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檀紙間
-
2 # 多聆聽
首先,在古玩行業內被贗品欺騙都不是叫被騙了。是“打眼了”,買到贗品者一般不會承認打眼了,就算自己心裡也認可被騙了,也不會說出來。因為自己的鑑定名聲比古董本身更值錢。不承認買到假貨,談何打假?其次,古玩圈子裡的“專家”一般相互之間是不會拆臺的,這是鐵一樣的行規,所以,一般只要有某個“老師”鑑定過的東西,任何業內人士都不會再說這件東西的好歹了。沒有專家證明是假貨,怎麼打假?最後,古玩市場從古至今都是以賭的形式進行交易的,就算“打眼”買到假貨,只能自認倒黴,而賣出贗品的一方反而名聲大震
-
3 # 澄慈
各有所好,有人專門買假,便宜,這種人永遠活在自己旳世界裡,他買一件回來,讓你看,只能說好,說到代,否則一臉的不高興,他會說,就你的東西對,就因為這些人,假冒貨才有市場,花五千買一件大清乾隆,六千買一件康熙官窯,他們自己認為撿漏了,可笑吧?這些人不佔少數!
收藏品領域,不是沒有人打假,而是根本打不完。
收藏是個小眾領域,不像生活必需品那樣“贗品傷害面大”,因此,很多的“打假行為”都侷限於“贗品侵犯某人利益的時候,由利益受損人出來打假”。
從實際發生的案例看,尤以字畫類為明顯。
(某知名拍賣公司展出的傅抱石作品,疑為假畫)
也就差不多意思是:市面上的贗品不影響到我的利益,我是不會出來打假的。
正所謂:“贗品豈是池中物,一遇菜鳥橫財飛”!
收藏品的世界裡,自古以來,從生髮機制來說,“贗品”現象是無法杜絕的收藏品領域,贗品的現象,自古以來還沒有辦法根治。
所謂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的影子。
贗品這玩意,就像電腦病毒——總是“先進地走在防毒軟體前面”。
網際網路中的這種“先有病毒後才有防毒軟體”的現象,與贗品一樣的道理:贗品先出現,後面才會“打假的人或參照標準”。
因此,從生髮的機制來說,收藏品領域的贗品,是永遠伴隨“收藏市場”存在的。
當前的法律體系,也沒有一個系統全面針對收藏品領域而制定的制度收藏品領域,尤其是民間的市場,是個涉及面極度廣泛的圈子,而且這個領域的“交易標的物”基本都是沒有辦法“使用量化的科學標準”去鑑定的。
因此,對於一件“交易標的物”來說,所有參與者都是奔著“我心裡估摸著值多少錢”來作為價格標準的。
因此,當一件贗品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時候,自身不會跟你說“我是贗品”,這樣在沒有一個“科學的標準來鑑定他值多少錢”的情況下,價格多少的時候成交才不會被買方認為是“買到了贗品”呢?
這是個沒有衡量的事。
比如某旅遊區的“打碎玉鐲事件”,40萬的標價,30萬的索賠,最後以3000元瞭解……
就充分說明了,打假,只能“一事一議”,看誰的知識面廣、正義多、誠信好。
自身沒有標準的一個玩意兒,你怎麼去“權威地打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