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釋義:
有個玩猴子的人拿橡實喂猴子,他跟猴子說,早上給每個猴子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所有的猴子聽了都急了;後來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所有的猴子就都高興了(見於《莊子·齊物論》)。原比喻聰明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覆無常。
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這個故事本來的寓意是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後者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貽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慣使些‘自欺欺人權宜緩兵之下策’也自然終因非長久之計而實則遭怨。現在,被引申為目標不堅定或者感情上不專一。
典故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這裡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為耍猴的人。
《列禦寇·黃帝篇》也對這則故事進行了詳細地擴寫,說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於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覆無常。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竭盡心力去求“一”,卻不知道其本來就是相同的,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在總數上、本質上沒有變,都是七個,但順序不同,對猴子的影響也不一樣。
朝三暮四釋義:
有個玩猴子的人拿橡實喂猴子,他跟猴子說,早上給每個猴子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所有的猴子聽了都急了;後來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所有的猴子就都高興了(見於《莊子·齊物論》)。原比喻聰明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情,後來比喻反覆無常。
源於莊周《莊子·齊物論》。這個故事本來的寓意是對管理與被管理者兩種愚的巧妙諷刺,被嘲諷的後者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貽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卻僅為了解決眼前困境而慣使些‘自欺欺人權宜緩兵之下策’也自然終因非長久之計而實則遭怨。現在,被引申為目標不堅定或者感情上不專一。
典故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這裡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為耍猴的人。
《列禦寇·黃帝篇》也對這則故事進行了詳細地擴寫,說宋國有一個養獼猴的人,因為養的獼猴太多而家財匱乏,於是養獼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獼猴的食物。他對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才歡喜。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實質不變,用改換眉目的方法使人上當。不過現在我們多比喻變卦,反覆無常。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竭盡心力去求“一”,卻不知道其本來就是相同的,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在總數上、本質上沒有變,都是七個,但順序不同,對猴子的影響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