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哪裡冒出來那麼多人的?

7
回覆列表
  • 1 # 米柯的國外生活

    這個問題,當然要問斯大林了。

    作為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在蘇德戰爭前疏於防範,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手足無措,但斯大林在莫斯科城下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並最終穩住了陣腳,為徹底打敗法西斯打下了基礎。

    而在1941年10月莫斯科會戰爆發前夕,經歷了4個月蘇德戰爭的蘇聯,失去了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淪陷了超過1/4的人口,失去了絕大多數工業基地。而最可怕的是莫斯科會戰前,蘇聯已經在4個月的戰爭中失去了至少300萬軍隊,而且都是斯大林麾下的精銳之師。

    而莫斯科的身後,幾乎再無有效阻擋。可以說莫斯科會戰前夕的蘇聯,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極端危急時刻。

    但蘇軍仍然頑強戰鬥,並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終勝利,那麼為何蘇聯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實現逆轉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軍已是強弩之末

    希特勒的閃擊戰在二戰爆發前夕大顯神威,西歐小國紛紛在德國凌厲的攻勢下迅速淪陷,連西歐傳統強國法蘭西也在德國的瘋狂進攻下迅速投降。

    但蘇聯和西歐國家完全不同,首先蘇聯國土面積異常龐大,這是德國不可能和閃擊西歐一樣對蘇聯做到一擊必殺。

    雖然二戰前德國想盡辦法拉近和蘇聯的距離,例如瓜分波蘭使蘇德成為鄰國,以達到閃電戰的突然性,但巨大的國土面積擺在這裡,即使德國跑斷腿,也不可能迅速拿下蘇聯全境。

    所以在第一波進攻結束後,如果蘇聯不死,那麼最終倒下的一定是德國。

    從1941年6月21日發起蘇德戰爭開始,蘇軍一潰千里,德軍則高歌猛進,但完成工業化的蘇聯在基建方面仍然遠遠落後於西歐。缺少完備的鐵路和公路系統,這使得德軍坦克只能行進在土路和麥田之中。在遭遇了黃沙滾滾的煙塵後,蘇聯一年一度的秋雨,使整個裝甲部隊陷在泥沼中動彈不得。

    對於以速度快著稱的閃電戰而言,龜速就意味著失敗。

    而直到冬季來臨,路面結冰,德軍才再次加速,而此時已錯過一舉攻佔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等到精疲力竭的德軍到達莫斯科城下時,實際上已經是強弩之末!

    2、斯大林模式餘威仍在

    因為蘇聯國土面積遠大於其他西歐國家,所以希特勒對德國的訴求也比西歐國家多得多。

    在侵略蘇聯的550萬軍隊中,希特勒以北方集團軍攻打列寧格勒,斷絕蘇聯的一切外援;以南方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奪取蘇聯豐富的糧倉和油田;而以中央集團軍進攻莫斯科,徹底摧毀蘇聯人民的抵抗意志。

    看似面面俱到,實則顧此失彼。尤其是在基輔戰役中,為貪圖大量消滅蘇聯有生力量,希特勒減緩了中央集團軍的推進腳步,在創造了圍殲蘇聯60萬軍隊的史上最大圍殲戰的勝利後,希特勒也徹底失去了消滅蘇聯的所有可能。

    因為希特勒沒有意識到,蘇聯最重要的不是60萬蘇聯軍隊,也不是莫斯科,而是身在莫斯科的斯大林。

    這個創立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強人,有著崇高的政治威望,以及戰無不勝的個人魅力,只要斯大林在,整個蘇聯上下就能眾志成城。

    而忽略了兵貴神速道理的希特勒,在基輔耽誤了數月時間後,又因為秋雨陷在泥潭,給了斯大林和朱可夫寶貴的喘息時間,最終莫斯科城防堅如磐石,在斯大林親自坐鎮指揮之下,失去數百萬軍隊的蘇聯,迅速將各行各業的群眾組織起來,形成抵禦德國法西斯的鋼鐵長城。

    在蘇德戰爭前期,如果希特勒能夠認識到蘇聯的“七寸”所在,德軍的推進將會順利很多。

    3、蘇聯並非一無所有

    能夠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莫斯科各行各業群眾功不可沒,但如果沒有遠東軍區的30多個西伯利亞師,莫斯科保衛戰將不會如此順利地取得勝利。

    而西伯利亞師之所以敢於萬里增援,和潛伏在東京的著名間諜佐爾格密不可分,正是因為佐爾格獲取了日本大本營將要南下挑戰美國的重要情報,才極大減緩了蘇聯在遠東的外在壓力,斯大林和朱可夫才敢於抽調西伯利亞師加強莫斯科城防。

    而強悍的軍隊沒有卓越的領導人也是萬萬不行的,在腥風血雨的大清洗運動中,大量優秀的指戰員慘遭屠戮,蘇聯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實現了戰鬥力的急速滑坡,而目的只是增強斯大林的個人權威。所以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的慘敗,斯大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斯大林的表現卻又是可圈可點的,首先他信任將領朱可夫,這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帶領蘇聯民眾擋住了德軍凌厲的攻勢。

    隨後在朱可夫的一再保證下,斯大林選擇留在莫斯科與莫斯科共存亡,並且在莫斯科保衛戰激戰正酣時,舉行了震驚世界的紅場大閱兵。

    正是這次出乎意料的閱兵,使蘇聯上下更加團結,也讓全世界看到了蘇聯的價值所在。

    所以損失幾百萬,蘇軍對於蘇聯而言,並不是最致命的打擊,只要斯大林在,莫斯科在蘇聯就一定在。

  • 2 # 江水趣談

    我個人認為德軍沒有消滅了幾百萬蘇軍那麼誇張,這個數字過於龐大了,通過當時蘇軍的編制和蘇軍戰敗的情況進行分析,德軍當時最多也就殲滅了一百多萬的蘇軍吧。

    但是蘇聯的人口是非常多的,就算是將他的主要的部隊打沒了,但是他可以靠著這巨大的人口優勢,快速的組織起士兵來反攻。

    前期戰事的不利,也主要是由於斯大林的錯誤判斷,並不是蘇軍作戰能力不行,但好在是蘇聯的情報系統很完善,通過及時調撥兵力再加上天時地利的本土作戰,才足以反攻德軍。

    還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也正在穩穩當當的實施著,蘇軍在戰場之上也是一直在潰敗,讓德國的得到捷報是根本讀不過來,也是表明蘇軍是沒有什麼可能會絕地反擊的,這也讓希特勒相信,蘇聯的滅亡時不遠了。

    其實德軍準備攻打蘇聯的情報一早就間諜發現並轉告了斯大林,但是斯大林不相信德軍會進攻蘇聯,所以一直不相信間諜的話,而且因為自己太過多疑的性格,還搞黨內大清洗的荒唐舉措,使得蘇聯失去了很多優秀的將領,直到德軍壓境,馬上就要打到列寧格勒了,斯大林才真正相信,幡然悔悟,開始組織反擊戰,但是當時德軍已經消滅了大量蘇軍,蘇軍虧空的嚴重。

    可是蘇聯的真實情況也沒有德國想象的那般嚴重。因為大清洗,蘇軍的優秀戰士基本上是損失殆盡,又因為德軍閃電戰,導致蘇軍是阻擋不了。可是這並不能表明蘇軍已經沒有反擊的力量,跟德國比較,蘇聯在國土和人口上是佔有很大的優勢。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德軍一舉殲滅,再加上蘇聯的大量的人口基礎是讓他的動員能力是相當的恐怖的。

    但是後期,蘇聯靠著完備的諜報系統,預前知道了日本並沒有北上攻打的他們的準備,所以把準備抵禦日本的兵力陸陸續續的調到了和德軍的西部戰場之中,補充了失去的兵力,而且當時蘇聯盟友眾多,所以兵力在一時間就補充上去了。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蘇聯天氣寒冷不已,讓德軍吃了不少苦頭,有很多士兵還沒上戰場就被凍死了,加上德軍沒料到蘇聯實力這麼強大,後勤供應也跟不上。

    在開始的時候,蘇軍總數大概是有537萬。德軍在開戰過後的六個月內也是很強勢的,直接消滅了蘇軍430萬人,當時的基輔戰役一戰更是直接消滅了差不多七十萬人。

    但是到1941年12月的時候,莫斯科保衛戰已經是到了白熱化階段,這時的蘇軍依然是有592個師,800萬人,甚至是開戰之前反而多出了三百多萬。雖然很多的軍隊多是新軍,戰鬥力也比不上德軍,可是用上人海戰術,德軍也是難以抵抗。

  • 3 # 牧馬人1720

    德中國人不應該有那麼多的疑惑。當時德中國人口9千萬,蘇聯人口兩億多,兩國都有強大而完備的工業基礎和製造能力(自持能力)。從戰爭開始階段(閃電戰)蘇聯軍隊受到的巨大損失和大量軍事人員被俘或被殲滅的現像都很正常。問題的關鍵在於德國軍隊的強大攻勢在短期內是否能夠逼迫蘇聯屈服!如果不能!待蘇聯快速轉入戰爭體制後(幾個月時間)德中國人的夢魘就會到來。知道什麼是轉入戰爭體制嗎?戰爭體制就是當一個主權國家突然受到外敵大規模入侵時,必須儘快動員全國的所有力量加入戰爭序列,也就是一切行動都為抗擊入侵者為第一要務!這裡麵包括動員參軍訓練、武器發放和研製、糧食、能源儲備和供應,戰略謀劃和佈局、外交聯絡和請求幫助、戰略預備軍的建立、嚴厲的法律懲治判國者等等。用一種很形象的比喻就好比一個人突然受到致命攻擊!在切戰切退中迅速尋找可以防禦的辦法,待躲過對方的“三板斧”之後,防禦者手中也有了致命的“傢伙”並開始強力反擊!這個時候就看誰的體量大、有耐力和後勁了!這就是戰爭的法則。閃電戰和偷襲都是後勁不足者的慣用技倆,目的就是速戰速決,使被攻擊者還沒有來得及發揮出全部力量時就已經死亡!二戰時期的日本、德國都是偷襲和閃電戰的玩家,當然也有盟軍的諾曼底大規模登陸戰。

  • 4 # 偽裝的觀點

    直接回答問題。

    首先,蘇聯其實一直都在準備與德國的戰爭,而且是按照總體戰的標準進行準備。斯大林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領導者,不可能看不到縱容德國的後果,必然是蘇德定有一戰,就看什麼時候開打。

    但是很悲劇的是,蘇聯一直都沒有收到德國要進攻的訊號,按照常理估算,德軍一旦進攻蘇聯,必定是要打經歷一個冬季的持久戰的,所以必然會提前大肆收集各種禦寒物資,但是希特勒偏偏就是“藝高人膽大”,繼續用了閃電戰的戰法,一路殺到了莫斯科,擊潰了一支又一支蘇軍力量,但是阻擋了拿破崙的寒冬降臨了,成為了德軍的夢魘。

    其次,德軍突進的距離越長,對於德軍補給來說就越是一個噩夢。

    眾所周知,二戰時候的德軍裝備精良,論高科技德國那是誰也不怕,但問題就出在這裡,你的科技含量高,技術要求高,操作起來就麻煩,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當時德國軍械是全面開花的各個方向突破,種類之繁多實在是讓人崩潰,雖然高科技好,但是蘇聯可沒有地方為你提供補給,只能從國內運輸,可想而知,對於後勤人員來說這是一個多麼令人絕望的任務。

    最終的事實也證明了這種做法的短板,補給總是跟不上,戰力始終無法全面展開,縱然一輛虎式坦克可以輕鬆幹掉對方五六輛坦克,但是一旦壞了,那就是壞了,而且少一輛就是少一輛,戰力始終在折損狀態。

    反觀蘇聯,他們的軍械傻大黑粗,但是制式統一性很高,維護保養就比較容易,實在不行拆了拼湊一下,戰損的軍械都可能原地復活。

    甚至就連人員士兵,都是統一制式的消耗品,這個殘酷的做法我們抗戰時也基本就是這樣,沒什麼可說的。

    再次,德國從二戰開始就一直沒有動員過總體戰,反倒是蘇聯一直都是以總體戰的思路面對德國的,力量此消彼長之下,德國從兵員到補給,都是越打越沒底氣,蘇聯則是始終拼命向前衝,甚至用人命去填,去換對方的人命,這是德國無法承受的打法。

    第四,德國的資源不如蘇聯豐富,尤其是燃油短缺,機械化部隊又格外依靠燃料,所以一旦進入持久戰,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其實基本等於廢了,拼人口和兵力又不如蘇聯,所以仗是越打越不爽。

    第五,美中國人的支援讓蘇聯本就破釜沉舟的決戰決心愈加堅決,而且美國的援助也是實際增強蘇聯戰鬥力的物資。

    第六,在本土打抵禦外侮的戰爭,蘇聯人的積極性和犧牲精神是德軍無法比擬的。

  • 5 # 銳度何老師

    電影兵臨城下里赫魯曉夫有一段非常有味道的臺詞:伏特加,是我們享受得起的奢侈品,魚子醬,是我們享受得起的奢侈品,時間......是我們享受不起的奢侈品。以前我認為戰爭打的是後勤,現在我認為戰爭打的是時間。

    失去了時間就是失去了一切,擁有了時間,你就有機會去爭取一切。

    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講,他不缺人。

    蘇聯和以前的沙俄一直是人口大國,當然,這是根歐洲國家比。從沙俄時代開始,俄國打仗就動不動的來個三百萬、五百萬的部隊,動不動就被殲滅一百萬。到了蘇聯時期,二戰爆發前,他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兩個億。而同時代的德國也只有六千多萬的人口。

    兩個億的人口,十個人養一個兵,這就是兩千萬的潛力。以當時的裝備,士兵拿著一支莫辛納甘栓動步槍,十個人幹活,養一個兵,還是完全夠用的。現在這種高科技戰爭就不行了,得五百個老百姓才能養得起一個兵。

    蘇德戰爭前期,蘇聯被消滅了五百萬的部隊,但按照他的人口基數,他還能再拿出一千五百的部隊。

    蘇聯也不缺裝備。

    斯大林極其重視重工業的發展,他曾經說過一句非常著名但又很扎心的話:這個世界上誰都可以隨便的欺負中國,因為他沒有自己的重工業。

    重工業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大量、工業化的生產重型武器裝備:飛機、坦克、大炮以及數不清的炮彈、炸彈......

    斯大林把重工業當成蘇聯頭等大事來抓,當成性命攸關的大事來抓,寧可用糧食換西方的機器,寧可餓死幾百萬人也要把重工業搞上去,所以當時的成績也是極其顯著的。在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裡,蘇聯就建立了1600個大型工業企業,拖拉機廠、飛機制造廠、機床廠、化學廠、精密儀器廠......這些廠子的潛臺詞就是飛機、坦克、大炮、炸藥、望遠鏡......到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完成,短短十年裡,蘇聯就從落後的農業大國發展成了工業強國,工業生產總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他當時的鋼鐵產量超過了德國和英國的總和。

    簡單的講,當時蘇聯武器裝備生產的能力已經非常的強,甚至要超過德國。

    蘇聯不缺人,不缺裝備,但他們缺:時間!

    德國進攻蘇聯,前期消滅了五百多萬的蘇聯軍隊,這裡麵包括人員和武器裝備。蘇聯可以再動員群眾,組織起新的部隊,也可以讓工廠生產出新的武器,再分發到部隊。

    但這都需要時間。

    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尤其是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怎樣來平衡。就像我們有十四億人口,真玩命打起來,動員個五千萬人的大軍不成問題。問題是咱們和平時期也不能沒事養一支五千萬人的大軍啊。真打仗的時候可能需要一百億發炮彈,但也不能和平時期就生產一百億發炮彈在那放著啊,放幾年過期了。

    大多數的武器裝備都是打起來再臨時生產,而且這種大規模的生產也需要拖拉機廠、汽車廠、車床廠......來改行客串。這都需要時間。把青年男子動員起來,組織成部隊,訓練,也需要時間。一萬人的部隊,誰當師長誰當班長就得折騰十天半個月的。敲鍵盤容易,真打起來,大大小小全都是個事兒。是事兒就得解決,解決就需要時間。

    而德軍是率先完成戰爭動員的,他佔據的最大優勢也是時間。我的部隊先組織好了,那我就打你沒組織好的,我就佔便宜。但後來,在蘇聯廣闊的領土上,在蘇聯落後的道路上,在蘇聯泥濘的平原上,德國的時間優勢被一點一點的消耗掉了。加上最後在莫斯科蘇軍的堅守,這是最典型的以空間換時間。

    蘇軍誓死不退,把德軍拖在了莫斯科,從而為後方的人員、裝備爭取到了時間。

    莫斯科保衛戰的詳情咱就不在這裡詳談了,有興趣的同學再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可以留意一下,蘇軍之所以能守住莫斯科,就是不斷的有新部隊補充進來,斯大林也一直在等後方的援兵趕到。

    蘇聯人力資源很豐富,工業很發達,這是基礎。

    想在賭桌上繼續玩下去,不僅僅需要決心,更主要的你得有本錢,而斯大林恰恰就有這個本錢。只不過得等他先回家一趟,零錢整錢,銀子鈔票湊一湊,才能繼續下注。就像問題裡說的:哪冒出的這麼多人?其實人家本來就有那麼多人。只不過把這些人組織起來,運到莫斯科,需要一定的時間。

  • 6 # 核子獵潛艇

    莫斯科保衛戰是一個分水嶺。就德國和蘇聯實際綜合實力而言,即便拿下莫斯科,德國也不可能勝利。

    當年拿破崙進攻沙俄,一度攻佔了莫斯科。最終還是在持久戰和反攻戰中失敗。沙皇俄國在法軍攻佔莫斯科城之後,不惜啟動了大火毀城行動。所有沒被帶走的物資和糧食都付之一炬。

    後來證明,這一舉動沙俄雖然失去了首都。但焦土政策讓飢不裹腹的法軍即無力進攻,也無力堅守,只能撤軍。俄軍隨後展開反攻。

    1941年10月,歷史再次重演。不過這次來的不是法軍而是德軍。機械化軍團180萬4個月就攻到莫斯科城下,令蘇聯當局措手不及。不過這次蘇聯人沒有棄城,而是選擇堅守。後來證明是對的,離開堅固的城市依託防禦,德國機械化兵團就能發揮最大優勢。蘇聯有可能失去大半西部,甚至亡國。

    攻打莫斯科德軍大約180萬,守城蘇軍約120萬。歷時4個月,莫斯科迎來最冷冬天。最終在德國損失50多萬,蘇軍損失70多萬人的情況下。德軍失敗,蘇聯抱住了首都莫斯科。不但極大的扭轉了8個多月來在德國“閃電戰”之下被動挨打,也極大的鼓舞了整個蘇聯和同盟國。

    希特勒10天拿下莫斯科的豪言變成妄言。莫斯科戰役德國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是綜合國力與蘇聯差距不小。莫斯科以東地區蘇聯廣大縱深同樣有蘇軍和地方游擊隊拖住了不小數量的德軍。

    能到達莫斯科城下的德軍部隊實際上已經到達了極限。殘酷的四月攻城戰,讓雙方兵力消耗巨大。德軍前線指揮官給統帥部電文稱:“再給我一個團,哪怕一個連,我就能攻下莫斯科”。

    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德軍指揮官判斷,蘇軍同樣已經兵員枯竭,彈盡糧絕。但事實上,在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之後,整裝滿員百萬蘇軍通過紅場閱兵後,直接開赴反攻戰。後續的收復國土和攻打南部地區以及反攻德國,蘇軍投入上千萬兵力。

    這就是德軍判斷的蘇軍兵員枯竭,彈盡糧絕?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蘇聯。

    在開戰之初,蘇德相互瞭解都不深。德國統帥部給德軍指揮官的戰地情報顯示,蘇聯是一個農業國家。工業化程度極低。

    等德國踏上蘇聯國土之後,才發現地圖上郊區農村到處是現代化工廠和城鎮。這是農業國家嗎?規模都超過西方。德中國產前情報收集都來自於西方媒體。開弓沒有回頭箭。

    德國之所以能在四個月攻到莫斯科城下,主要是有心打無心。希特勒積極備戰,蓄謀已久。而斯大林消極避戰,戰前除了焦慮重重,沒有做積極準備。

    在戰後,所有資訊被公開之後。在當時的蘇聯不管是國土和人口遠超德國。坦克大炮,軍工等也遠勝於德軍。之所以在戰爭初期,德軍空軍針對性的打掉了上千架蘇聯戰機,讓其失去空中優勢。再就是閃電戰讓蘇軍統帥部反應不過來。

    最主要的原因是斯大林瞎指揮造成的。不安軍事規律部署指揮,而是命令沒有坦克大戰經驗的蘇軍駕駛強於德軍的坦克在蘇聯東部實施反衝鋒。造成大量蘇軍和裝備無戰損大量減員。

    最致命的的是,德軍利用蘇軍錯誤戰術,很快穿插到後方。使得烏克蘭幾十萬蘇軍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分割包圍,最終或消滅、或被俘。假如蘇軍從一開始實施部署梯次防禦,節節抵抗。不但遲滯和阻擊德軍閃電戰戰術。而且能夠有時間為後續部隊摸清楚敵人情況,給予後方部隊有準備時間。

    蘇軍被動局面在斯大林啟用朱可夫之後,才得以改變。朱可夫上任之後,改變戰術。積極指揮蘇軍部署防禦陣地加反擊戰術,最終改變了戰場不理態勢。

  • 7 # 梅花三弄梅花

    我是貝勒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無論是現在戰爭還是古代戰爭,戰爭背後打的是經濟實力的消耗,二戰德軍前期攻打蘇聯順風順水,到戰爭後期,被蘇聯給反撲,其主要就是國家的綜合實力的對比。本期貝勒爺給大家分析下為何德軍前期進攻蘇聯順風順水,最後被蘇聯反撲?

    首先,綜合國力、戰爭潛力,戰爭打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在二戰的蘇德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這一點完成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與戰爭潛力的巨大優勢。我們先說下德國,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在小鬍子的帶領下,經過幾年的發展,德國的經濟實力大增,一躍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的工業強國,德軍在小鬍子的帶領下,建立起全面的軍工廠與軍隊建設,在蘇德戰場爆發之前,德軍開創的“閃電戰術”,德軍的裝甲部隊已經橫掃半個西歐。德軍此刻已經經過了實戰洗禮,擁有當時一流的數量的裝甲部隊、炮兵部隊、空軍部隊、戰術指揮官、優秀的士兵數百萬。德軍為進攻蘇聯已經做足了戰前準備。

    反觀,當時蘇軍剛剛經歷大清洗運動,大批的軍官被血洗,此時的蘇軍的戰鬥力非常弱,加之德軍的偷襲,蘇軍很多一線部隊並沒有進去戰備狀態,德軍偷襲,蘇軍指揮混亂。在開戰一開始,蘇軍被德軍圍殲數百萬軍隊,損失慘重,可是,隨著德軍裝甲部隊推進速度過快,戰線擴大,在莫斯科冬季來臨之前攻佔莫斯科。蘇德戰爭陷入僵持狀態。此刻,德國的不能持久不斷戰爭潛力顯露出來。德軍直接打快速殲滅戰,持久戰爭潛力只會陷入困境。

    反觀,蘇軍在莫斯科會戰之後,蘇聯的戰爭潛力打開了,蘇聯在完成兩個五年計劃之後,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工業產值僅次於美國,尤其是重工業非常發達,蘇聯的工廠也已經完成東部搬遷,蘇德戰場此刻陷入僵持對峙,就是拼雙方實力對比了。

    我們可以看下雙方實力對比,蘇聯的戰前總人口接近2億,國土2.2千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面積六分之一。廣袤的國土,豐富的礦產資源與石油資源。蘇聯西伯利亞與烏拉爾山地區的軍工廠可以源源不斷為前面提供坦克,火炮,後勤資源,當時蘇聯可以月產坦克2000輛,德國的虎式、豹式坦克由生產工藝過於複雜,雖然質量非常好,可是抵不過戰爭消耗。蘇軍的T-34雖然效能不如德軍坦克,但是蘇軍坦克生產工藝簡單,可以採取狼群戰術,源源不斷供應。

    在貝勒爺看來,德軍的戰敗是必然的,德軍由於戰線過長,戰線的擴大,陷入多線作戰的持久戰,德國的國力有限,不足以支撐持久戰爭,加之,小鬍子侵略反人類戰爭,必然引起全人類的共同討伐。

  • 8 # 給個老婆餅

    蘇德戰爭影響整個二戰的走勢,蘇聯一開始根本沒有辦法反擊,最初斯大林等人在國內搞得大清洗策略,極大程度影響蘇聯的國力,使得它們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蘇聯也沒有想到,德國會這麼快就對自己下手,德國卻早就做好準備,再加上它們戰爭初期打得非常順利,全國上下的勢頭非常好,藉著這股勢頭,德國很快就在蘇聯戰場不斷取得勝利,蘇聯損失非常慘重。

    直到莫斯科戰役的時候,蘇聯幾百萬的軍隊已經被消滅,德國不斷勝利,佔據蘇聯大片的領土。這種局勢,讓蘇聯根本沒有辦法組織反擊,可後來蘇聯還是能夠組織起來反擊,在斯大林的主導下,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等幾個主要地方,成功打敗德軍的主力,戰爭的走勢被徹底改變。

    打那之後,德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蘇聯不僅成功把德軍趕出自己的領土,還長驅直入,順利就把德國給滅掉。

    那麼蘇聯在損失那麼多軍隊的情況下,為何還有辦法反擊呢?

    好像他們從來就沒有受到影響一樣,蘇聯能夠成功反擊,最主要的一點是斯大林政權對國家的控制力非常強,我們在蘇聯身上能夠看到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軍隊動員能力實在太強。

    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復出了兩千多萬的人員傷亡,其中有將近一千萬的官兵丟掉性命,能夠動員出這麼多的士兵,蘇聯的動員能力真的是非常強。因此在蘇聯最初戰爭失敗的情況下,他們靠著自己中央集權的特點,開始動員全國軍民來作戰,他們的軍隊就能夠不斷得到補充。

    蘇聯的軍隊看起來就好像是打不完一樣,損失多大都能夠補充上來。不過蘇聯也面臨著一個大的難題,那就是他們前期損失的軍隊,都是有經驗的老兵,這些人的犧牲,讓他們損失無數的精英戰力。

    後來動員的這些士兵,大部分都是老百姓直接拉上戰場,就算他們有足夠的人員,可沒有戰鬥能力,還是沒有辦法去打敗德軍。不過蘇聯還有著一個祕寶,那就是他們發達的軍工體系,蘇聯為了讓這些老百姓快速成為合格的士兵,他們的武器裝備也有大的改變。

    最直接的特點,就是他們的軍隊普遍都是裝備衝鋒槍,這種槍根本不需要鍛鍊,直接就能夠使用,容易上手還有很大的殺傷力,此外,他們的其他武器都是走著簡單粗暴的路線,就是為了好上手,使用起來方便,威力還足夠強大。

    蘇聯這種軍備特點,讓他們的民眾能迅速就成為合格的士兵,還有一點也很關鍵,蘇聯靠著氣候,成功就把德國的力量給耗盡,德國一開始的裝備大部分都損失在戰場上,軍隊也遭受嚴重的損失,精銳損耗殆盡,他們的戰力也有明顯下滑。

    在戰爭中,集權的國家肯定是更加有優勢,看起來蘇聯是一個龐大的集合體,好像沒有辦法集合起來進攻,可實際上,他們還是有足夠的實力讓自己恢復力量,並組織反擊。蘇聯在戰後國力迅速恢復,開始和美國對峙,它龐大的地盤和眾多的人口,讓蘇聯有足夠的力量恢復,蘇聯就是一個有龐大血槽的怪物,靠著自己龐大的血量能耗死德國。

    不過蘇聯也並非是真正無敵的,因為他們國內各地的情況不一樣,要管理這麼大一個國家,一直靠著集權是沒有辦法做好的,在戰爭時期,能激發出他們的國民積極性,可後來,失去外部威脅,蘇聯的內部矛盾也就不斷積累暴發,最終導致他們的解體。當然,要是一開始日本就選擇和德國一起來對付蘇聯,我認為蘇聯是沒有辦法存活,基本上會提前解體,可日本沒有這麼做,這也導致他們最終的失敗。

  • 9 # 歷史深度揭祕

    首先是雙方的戰爭思維指揮觀念不同,蘇聯仍是第一次大戰的觀念,包括英、法、波等國,固守城池要地的陣地戰壕炮戰,德國是坦克機械化的快速運動突擊戰,英法波蘇等被打的死傷無數,還找不到北。德國改進了戰爭的形式,蘇聯朱可夫適應了,在固守戰壕陣地戰再組織坦克叢集快速反攻戰。不是肅反不肅反的問題,斯大林要的是絕對的忠誠,在德國的進攻下,如有威信有名氣的戰將反判,蘇聯真的就滅亡了!莫斯科會戰英國的貢獻是在摩爾曼斯克港口擊落德軍飛機4架擊傷8架,美國遭受珍珠港襲擊自顧不暇。所以不要把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和英美扯上關係,這也太荒唐了。

    1.蘇聯人口基數大,兵源充足。2.當時蘇聯最擔心的敵人是日本,所以精銳的部隊在東線佈防。3.西線的部隊有很多是民兵部隊,裝備差,受大清洗運動影響很大,內部矛盾大,戰鬥力很差。4.蘇聯嚴寒的氣候對德軍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嚴重影響士氣。5.蘇軍指揮官是天才朱可夫元帥,戰術得當。6.德軍受希特勒獨裁影響,戰術呆板,閃電戰是致勝法寶,但是應變能力不足,一旦不能行成快速突破,則拉鋸戰中消耗過大,補給困難,優勢全無。7.當時恰逢日本選擇南進,解除了蘇聯東線的擔憂,蘇聯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對付德國。8.天時,地利,人和都向著蘇聯,所以蘇聯能反攻。

    德國打蘇聯的同時,如果日本北上,二戰還真有可能改寫,至少是歐洲亞洲戰場是這樣的,美國會支援蘇聯,但是蘇聯架不住兩個方向的進攻。德日打下蘇聯,也是元氣大傷。然後就是幾十年的休戰。蘇聯就是惡棍。先與德瓜分了波蘭。戰後拒不交出所佔領土。蘇聯在列寧時代也沒少侵佔中國領土。如今還佔著日本四個島嶼不歸還,先不說小日本可惡,這裡只說蘇聯不是個東西。

    當年十二月,莫斯科最低溫度不到零下十一度。不算寒冷。因此,希特勒沒有做好冬季準備無科學依據。主要是蘇聯地大物博,人口不算少,利於開展持久戰。這是關鍵。空間換時間,和我們國軍抗戰初期的想法一樣,我們也是節節敗退!但是中國和俄國一樣,地大物博,雖然工業比較差,我們有人口基數!持之以恆,抗戰勝利也是必然的!

    德國工業實力和規模比蘇聯可強的太多了!但有兩個關鍵戰爭資源比蘇聯差太多使得他輸了整場戰爭!一個人,人口比蘇聯少一半以上,這是最根本的,另一個是石油,也僅僅是蘇聯的四五分之一,拿武器的和驅動武器的資源都比蘇聯少太多了,那麼再大的工業規模和武器數量也就發揮不出相應的作用,最後只能失敗。

    德國實力不足,看似閃電戰初期攻勢凌厲,實則後續儲備潛力不足。兵敗莫斯科城下,就已經宣告德軍閃電戰破產,轉入消耗戰,德軍必敗無疑。德國如果想獲勝,必須從始至終一點錯不犯,再加上蘇聯犯錯誤配合。難度太大,基本不可能。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

  • 10 # 使用者遠志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未經宣戰,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6月22日至7月中旬,戰線推進300至600公里。蘇軍損失約70個師。

    莫斯科戰役中,重創德軍,蘇軍於1943年在列寧格勒,北高加索,斯摩稜斯克,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進行戰略反攻,德軍被殲約400萬,蘇軍兵力超德軍25%。取得對德國的戰略優勢。

    同時,作戰經驗的更加豐富,指揮藝術更為成熟,兵器裝備的威力更大,全民皆兵的愛國熱情,終於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句子可以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