關係並不穩定的背景下,由競爭轉為合作對中日兩國來說都將是最佳選擇。
中日兩國在鐵路方面的競爭由來已久。一個是鐵路界的“鼻祖”,一個是基建界的冉冉新星,不管哪一方在這一領域呈現領先趨勢都能夠吸足世界的眼光,而日本對於對手的“進步”更是尤為敏感。近日,日本企業就又一次“盯”上了中國鐵路系統,就連日本政府對中國鐵路競爭的態度也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
被中國鐵路系統“吸引”:日企依靠中歐班列進軍歐洲市場據《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報道稱,日本物流巨頭SG控股公司已於中國方面達成合作,計劃將從4月開始提供在中國鐵路上的物流服務。該公司表示,中國的鐵路網從大連通到深圳,還能從中國通向東南亞和歐洲地區,這將有利於日本將貨物運向周邊國家。據日期介紹,中國的鐵路系統一次能運輸大量貨物,因此價格比卡車更低廉,極具吸引力。
SG控股公司並不是第一家與中國鐵路系統“牽手”的日本企業。去年3月底,日本知名大型企業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就啟動了透過中國鐵路將日本與歐洲相連的貨運服務。據悉,日本貨物將被運至中國內地的火車站,再透過兩條中歐班列鐵路線運往歐洲。日本方面解釋道,透過這兩條線路運輸貨物都需25天左右,相比之下,空運僅需7天,但前者便宜50%。
事實上,自2011年開行以來,中歐班列快速發展,規模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有專業人士分析指出,中歐的陸上通道對日本的意義非常重大——歐洲的產業現在往東部轉移,東部的勞動力往東歐和中歐轉移。日本企業進入中亞市場、進入歐洲東部的市場,都要搭載中歐班列的“順風車”。
不再對抗?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已匹敵對美依存度或許是藉助中國鐵路的力量而嚐到甜頭,日本政府也開始轉變態度:基建出口方面不再一味“抗中”。日方認為,在基建專案上中國企業擅長以低價格中標,而日本企業過去一直尋求以高技術實力體現差異化,日本政府決定在修訂的戰略中修正一味對抗的方針,希望全面支援日本與中國企業的業務合作,提高日本企業的中標能力。
日本倚靠中國實現發展也絕不僅僅只是在鐵路方面。《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報道,因在華業務下滑,日本上市企業在截至2月7日時淨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2.9%,過去維持5年以上的增長踩下了剎車。這一現象也被業界解讀為,中國市場的動向對日本企業業績造成的影響正在加強。
另一方面,日本對中國出口在2017年度超過15萬億日元,略微高於美國。高盛證券的高階經濟學家就指出,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已“匹敵對美國內需的依存度”。基於日本對中國市場及中國鐵路的依賴,日本轉而向中國“求合作”的態度似乎也顯得十分“機智”;同時,在當前全球經貿關係並不穩定的背景下,由競爭轉為合作對中日兩國來說都將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