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被稱為德禽,源自漢代《韓詩外傳》:“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時不失者信也。”歸納為文、武、勇、仁、信“五德”。五德之說,不可小看。雖然中國古代有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八字準則,但影響廣泛的還是仁義禮智信五德。將德行歸類為五種,是為了與五行掛鉤。自古講雞有五德,雖然內容有出入,此五德非彼五德,但它們的文化背景是相同的。
五行學說最早見於《尚書·洪範》,講五種物質構成宇宙萬物,它們相生相剋,使得天地間新陳代謝,生生不息。五行學說影響深遠,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基石,也是古代政治、思想、風俗的重要基石。正如學者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所言,“五行之說,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與其作用統轄時令、方向、神靈、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於帝王的系統和國家的制度。”所謂五行統轄的道德,即是五德,又稱五常,古人概括為仁義禮智信。
古人似乎特別樂於以五德之說描繪禽鳥類動物,如《山海經·南山經》形容“其狀如雞”的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共計五項。又以五德評論大雁。小說《水滸傳》“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發議論:“此禽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並無侵犯,此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為義也;依次而飛,不越前後,此為禮也;預避鷹鵰,銜蘆過關,此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來,此為信也;此禽五常足備之物,豈忍害之。”五常即五德。以五德之說來誇雞誇鳳誇大雁,是希望在人類社會張揚這些德行。
雞有五德,先說其文,“頭戴冠者文也”。古時官帽,文為冠,武為盔。公雞紅色的雞冠高聳,讓人想到文冠。冠、官諧音,將雄雞和雞冠花繪為一圖,叫“官上加官”,為舊時代的吉祥圖樣。這樣一幅圖,美國學者愛伯哈德《中國符號詞典———隱藏在華人生活與思想中的象徵》稱為“一隻長著漂亮雞冠公雞與一棵仙草”,顯然不得要領。
“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這是雞之五德中的兩項。古今鬥雞的風俗,將這武、這勇並用了。至於“見食相呼者仁也”這一條,大約是由大雞帶小雞的情形中歸納出來的。
古人稱雞為德禽,還在於一個“信”字:“守時不失者信也”。雞啼晨,喔喔啼聲召喚人們日出而作。《詩經》收有齊國民歌《雞鳴》,表現雞叫時分的夫妻對話。妻子說:“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她是國君的妻子,她說:雞已經叫了,來上朝的人很多了。但那個一國之君卻戀床不起:“匪雞則鳴,蒼蠅之聲。”裝傻充愣,硬是把雞喔喔說成是蠅嗡嗡。這首民歌反映了在計時器尚不發達的古代,雞鳴成為家庭生活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時間刻度。雞之鳴,還留下“聞雞起舞”的佳話。
因為啼晨,雞得到許多譽稱,如司晨鳥、翰音、知時畜、長鳴都尉等。晉代《古今注》說:“雞,一名燭夜。”這個“燭”字,稱讚雞鳴守信,讚美它如不眠的燭火,燃盡夜黑,迎來黎明。
雞被稱為德禽,源自漢代《韓詩外傳》:“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時不失者信也。”歸納為文、武、勇、仁、信“五德”。五德之說,不可小看。雖然中國古代有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八字準則,但影響廣泛的還是仁義禮智信五德。將德行歸類為五種,是為了與五行掛鉤。自古講雞有五德,雖然內容有出入,此五德非彼五德,但它們的文化背景是相同的。
五行學說最早見於《尚書·洪範》,講五種物質構成宇宙萬物,它們相生相剋,使得天地間新陳代謝,生生不息。五行學說影響深遠,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基石,也是古代政治、思想、風俗的重要基石。正如學者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所言,“五行之說,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與其作用統轄時令、方向、神靈、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於帝王的系統和國家的制度。”所謂五行統轄的道德,即是五德,又稱五常,古人概括為仁義禮智信。
古人似乎特別樂於以五德之說描繪禽鳥類動物,如《山海經·南山經》形容“其狀如雞”的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共計五項。又以五德評論大雁。小說《水滸傳》“燕青秋林渡射雁”,宋江發議論:“此禽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並無侵犯,此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為義也;依次而飛,不越前後,此為禮也;預避鷹鵰,銜蘆過關,此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來,此為信也;此禽五常足備之物,豈忍害之。”五常即五德。以五德之說來誇雞誇鳳誇大雁,是希望在人類社會張揚這些德行。
雞有五德,先說其文,“頭戴冠者文也”。古時官帽,文為冠,武為盔。公雞紅色的雞冠高聳,讓人想到文冠。冠、官諧音,將雄雞和雞冠花繪為一圖,叫“官上加官”,為舊時代的吉祥圖樣。這樣一幅圖,美國學者愛伯哈德《中國符號詞典———隱藏在華人生活與思想中的象徵》稱為“一隻長著漂亮雞冠公雞與一棵仙草”,顯然不得要領。
“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這是雞之五德中的兩項。古今鬥雞的風俗,將這武、這勇並用了。至於“見食相呼者仁也”這一條,大約是由大雞帶小雞的情形中歸納出來的。
古人稱雞為德禽,還在於一個“信”字:“守時不失者信也”。雞啼晨,喔喔啼聲召喚人們日出而作。《詩經》收有齊國民歌《雞鳴》,表現雞叫時分的夫妻對話。妻子說:“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她是國君的妻子,她說:雞已經叫了,來上朝的人很多了。但那個一國之君卻戀床不起:“匪雞則鳴,蒼蠅之聲。”裝傻充愣,硬是把雞喔喔說成是蠅嗡嗡。這首民歌反映了在計時器尚不發達的古代,雞鳴成為家庭生活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時間刻度。雞之鳴,還留下“聞雞起舞”的佳話。
因為啼晨,雞得到許多譽稱,如司晨鳥、翰音、知時畜、長鳴都尉等。晉代《古今注》說:“雞,一名燭夜。”這個“燭”字,稱讚雞鳴守信,讚美它如不眠的燭火,燃盡夜黑,迎來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