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勢高分子材料

    古代確實不會有現在這麼熱,而且古代人的房子跟現在的水泥房不一樣,那個泥巴糊的房子他有散熱跟保溫的作用,而且泥巴磚很厚實,再加上瓦頂是帶走一定弧形,不像現在的水泥房不會散熱,房子也普遍比現在的房子要高,中間再有個閣樓,起到了一定隔熱板的作用,而且大都是一層的,房子裡要麼是木板。要麼就是泥巴鋪平的內屋地,可以把地下的涼氣傳進來,所以經常覺得進老房子住感覺很涼快。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現在的人條件好,有了空調,風扇,等一些納涼裝置,在抗熱方面也不如古代人,因為古代人沒有什麼選擇,熱了要麼去河邊洗澡,要麼去樹下乘涼搖蒲扇都沒有別的選擇。

  • 2 # 子曰夢仙遊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古代和現在一樣熱

    從氣象學的角度上來說

    公元1900年以前中國出現過四個“溫暖期”

    古人享受的“高溫桑拿”

    一點兒都不比我們少

    有多熱呢?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北京史上最熱夏天誕生了

    熱到了什麼程度呢?

    山西《浮山縣誌》裡說:

    “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

    京師更甚

    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意思就是

    可能和你一起走著走著聊天的人

    突然就一命嗚呼了

    那一年的北京究竟有多熱呢?

    經過“磚家”研究換算

    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氣溫值

    均高於40℃

    其中溫度值最高,達到了驚人的44.4℃

    這一項“京城”高溫紀錄,

    至今還未被打破!

    這也難怪歷代皇帝都大興土木修建避暑行宮

    什麼圓明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

    紫禁城是住不下去了

    相比之下還是大詩仙李白來的痛快

    他在《夏日山中》寫道: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說白了就是,大熱天逃出城市

    脫光了衣服

    跑進青山綠水中吹風

    此情此景換做今日

    估計會直接被警察叔叔抓走吧!

    古人如何度過炎熱夏天

    扇子、涼屋、冷飲、冰鑑等都是古人夏季消暑降溫的方法。

    除了躲到青山綠水避暑

    古人還在吃的上下功夫

    那個時候沒有冰箱

    但是早在周代就有了可以放冰塊的冰窖

    古代的皇室貴胄夏天多吃冰過的食物

    少油膩

    甚至還減膳

    透過自然的調節讓自己身體的溫度下降

    所謂心靜自然涼

    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北京的長城腳下有一座古風的竹子建築

    竹子性溫涼,本就是極佳的祛暑之物

    來到這裡再配上一份

    由香港著名美食家——歐陽應霽先生

    親手製成的夏季特供餐點

    自然透心涼心飛揚

    當然這裡不僅僅是絕佳的避暑勝地

    還是約會的好地方

    電影《春嬌與志明》當中餘春嬌和張志明幽會的地方

    就是這裡

    古人說“心靜”

    是平和安寧

    迴歸本真,感受自然

    雖然現代的我們有幸擁有空調電扇大冰棒

    但心裡的燥熱、焦灼

    卻遠遠不是空調能調節的

    也許只有透過最自然的方法

    才是真正夏中尋涼的智慧。

  • 3 # 西瓜小二哥

    現代社會,科學越來越發達,在炎熱的夏天可以舒服涼爽的度過,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樣度過顏色的夏天的呢?

    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難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嗎?其實不然,古人的夏天更親近自然,更有情調,他們也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然而,最原始的避暑法當然是下水,在水中總比岸上涼快一些,清清河水如鋪綠綢,每當夏日,有時在中午有時在傍晚,古人就下河游泳。普通百姓避暑還能到湖上去,準備了蜜餞閔果香花畫扇,登舟泛湖,“多佔蒲深柳密寬閔之地,披襟釣水,月上始還。或好事者則敞大舫,設蘄蕈高枕取涼,櫛發快浴,惟取適意。或留宿湖心,意夕而歸”。

  • 4 # S姐食記

    古代確實沒有現在這麼熱,古人夏天降溫的手段一般都是扇子,以前的人都有特異功能一樣,他們就算睡著了,一樣能搖扇子,一夜到天亮都不停的。另外就是游泳、喝涼水,睡涼蓆,這些方法。熬過了最熱的大暑就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發的月季嫩芽,枯萎發黑幹掉了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