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自殺後,蒙氏子孫遵循祖訓,遷居安定,以耕讀為本份,不仕於朝。故自秦以後,公門宦海,朝中官史,接踵摩肩,但幾乎沒有一個蒙氏後人。
蒙宣及三千蒙家子弟兵遷往安定後,卸甲歸田,四散遷播,或投奔南下伐越而去的青壯,大多沿長城及秦直道一線,避於深山。其中一部分隨蒙宣相攜徙於現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深山一帶,稱其地為“蒙宣之鄉”。蒙宣之鄉,地處河西走廊的北盡頭,拒簫關、石門關之中,此處山巒疊嶂,退可防匈奴沿河西走廊南下,進又可依簫關、石門關出擊。可見蒙家子弟兵雖在逃難,仍然駐守險關,不忘守疆衛土。
蒙恬有沒有後人?蒙恬死後他的後人去哪裡了?
然其族近代以來,屢遭劫難,比較慘烈的是1862-1873年同治回亂時候,蒙集土堡被回族反民攻陷,殺逾百人,土堡殘垣至今猶如殘缺的書卷,記錄著那一場慘事。
民國20年,蒙家後灣土堡又被甘肅張家川土匪攻陷,燒傷掌櫃,掠走家族金銀及字畫古董累積8匹馬馱之多。
直至1983年蒙宣公社改名為蘇堡鄉,2012年又更改為震湖鄉。
兩千餘年來,在這一片乾旱少雨、地質災害頻發的苦寒之地,蒙氏後人艱難棲息,築土堡、立蒙集,或耕種或行醫為生。族人至今遺傳著大腳大手、敦實身材、大嗓門等特徵,以忠厚仁義、扶助鄉里享譽鄉鄰。
蒙恬自殺後,蒙氏子孫遵循祖訓,遷居安定,以耕讀為本份,不仕於朝。故自秦以後,公門宦海,朝中官史,接踵摩肩,但幾乎沒有一個蒙氏後人。
蒙宣及三千蒙家子弟兵遷往安定後,卸甲歸田,四散遷播,或投奔南下伐越而去的青壯,大多沿長城及秦直道一線,避於深山。其中一部分隨蒙宣相攜徙於現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深山一帶,稱其地為“蒙宣之鄉”。蒙宣之鄉,地處河西走廊的北盡頭,拒簫關、石門關之中,此處山巒疊嶂,退可防匈奴沿河西走廊南下,進又可依簫關、石門關出擊。可見蒙家子弟兵雖在逃難,仍然駐守險關,不忘守疆衛土。
蒙恬有沒有後人?蒙恬死後他的後人去哪裡了?
然其族近代以來,屢遭劫難,比較慘烈的是1862-1873年同治回亂時候,蒙集土堡被回族反民攻陷,殺逾百人,土堡殘垣至今猶如殘缺的書卷,記錄著那一場慘事。
民國20年,蒙家後灣土堡又被甘肅張家川土匪攻陷,燒傷掌櫃,掠走家族金銀及字畫古董累積8匹馬馱之多。
直至1983年蒙宣公社改名為蘇堡鄉,2012年又更改為震湖鄉。
蒙恬有沒有後人?蒙恬死後他的後人去哪裡了?
兩千餘年來,在這一片乾旱少雨、地質災害頻發的苦寒之地,蒙氏後人艱難棲息,築土堡、立蒙集,或耕種或行醫為生。族人至今遺傳著大腳大手、敦實身材、大嗓門等特徵,以忠厚仁義、扶助鄉里享譽鄉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