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有福3

    對沈大師的這一說法,我表示認同。

    因為我也是60年代生人,從我們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童年時期不同程度都有過撿垃圾換錢的這樣一種經歷。所不同的是,沈大師把童年時的這種經歷一直帶入到他的成年以後。客觀的講沈大師為垃圾減負、節約地球資源使其迴圈利用的做法並沒有錯。問題是這項浩大的系統工程,如果沒有社會一定的發展程度,沒有整個政府與社會的主導性運作,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沈大師90年代初期垃圾分類理念的踐行超越了那個時期大多數人的思想認知水平,也超越了中國社會當時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水平。同時給工作環境與家庭生活環境也帶來了許多不便與困擾,所以被迫離家出走,開始一種流浪似的生活。由此可見這種流浪式的生活方式和狀態,並不是他自覺選擇的結果,而是與單位和家庭的衝突與矛盾使然。久而久之,已經內化為他的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因為人類的社會生活常常還是要有大眾標準的,如同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是要惠及大多數人的利益一樣。當然,一個寬容而文明的社會,它一定是允許個性化和多樣化存在的,但前提是個性化不能影響和危害到他人與大眾的利益。有句話叫“天才即瘋狂”,還有一句話叫做“偉人都是孤獨的”,說的是同一個道理。作為“天才”與“偉人”他們的思維總是超越於他同時代的芸芸眾生,所以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不為他周圍的普羅大眾所理解和接納。可喜的是經過20多年的努力與掙扎,垃圾分類——這種先進的理念已經在中國部分城市普及和推廣,比如上海的臨汾路街道社群就做的比較好。既然上海的浦東新區是沈大師長期的活動生存場所,說明浦東新區的垃圾分類工作還有很多不足甚至空白。因此讓沈大師們迴歸社會與家庭,首先應該剷除沈大師們生存的土壤與空間,甚至需要中國社會全面實行垃圾分類。也許當前沈大師的全網刷屏,可以助推中國社會全面實行垃圾分類,使得沈大師的流浪行為具有了里程碑的意義,在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道路上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2 # 手機使用者58021207949

    撿垃圾人很多,生活所迫。但是,你不是生活所迫且還有且。撿垃圾的有幾個像你那樣破衣爛衫髒嘛咕咚蓬頭垢面臭氣熏天的?汙染環境髒了別人的眼睛。

  • 3 # 牛兒不吃草2

    每個人的理念和價值觀都不盡相同,別人走自己選擇的道路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是別人的權利,只要不危害別人,不危害社會,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別人的選擇,讓這個社會更具包容性。但是作為一個國家培養的高材生,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對國家對社會實在是一種損失,心中還是會產生惋惜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內心喜歡去做某件事,需要堅持嗎?那不喜歡的事就算做成功了,對自己的意義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