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管理故事會

    歷史上因為一個人而改變最終勝負的戰爭,首推的,無疑是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一戰成名!

    戰爭背景,秦軍實力強大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國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

    這時候,趙歇為王,陳餘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

    陳餘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鉅鹿北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

    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鉅鹿城北,陳餘曾派陳澤率五千人,先去試試秦軍的力量,結果是到了那裡,就全軍覆沒了,自此,諸侯聯軍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月,楚懷王陣營分兵兩路,一路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另一路以劉邦為主帥,進攻關中。楚懷王許諾說誰先攻下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楚國援趙大軍,進至安陽(現山東曹縣東南)後,宋義稱最好等秦趙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收漁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進。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項羽痛斥宋義軟弱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戰爭過程,項羽破釜沉舟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項羽率楚軍到達鉅鹿縣南的黃河,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河,援救鉅鹿。

    二將渡河後初戰小勝,趙將陳餘又催促進兵。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天干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戰爭意義,項羽一戰成名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

    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 2 # 袁衛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四渡赤水,這場戰爭就是因為毛澤東一個人而發生了改變,換做其他人恐怕很難組織這樣的戰役,即便勉強組織了怕是也難以取勝,畢竟當時國民黨軍隊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都佔絕對優勢。

    但是毛澤東出手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四渡赤水的勝負乃至土地革命的勝負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奠定了後來中國革命事業取得全面勝利的基石。

    中央紅軍長征至湖南境內時,為了突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紅軍發起了湘江戰役,但是由於博古、李德戰略、戰術的嚴重失誤,導致紅軍在湘江戰役中損失慘重,從八萬人銳減到三萬人。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然而湘江戰役的慘敗,並未喚醒博、李二人,他們仍然幻想繼續攻打湖南的大城市。毛澤東認為不可行,提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毛澤東的建議,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援。遵義會議後,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人的領導地位,他立刻著手安排進軍貴州的作戰計劃。

    毛澤東指揮的紅軍,在川、黔、滇交界處的廣大地區機動作戰,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戰法,和人多勢眾的國民黨軍隊鬥智鬥勇,最終贏得了勝利。紅軍打破了敵人的封鎖線,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順利完成預定作戰目標。

    四渡赤水行動意義巨大,它使得黨中央和紅軍從被動走向主動,中國革命事業從失敗走向勝利。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為日後的發展壯大保留了革命火種。

  • 3 # 每日一段歷史

    我給大家講一個有點顛覆的張亮的故事。

    這個張亮,不是當模特那個爸爸去哪兒的張亮,也不是賣麻辣燙的張亮,而是唐太宗年間的大臣張亮。

    全中國同名同姓叫張亮的沒有一千也有八百,這位唐朝的張亮出身貧苦農民,他爹沒啥文化,就給他取了個這麼大眾的名字。

    張亮年輕的時候因為隋煬帝濫用民力,導致天下大亂,張亮混不下去,就加入了瓦崗寨農民軍,當時他的上司叫徐世勣,嗯,就是那個演義中無所不能神機妙算的軍師徐茂公。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為紀念開國功臣而修凌煙閣,首批登上凌煙閣畫像的二十四功臣中,張亮名列第十六,比他以前的老長官李世勣(第二十三位)的排名還高得多。

    同年,張亮因告發太子李承乾,陳國公侯君集等人謀反有功,被李世民授予刑部尚書,鄖國公,參與朝政,從此登上了他一生仕途的頂點。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決策討伐高句麗,張亮勸諫不果,自請隨軍,也被分配指揮一支部隊。次年七月,張亮軍途經高句麗的一座小城建安城下,由於之前唐軍連戰連勝,唐軍根本不相信高句麗軍膽敢出戰,所以還沒有蓋好防禦工事(也可能張亮沒有下令蓋工事)就四處採集草料補給去了。剩下的唐軍殺雞殺鴨,埋鍋造飯,真是十分熱鬧。

    高句麗守軍在城頭一看,艾瑪,唐軍這真的是自我感覺良好到昏頭了吧?公然拉仇恨,不給點顏色瞧瞧還不知道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於是集結人馬,突然大開城門殺出。

    唐軍猝不及防,登時亂作一團,張大人才剛剛在小兵甲端給他的馬紮(胡床)上坐下,就聽到小兵乙來報:報~將軍,有賊兵踹營!咱們抵擋不住了。

    張大人這下徹底慌了,他已經二十多年沒打過仗了,即使打仗那會他也不過是個搖旗吶喊的大頭兵而已,根本沒有見過什麼大世面。徹底沒了主意的張大人呆若木雞,啞口無言,甚至還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從自己雙腿間涔涔而下……

    將領abc,小兵甲乙丙見張大人面無表情,還以為張大人鎮定自若胸有成竹,根本不怕賊兵,膽氣頓生。手下的總管(大概相當於師長)張金樹等熱血沸騰,嗷嗷叫著要和賊兵決一死戰,集結起披頭散髮,人無盔甲馬無鞍的唐軍,向高句麗軍發動反擊。

    玩命的唐軍開始出暴擊,把衝進來的高句麗軍砍倒了一片,高句麗軍從來沒有見過這麼不按套路出牌的敵人,還以為剛剛這出是唐軍故意示弱的誘敵之計,戰意全無,又打了幾個回合就丟下幾百具屍體逃回建安城,閉門不出。

    張亮軍過建安城下,壁壘未固,士卒多出樵牧,高麗兵奄至,軍中駭擾。亮素怯,踞胡床,直視不言,將士見之,更以為勇。總管張金樹等鳴鼓勒兵擊高麗,破之。

    ――《資治通鑑.唐紀第十五》

    唐太宗讀到戰報,一口茶水差點沒噴到戰報上。

  • 4 # 司馬砸光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第15集團軍代總司令關麟徵(總司令由薛嶽兼)所起的作用,某種意義上講,可能超過了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

    甚至可以這麼說,要不是關麟徵堅決主張在長沙以北與日軍決戰,以及關部在前線浴血殺敵的話,可能長沙第一次遭受攻擊就淪陷了。

    岡村寧次指揮的日軍第十一軍突破新牆河防線、呈現出向長沙攻擊前進的架勢後,蔣校長、白崇禧為代表的總部,陳誠、薛嶽領銜的九戰區長官部,以及關麟徵為代表的一線部隊主官,產生了截然不同的作戰思想。

    白崇禧的意見是,放棄無險可守的長沙,退守衡山之南的衡陽

    白崇禧認為,抗戰是長期之事,大敵來犯,不能用水來土掩的機械方法,保全實力以支援持久抗戰、以空間來換取時間才是可取之策。

    白氏建議,放棄長沙以北,把九戰區的主力部隊撤到醴陵、衡山等山區,他還勸薛嶽“免做無謂之犧牲”。

    白崇禧的理論受到了軍令部長徐永昌、參謀總長何應欽的嘲諷,指責白氏“不該到處論說避免犧牲,致動搖作戰心理”。

    但是,蔣校長起初“勉從其議”,算同意了白崇禧放棄長沙退守衡陽的意見。

    薛嶽則主張兩全其美,一方面固守長沙,一方面誘敵於長沙以南的瀏陽河谷決戰

    說話很有份量的軍令部次長劉斐也主張薛嶽退守衡陽。

    受蔣委託,白崇禧、陳誠來到了九戰區長官部暫在地淥口,共同商議戰略。

    薛嶽堅持己見,他請白陳轉告蔣氏,“戰勝,是國家之福;戰敗,我薛伯陵自殺謝罪!”他甚至還當面指責白氏“枉讀兵書,這種退守的亡國論調,令人無法接受”。

    見陳誠先被薛嶽說服了,白崇禧也就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也就是說,在多方的博弈爭論中,薛嶽的意見最後佔了上風。

    但關麟徵堅持在湘北與日軍決戰,為此他還單獨致電了蔣氏

    關麟徵不同意在長沙以南與日軍決戰,他認為既然都是誘敵深入,與其頂著輿論罵名在長沙以南作戰,不如就選在長沙以北,這樣就不會有放棄長沙之嫌。

    薛嶽終於下定決心,聽取了關麟徵的意見。接到電報的蔣氏,也認為關麟徵的意見頗有道理。

    就這樣,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戰略之爭中,關麟徵改變了薛嶽的想法,薛嶽又改變了統帥部的思想,整體方案算定下來了。接下來就是方案的具體執行。

    薛嶽也真夠胸襟和氣魄,對頂撞了自己的下屬關麟徵,不但沒加以限制,還決定補強他的兵力:出了第15集團軍原轄的52軍、37軍、79軍外,又把自己嫡系第4軍、彭位仁73軍、李覺70軍都調撥過來,關部一下子猛漲到了六個軍。

    結果,日軍在九戰區各部的打擊下遭受重創,不得不進行反轉,退回了新牆河以北。

    戰後,薛嶽、關麟徵頭上的“代”字都沒了,實任戰區長官、集團軍總司令。

  • 5 # 梅花三弄梅花

    在世界的戰爭史上,有不計其數的戰爭,有很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其中就有不少是在軍事天才的指揮下,創造出來的經典戰役,從而為戰爭史上留下了經典的一筆。我們拋開戰爭的非正義性來看,其中隆美爾指揮的德軍與蒙哥馬利指揮的盟軍進行的阿拉曼戰役,因為一個人指揮從而改變戰爭的勝負。

    阿拉曼戰役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德軍豬一樣的隊友義大利,在二戰中,可謂是苦了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國”的高精將領們。

    二戰,德國與日本、義大利結盟成法西斯聯盟,當德軍橫掃西歐戰場,節節勝利之際,此刻,希特勒的盟友義大利也發動了北非戰場的侵略。

    當意大利的軍隊在面對衣索比亞,這樣非洲國家當地軍隊時期,面對坦克、大炮與飛機陸空協同一體作戰的義大利軍隊,非洲土著的軍隊自然不堪一擊。於是興高采烈的義大利軍隊一鼓作氣進攻駐紮在埃及、利比亞的英國盟軍隊,企圖消滅掉在北非的盟國軍隊,從而一舉像德國一樣稱霸非洲。

    然而,歷史戲劇性的一面出現了,在北非擁有數十萬義大利軍隊,在面對兩多萬的英軍盟軍,結果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佔絕對優勢的義大利軍隊被英軍打的潰不成軍,而且義大利士兵被英軍給大量俘虜了。

    無奈,為了挽回在北非戰場的局面,義大利不得不求助於德國,希特勒為了奪取控制蘇伊士運河主導權,進而佔領佔有戰略資源豐富的中東,希特勒派出自己麾下最得力的戰將之一隆美爾擔任北非軍團的軍長。

    隆美爾,號稱“沙漠之狐”,在就任非洲軍團軍長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就迅速扭轉了北非戰局的初期局勢,英軍被德軍擊潰的一潰千里,節節敗退。最終英軍得不得從本土調來能征善戰的蒙哥馬利,統領駐北非的英軍盟軍。

    英軍為了扭轉在北非的戰局局面,打破隆美爾指揮的德意聯軍戰略防禦的局面,蒙哥馬利於1942年10月23日指揮的第八集團軍對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發起攻擊。

    面對無論裝備、兵力還是後勤保證佔據絕對優勢的英軍盟軍來講,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此刻顯得窮困潦倒。

    由於地中海的控制權被英軍盟軍所控制,德軍運往北非戰場的後勤物資被盟軍的潛艇不斷的擊沉在地中海里。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面臨物資短缺、兵力不足、彈藥緊缺的局面。

    戰爭結果可想而知,佔據絕對優勢的英軍盟軍在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向防守在阿拉曼地區隆美爾的北非軍團發起進攻,這讓隆美爾無異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終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西亞邊境。

    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自此,隆美爾指揮北非軍團開始在非洲節節敗退,最終退出非洲戰場。

    當然,由於隆美爾違反希特勒堅守非洲戰場命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隆美爾最終果斷下令撤退的命令,從而避免駐北非德軍全軍覆滅的局面。

    貝勒說:阿拉曼戰役雖然最終以隆美爾指揮的“北非軍團”失敗而結束,我們拋開戰爭的非正義性質來看,隆美爾雖然敗退阿拉曼戰役,但是他的軍事天才才華不可否認,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也是付出慘重代價換來的勝利。

  • 6 # 賽門之略

    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國軍南線兵團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和李天霞的整編八十三師率先佔領瞭解放區首府臨沂,當晚坐鎮徐州指揮的參謀總長陳誠立即舉辦了酒會,以慶祝光復臨沂這一偉大空前大捷。

    此時就在南線一片狂歡之際,濟南的王耀武卻如芒在背十分焦慮,因為配合南線作戰的副手李仙洲位置過於突出已成孤軍深入之勢,而且王耀武已經發現了華野有向北移動的跡象,向來謹慎的王耀武知道老對手粟裕在打什麼算盤。

    因此,為避免李仙洲兵團落入敵手,隔日也就是二月十六日,王耀武在不支會參謀總長陳誠的情況下致電李仙洲,命令其收縮部隊。

    王耀武:“守瀛兄(李仙洲字),華野有詐極有可能正奔您而來,馬上從萊蕪顏莊及新泰一線往回濟南方向撤,見機行事能撤多遠就撤多遠,奉老頭子之命抽出了三個軍後濟南城防兵力已捉襟見肘,萬一您部南線的被圍了俺可無力增援,迫不得已時您可玩“失蹤”,要不等微操達人(蔣介石)上線了,您就溜不掉啦。”

    李仙洲:“好的司令我立即組織由十二軍斷後、第四十六和七十三軍往回縮。兩個月前魯南的馬勵武位置過於突出曾向參謀總長建議往回縮,但被否決了,結果兩萬大軍就被粟裕給吃掉啦,這可是前車之鑑。但如果破壞老頭子(蔣介石)制定的南北夾擊計劃,萬一陳誠口中已潰敗的華野從北線溜掉了,老頭子怪罪下來我十個腦袋都不夠砍呀。

    王耀武:“守瀛兄大可放心,當年抗戰之蘭封會戰,老頭子調集十二個師計劃包了孤軍深入的土肥師團餃子時,情勢比如今的魯南會戰還好,但就因您的黃埔同窗桂永清和黃傑這兩顆老鼠屎毀了這鍋湯,這兩人老頭子最終不得不決堤黃花口,如此重罪桂永清撤職沒幾天便復出了,而黃傑不過蹲了兩年監獄便得以復出,可見校長對你們黃埔一期寵愛有加呀,您大膽後撤迫不得已可以玩失蹤,只要立場堅定老頭子是不會加罪於的。”

    作為黃埔老大哥的李仙洲雖然是個循規蹈矩的老實人而且非常忠於老頭子,但生死攸關一刻誰也不想步入整編二十六師師長馬勵武的後塵,因此李仙洲這次越了雷池不惜違背蔣介石參與制定的魯南南北夾擊計劃,在接到上級王耀武的命令後,當日便急忙率領已經佔領萊蕪及新泰的兩個軍往膠濟進入魯中的重要咽喉吐絲口鎮撤退。

    當時的決定放棄臨沂主力隱蔽北上的華野尚未完成對李仙洲的合圍,李仙洲這麼一縮打亂了整個作戰計劃,華野做出巨大犧牲的舍南取北作戰計劃很有可能空忙活一場。因眼看李仙洲這隻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各縱隊將領難免感到不安因此建議提前發起進攻,蒼蠅再小好歹也是肉吃掉李仙洲的尾巴,但被沉重冷靜的粟裕給否決了。

    在李仙洲往濟南方向剛撤了一天之後,也就是二月十七日再次接到了王耀武的命令,繼續執行魯南會戰既定計劃,率部重新返回萊蕪及新泰配合南線兵團作戰以阻擋華野北竄,朝令的夕改令李仙洲一頭霧水,原來是微操達人蔣委員長正式上線了。當時的參謀總長陳誠得知王耀武擅自下令李撤軍後可謂一肚子火,一氣之下將了其一軍,蔣介石根本不相信王耀武判斷出李仙洲極有可能被圍的風險,手諭立即拍到了其臉上。

    李仙洲近六萬大軍就這樣被蔣介石送回了華野佈下的口袋陣。當蔣介石得知應驗了王耀武之前的判斷後,被打臉的微操達人開始剁手讓王耀武全權負責指揮李仙洲突圍事宜,並且給王耀武致了一封“祈上帝保佑我北撤部隊的安全和勝利”的親筆信。然而並沒有什麼用,李仙洲兩天之內在萊蕪及新泰來回往返後發現被中套時就已經亂了陣腳,短短三天時間五萬餘人就全軍覆沒,五萬頭豬的梗就是因為微操達人一人而來的,魯南會戰計劃若沒有蔣介石橫插一扛,李仙洲兵團早就溜掉了。

  • 7 # 筆下點史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弗格森是英軍一名優秀狙擊手,但是這名優秀的狙擊手卻經常因為槍械,導致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英軍當時使用的槍械是非常老款的滑膛燧石槍,這個槍有效的射程僅僅只有73米,這槍其實就跟火槍一樣,拿著去狙擊人,絕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看完英國狙擊手的配置,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狙擊手的配置。

    美國狙擊手使用的為新型肯塔基步槍,這種步槍的有效射程在180米,真的是天老爺,燧石槍的射程還沒有人家零頭高(零頭80),真的是拿著關公刀去跟拿著菜刀打架既視感。

    裝備上的差異導致弗格森非常的苦惱,因為明明有著優於美軍的狙擊技巧,卻因為裝備被死死壓抑住,甚至幾次都處於死亡的邊緣。

    弗格森和他的步槍,英國槍械的巨大飛躍

    這一次被擊傷,弗格森視為恥辱,所以決定不再使用老舊的燧石槍,要自己研發一種後膛式裝填的步槍,並且這種步槍最少有效射程不能低於180米。

    沒人相信弗格森能夠成功,因為在弗格森以前,就有很多前輩試驗過後膛步槍,但是均發現有很大紕漏,不是因為燒傷就是炸膛,甚至還有火藥堆積,設計出來的都成為了雞肋。

    復刻版弗格森步槍

    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這把以“弗格森”命名的步槍在1776正式現實,這把槍可以說集合了弗格森所有的心血和經驗,不管是射擊還是裝彈,都堪稱當時最優。

    新槍的優異效能讓所有人軍官眼前一亮,沒有人能夠想到一個區區門外漢,竟然做到了諸多專家都做不出來的成果。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軍官立即決定,讓兵工廠按照這種生產100支槍械,並且提拔弗格森為少校,任命他組建並且全權指揮的特別行動隊,這個行動隊所有人統一配置弗格森步槍。

    讓人恐懼的弗格森行動隊,死亡收割

    弗格森的行動隊裝備了最新槍械後,很快就被派到了美洲戰場,他們這些人的任務就是隱匿蹤跡,尋找機會去刺殺美軍的高階將領,自給自足。

    弗格森小隊像是幽靈一般活動在美洲戰場,每一次的出現都意味著軍官的死亡,那種令人無法琢磨的機動性以及遠距離的狙殺,讓所有美軍聞風喪膽,在戰場之上成為了收割軍官的殺人利器。

    所有美軍只能被動挨打,沒有還手之力,因為打不中弗格森小隊,美軍就死了,最後弗格森小隊在無一人傷亡的情況下突圍成功。

    這場戰役,可以說是弗格森一人的功勞,是他的指揮和槍械,救了整個小隊的性命;假如沒有弗格森,那就可能還用著以前的老舊槍械,可能就算突圍了也會死傷慘重。

    結語:

    弗格森在突圍之後遇到了美國騎兵,這個美國軍官騎兵就是喬治·華盛頓,也就是美國的第一任國父,本來可以一槍打死華盛頓的,並且距離僅僅只有114米,他卻沒有開槍。

    沒人知道弗格森為什麼不開槍,很多人猜測是華盛頓背對著弗格森,美中國人慣有的紳士風度不願意背後偷襲人。

    命運輪迴終有時,1780年8月7日國王山戰役,弗格森被美軍的狙擊手用肯塔基步槍在411米打死,卻讓人望而興嘆。

    這位不是將領的指揮者,帶著他的小隊,一度改變了當時的戰役,大肆收割美軍軍官的人頭,假以時日,定能改變整體大局,卻因為自己疏忽,從而導致早夭。

  • 8 # 彈指間的歷史

    阿金庫爾戰役——英法百年戰爭中最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

    1、雙方指揮官∶

    英國∶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

    法國∶法國皇室總管德勒伯爵阿布萊特、法國陸軍大元帥布錫考特

    2、作戰地點∶

    法國加來,阿金庫爾

    3、雙方兵力∶

    英國5900人(包括900名徒步騎士、5000名長弓手)

    法國36000人(包括7000弓箭手、11000名騎兵、18000名徒步騎士和步兵)

    1415年10月24日,阿金庫爾下了一場暴雨,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望著對面密密麻麻的法軍,心中沉重到極點,他看著阿金庫爾的地形圖,自知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戰在所難免,而他能倚仗的只有手中的長弓手。

    鑑於敵眾我寡的態勢,亨利為了防止被包抄,他決定倚靠樹林佈陣,而昨天的暴雨導致剛剛被耕犁的東小麥土地變得格外的泥濘,亨利意識到這可以延遲法國騎兵和重步兵的進攻,也可使他們更容易成為長弓手的靶子。

    可是由於法軍將領為了爭功,致使法軍遲遲沒有發動攻擊。等了幾個小時後,為了刺激法軍進攻,亨利五世命令部隊前進,按道理來說,英軍向前推進,防禦陣型肯定會斷裂,如果法軍這時大舉進攻,英國肯定必敗無疑。

    但是,驕傲的法軍錯過了這個機會,英國軍隊很順利的完成了新的部署,長弓手鎮定的向法軍陣地傾瀉了幾萬只利箭,法軍遭受到重創,這才反應過來,法軍騎士開始衝擊英國的陣地,但是泥濘的道路大大遲緩了法軍騎兵的攻擊,沒等衝到英軍面前,就被弓箭射殺,埋在土中的陷阱木樁,又讓法軍騎兵苦不堪言。

    第一波騎兵的失敗造成了連鎖反應,受驚的坐騎在自己人的隊伍中胡亂重灌,混亂就像波浪一般產生,加強法軍的陣型緊密,這讓混亂很快擴散。

    英軍和法軍廝殺在一起,結果很顯然英軍大獲全勝。

    事後統計,英國共傷亡50到250人,而法國的傷亡達到了驚人的12000到18000人,其中還包括5000名法國貴族,可謂是損失慘重。

    面對數倍與自己的兵力,亨利五世並沒有慌張,而是巧妙的利用地形,和自己的優勢,排兵佈陣,在絕境中化弊為利,贏得了百年戰爭中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同時也對後世戰爭中依靠火力範圍殺傷密集陣型的戰術產生了深刻影響。

  • 9 # 鹹魚閒聊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秦末,本來在章邯,王離的率領下各地起義軍幾乎就要完全被秦軍剿滅,但由於項羽在鉅鹿之戰的表現太過神勇導致秦軍功敗垂成。西漢初年,劉邦被匈奴包圍在白登山,眼看劉邦和剛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即將覆滅,在這危機時刻陳平設計解圍,這才保住了新生的大漢江山。還有明朝土木堡之變後,瓦剌攜英宗包圍北京城,在眾多大臣束手無策紛紛請求南遷的時候,是于謙站了出來,率領京師軍民,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成功的為大明朝續命。

    不管是鉅鹿之戰,白登之圍還是北京保衛戰,這些都是僅憑一個人而扭轉戰局的典型戰役,那麼除此之外呢,鹹魚這裡還想再與大家聊一聊另外一場戰爭,在上面這些戰役裡,不管是項羽,陳平還是于謙,他們都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的人物,而下面鹹魚要聊的這場戰爭的主角卻是一個無名小卒,這場戰爭就是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

    最終德國決定陳兵凡爾登,凡爾登是法國東北地區通往巴黎的交通要道,有“巴黎鑰匙”之稱,德國以凡爾登為切入點,企圖攻入法國境內進而攻克巴黎,而法國為了保住巴黎也只能向凡爾登增兵,於是凡爾登戰役爆發了。

    由於德國戰前準備充足,所以戰役初期,法軍處處失利,節節敗退,當時德軍擁有各類大炮一千多門,而法軍只有不到三百門,每次開戰,德軍都以絕對的優勢火力對法軍陣地進行地毯式轟炸,而法軍根本無力還擊。但即便如此由於凡爾登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一旦丟失巴黎也將面臨陷阱,所以德軍的炮火再猛烈,法軍都必須在陣地上死守。

    而為了守住凡爾登,法國舉全國之力,調集了近四千輛汽車源源不斷的向前線運輸士兵和物資,面對德軍的一次次進攻和猛烈的炮擊,法國只能硬著頭皮將訓練不久的新兵送上前線,雖然這些新兵等同於炮灰,但除此之外他們別無他法,因為他們也不知道除了這麼做還有什麼辦法能阻止德軍的瘋狂進攻。

    不過令所有法中國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正是由於這些新兵被派往戰場,幸運之神才得以降臨在法國,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這些新兵來到前線後,根本不具備一個正常士兵應該具有的軍事素養,他們在親身體驗到戰場的殘酷後常常手忙腳亂,不知所以。其中一個士兵,他被派到炮兵陣地上充當炮兵,當德軍的炮彈一如既往的傾瀉而下的時候,他只是在長官的命令下,沒有瞄準任何目標便隨意的朝德軍陣地發射了一枚炮彈。

    然而就在此時,炮彈落下的那片樹林突然傳來陣陣炮彈的轟鳴聲,轟鳴聲經久不息,一直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德軍蒙了,法軍也蒙了,但很快兩軍就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原來那個法國新兵無意間擊中了德軍隱藏在樹林中的儲備炮彈。這些炮彈幾乎就是德軍在戰場上的所有炮彈,當那個法國新兵將炮彈射到樹林中時就意味著德軍的那一千多們大炮將立即處於啞火狀態,德軍儲存在這裡的六十萬枚炮彈就以這種異常滑稽的方式被銷燬了,而連帶被銷燬的還有德軍的士氣。

    沒有了炮火的支援,德軍陣地很快啞火了,因為此後法軍的兩百多們大炮將成為戰場的主宰,有了炮火的支援,法軍很快轉守為攻,沒多久,德軍便全部退出凡爾登,法軍取得最終的勝利。

    因為一個新兵的失誤而導致德軍的潰敗,這也算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聞趣事了。

  • 10 # 蘭臺

    淮海戰役徹底全殲常凱申五個兵團、二十二個軍、五十六個師,共計55.5萬人被全殲。

    徹底改變了全國的形式,淮海戰役之後,常凱申的失敗已經是人盡皆知,有目共睹的事情了。

    淮海戰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是有粟裕將軍的功勞的;說沒有粟裕將軍就沒有淮海戰役的勝利,這是誇張,但是說沒有粟裕將軍就沒有淮海戰役的輝煌勝利,這絕不誇張。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淮海戰役的特點決定的。

    淮海戰役和遼瀋戰役不一樣,遼瀋戰役發動前半年我們已經有“封閉東北,全殲常凱申東北軍隊”的設想,整個作戰方案也是在戰役發動前5天就已經確立了的。

    淮海戰役則不一樣,淮海戰役是唯一在作戰過程中一邊打一邊修改作戰計劃,把原本殲滅“黃伯韜兵團”的小計劃變成了決定常凱申命運的大決戰,這其中其關鍵作用的是前線指戰員對戰局以及戰機的把握。

    因為一直到11月5日,華野開始捕擊黃伯韜兵團時,無論是前線的粟裕還是更高層領導,都沒有想過要和常凱申來一場大決戰。

    一直到11月8日凌晨,粟裕將軍已經可以確保全殲黃伯韜兵團後才向更高層領導提出殲滅黃伯韜兵團後,華野不再按照原計劃南下兩淮,而是改為向徐州進擊,爭取在長江以北打掉儘可能多的常凱申的主力兵團。

    這就是淮海戰役歷史上著名的“齊辰電”。而此後才是歷史上完整的“淮海戰役”。

    這一切完全依賴於前線指揮官粟裕將軍對戰機以及戰局的把握以及對戰役細緻的準備工作,戰後很多年,粟裕將軍多次說過,如果當時再晚4個小時,讓黃伯韜兵團逃回了徐州,那麼淮海戰役就很難打了。

    而華野之所以能早四個小時堵住撤退的黃伯韜兵團,是因為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而何、張兩位將軍之所以能在關鍵時刻率部起義,也是因為粟裕將軍早在淮海戰役爆發前就已經反覆做通了何、張兩位將軍的工作。

    如果粟裕將軍戰前準備工作不到位不能做通何、張兩位將軍的工作;如果粟裕將軍在臨戰指揮時出現一些問題使得黃伯韜兵團提前逃亡徐州,那麼,也許不妨礙淮海戰役獲得勝利,但是肯定就沒有歷史上淮海戰役的輝煌勝利了。

    而在何、張兩位將軍率部起義,華野大軍朝新安鎮進發時,又是粟裕將軍敏銳的在海量的情報中發現了最有價值的情報:黃伯韜兵團主力正在從運河鐵橋撤向徐州方向。

    粟裕將軍當機立斷,立刻改變了整個華野攻擊計劃,直撲運河,順利打掉了黃伯韜兵團一個軍又一個師,這其中黃伯韜兵團主力二十五軍損失了一半的部隊,總攻還沒打響,黃伯韜兵團已經成了殘廢。

    綜上所述,淮海戰役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勝利和粟裕將軍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沒有粟裕將軍淮海戰役也能獲得勝利,但絕無可能獲得如此輝煌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如果長期不上班,在家待著,就算沒有經濟壓力,智商也會下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