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
2 # 青言論史
這種做法,說好聽了是剛,是不妥協;說難聽點就是政策缺乏彈性,最後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很多人都說宋朝的歲幣制度是喪權辱國,是丟人現眼。但是實際上,給遼國和西夏的歲幣,加在一起也不過就是宋朝全年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一,並且透過在邊境的互市貿易,宋朝反倒能透過貿易順差賺回來,並且還可以獲取重要的戰略資源——戰馬。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點在於,和平使得各國都能透過貿易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宋朝可以不要遼和西夏的戰馬,但是遼和西夏卻不能不要宋朝的糧食、食鹽和布帛。宋朝也確實用這一招狠狠制裁過西夏,這種貿易制裁的方式一度成為了北宋收拾北方的利器。
而一旦戰爭機器開動,軍費就成為了財政的巨大累贅。僅以北宋和西夏的戰爭為例,這場為期三年的戰爭一下子讓政府支出從二千零一十四萬暴增三千三百六十三萬,增長幅度超過60%。而財政也從每年的結餘10%猛然墜落到赤字45%,戰爭對財政的巨大威脅可想而知。
而明朝末年的這種問題就更加明顯,遼東戰場和國內的剿匪戰場,兩個巨大的財政窟窿給政府財政收入的危害是災難性的。為了戰爭,必須加稅;而加稅會使更多人活不下去,就會逼著他們揭竿而起;而越多人造反,就越需要花軍費,錢又只能抽稅,因而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其實這種情況本可以避免,皇太極就提出和明朝互惠互市,李自成也願意幫明政府打滿清,但是,這都被拒絕了。因此,大明朝就在這種劇烈的惡性迴圈之中,迅速走向分崩離析。
這是明朝統治者吸取宋朝滅亡的教訓而制定的規矩!宋朝重文輕武,為免殘唐五代時戰火頻飛、武將奪權的悲劇重現而矯枉過正了。但卻是偏頗了,宋朝認為“患在內,不在外,故守內而虛外”,結果是形勢不同了:除後期的蒙古外,遼與金皆是漢化政權,甚至爭做正統!造成了敵強宋弱!宋朝將士戰力弱於敵,防守戰尚可,攻擊力不足,國雖富卻不強,只能以"歲幣”求苟安!最終靖康之恥丶崖山之痛!
明朝有鑑於此,才立九邊,遷北京,天子守國門,使自己永遠警醒!致於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是因為明初期己掃蕩殘元,使其不貝有致命威脅,也就沒必要和親之類!
不過事分兩邊:明未期,北方天災人禍交相併起,明廷內部紛爭不絕,外有金(清)強敵,內有張李義軍起事,整個北方己經難以收拾了!再加上崇禎眼高手低,猜疑心重,手段雖狠,卻無其祖上的文濤武略、高瞻遠矚。肆意斬殺能臣,自毀長城!而只憑勤政是無法調和內鬥劇烈的朝臣的!
最後錯失南遷機會,妄圖憑藉北京城堅城深,號令勤王來“賭”敵人攻不下首都,(或許還奢望反包圍之類吧)證明是失敗的!機械地照搬祖訓,而不審時度勢,放棄了南遷固守,待機恢復的最後機會。崇禎倒是君王死社稷了,但其結果卻是北方丟了,清滅順後一鼓作氣滅南明!入主中華三百年,而這近三百年的功過是非,大家各有定論。
總之:凡是不改弊布新,勇於進取,不信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頑固保守王朝,遲早都會退出歷史舞臺!三百年曆史週期率難逃!明如此,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