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14647984108

    所謂“動與靜”,是對事物特徵做動態或靜態的描寫,兩者互相映襯,形成一種情趣。在運用時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化靜為動,或化動為靜,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下面我們可結合具體詩歌略做分析。

    一、 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指在詩歌中既有對動態的描繪,又有對靜態的刻畫,這兩者結合,往往是作者筆下的景物顯得豐富多彩,而且對比輝映,相得益彰。如2005年高考全國卷Ⅲ考查了《雨後池上》一詩: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詩中要求考生從動與靜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詩歌前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簷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後幽靜迷人的靜態;後兩句用“忽起”“垂楊舞”以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後池上的一種動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

    又如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的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淨清幽的感受--這是透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三句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寧靜。

    二、 以動襯靜

    以動襯靜,屬反襯手法的一種,即透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也就是在動態描寫裡顯出靜態。如王維的《鳥鳴澗》一詩: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以動襯靜,以有聲寫無聲,使人聯想到春山的空曠,桂花的清新,月光的明朗,鳥鳴的悅耳,從而體會大自然的靜美。

    又如05年高考全國卷Ⅰ考查的唐詩《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這是唐代詩人李華的一首景物小詩。作者春天經過宜陽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詩前兩句直接寫景,為下文鋪墊,後兩句更進一層,“花自落”“鳥空啼”表面上刻畫了“花落”“鳥啼”的熱鬧景象。但是“自”和“空”卻透出了無人欣賞之意,從而顯出了山中的寧靜、荒蕪,以動襯靜,更透出一絲傷春、淒涼之情。

    三、 化動為靜

    化動為靜,是將動態之景化為靜止之狀,從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2005年普招統一考試上海卷考查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考題要求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此題實際考查煉字。一個“掛”字,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詩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類似的意境。詩歌的第三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前一句化靜為動,使人可聯想到隨山岡徐徐移動的雲霧,不斷從野竹梢頭飄過的情景。後一句化動為靜,使人聯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四、 化靜為動

    化靜為動,將本來是靜止的景物加以刻畫,使之具有動態感,靜物寫活,從而使作品富有生氣,充滿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個“綠”字,將靜態的視覺形象動態化,寫出了春風的氣勢,力量和作用,境界開闊,色彩鮮明,給人以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世界盃上亞洲球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