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下村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西部,典型的土樓客家村落,被譽為“客家周莊”。村莊歷史悠久,建於明宣德元年(1426年),為張姓族人聚居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土樓人家沿河而建,均勻分佈兩岸,土樓形態豐富,有方形、圓形,還有圍裙形、曲尺形土樓,最獨特的是還有江浙水鄉模式單院式土木、磚木結構的吊腳樓,形成大樓帶小樓、高低錯落的佈局。造型奇異,風格獨特。
塔下村被兩座大山環抱,建在曲折蜿蜒的山谷之中,谷中小溪奔流不息,養育著兩岸世世代代居住於此的村民。溪流上小橋橫跨,兩岸土樓人家,夕陽西下炊煙裊裊升起,山野沉寂倦鳥歸林,一幅典型的祥和山居圖。
客家先民自古就有敬教重才的優良傳統,第16世祖嘉程公為了給子孫後代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振家聲,建了一座文選樓供族裡的孩子們讀書學習之用。樓內熾昌庭有一副對聯:“世間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謀讀與耕”,體現了“興詩立禮”的儒家思想,告誡後人要尊書重禮,耕讀傳家。
張氏家廟“德遠堂”已有400多年曆史,也是民間古典建築的傑作,為“二進建築”。殿內雕龍畫鳳,木石裝飾富麗堂皇,大殿橫樑上鐫刻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德遠堂前豎立的石龍旗杆,陰鐫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銜品位爵位及立杆鄂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龍旗杆頂端飾物多雕毛筆鋒,武官則鐫坐獅,這是光宗耀祖的標誌,垂範後人。
塔下村是個長壽村,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孝敬老人蔚然成風。環境優美、素食為主、熱愛勞動、子孫孝敬是塔下村老人長壽的秘訣。吃的是大米、甘薯、芋頭和蔬菜,喝的是高山流下的山泉水和土樓裡的井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貪圖非分,安定祥和,故而長壽。
這裡特色飲食有芋包,即以糯米為原料蒸熟後攤在簸萁上涼開,加入紅曲、酒餅,然後裝入大缸中倒入一些涼開水蓋好,讓其發酵三、五天,用竹篩鬥和紗布壓進酒飯中壓出原汁,香甜可口。還有一種“禾米”,以自家種的梗米為原料,蒸熟後倒進石臼中舂成團,切成小塊配以蝦皮、冬筍、蔥蒜、醬油熱炒,香軟可口。客家菜主要是就地取材,自種的蔬菜是村民的主要菜譜。
塔下村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西部,典型的土樓客家村落,被譽為“客家周莊”。村莊歷史悠久,建於明宣德元年(1426年),為張姓族人聚居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土樓人家沿河而建,均勻分佈兩岸,土樓形態豐富,有方形、圓形,還有圍裙形、曲尺形土樓,最獨特的是還有江浙水鄉模式單院式土木、磚木結構的吊腳樓,形成大樓帶小樓、高低錯落的佈局。造型奇異,風格獨特。
塔下村被兩座大山環抱,建在曲折蜿蜒的山谷之中,谷中小溪奔流不息,養育著兩岸世世代代居住於此的村民。溪流上小橋橫跨,兩岸土樓人家,夕陽西下炊煙裊裊升起,山野沉寂倦鳥歸林,一幅典型的祥和山居圖。
客家先民自古就有敬教重才的優良傳統,第16世祖嘉程公為了給子孫後代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振家聲,建了一座文選樓供族裡的孩子們讀書學習之用。樓內熾昌庭有一副對聯:“世間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謀讀與耕”,體現了“興詩立禮”的儒家思想,告誡後人要尊書重禮,耕讀傳家。
張氏家廟“德遠堂”已有400多年曆史,也是民間古典建築的傑作,為“二進建築”。殿內雕龍畫鳳,木石裝飾富麗堂皇,大殿橫樑上鐫刻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德遠堂前豎立的石龍旗杆,陰鐫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銜品位爵位及立杆鄂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龍旗杆頂端飾物多雕毛筆鋒,武官則鐫坐獅,這是光宗耀祖的標誌,垂範後人。
塔下村是個長壽村,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孝敬老人蔚然成風。環境優美、素食為主、熱愛勞動、子孫孝敬是塔下村老人長壽的秘訣。吃的是大米、甘薯、芋頭和蔬菜,喝的是高山流下的山泉水和土樓裡的井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貪圖非分,安定祥和,故而長壽。
這裡特色飲食有芋包,即以糯米為原料蒸熟後攤在簸萁上涼開,加入紅曲、酒餅,然後裝入大缸中倒入一些涼開水蓋好,讓其發酵三、五天,用竹篩鬥和紗布壓進酒飯中壓出原汁,香甜可口。還有一種“禾米”,以自家種的梗米為原料,蒸熟後倒進石臼中舂成團,切成小塊配以蝦皮、冬筍、蔥蒜、醬油熱炒,香軟可口。客家菜主要是就地取材,自種的蔬菜是村民的主要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