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翔的蘆葦
-
2 # 快樂陪學
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是一個很單純的個體,由於後期受到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孩子很多習慣的養成,天真、愛玩、愛笑,可能做父母的在不知不覺中,會把孩子一些屬於孩子本身的特質給磨滅掉。
-
3 # 嘰裡咕嚕楊媽咪
孩子天生應該是快樂無憂的、活潑好動的,沒有憂愁、沒有顧忌!但是在當今社會的大環境下,孩子們真的快樂嗎?或許在我們成人世界裡認為她們是快樂的吧,讓她們上各種才藝課、完成超標準的課程、限定她們的交際圈,自私的認為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的將來打算,可是我們有問過她們願不願意嗎,她們根本無法安排自己的時間,甚至一天都沒有。現在孩子早熟,她們有自己的判斷,她們也會累,也會想要出去瘋跑,是我們的自以為是壓抑了孩子的天性,久而久之她們幼小的心靈也會有負擔,,她們會因為我們無視她們的反抗而關緊心門,窗外嬉鬧的小夥伴只是他眼中的風景,那麼父母對他而言還是父母嗎?
孩子不是成人,不應該以成人世界的要求去約束她們,現在不是說要放飛孩子的天性嗎?家長們有想過你小時候也過的如此壓抑嗎?只有經歷過的她才會明白,她們的人生路上我們可以指引但不要硬性規劃,以一個平等的姿態去對待她!
-
4 # 古韻小才女
活潑好動,好奇貪玩,單純天真、是孩子的天性,說家長會毀掉了孩子的天性是指家長由於過度寵愛孩子,以愛孩子的名義,阻止了孩子學習她自己本應該學會的東西。
這八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父母得體的退出三歲退出餐桌:讓孩子掌握自主吃飯的能力,並且應該訓練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衣。
五歲退出臥室:讓孩子獨自休息減少依賴,學會自己整理書桌,書包裡自己所用的文具書本。
六歲退出浴室:尊重孩子隱私從孩子獨立洗澡開始,訓練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給孩子創造獨立的空間。
八歲退出私人空間:再親密的關係,也要給孩子留一定的空間,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小秘密”,訓練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十二歲退出廚房:引導孩子學會做飯,體諒父母的辛苦,訓練孩子做家務整理自己的衣櫃,被褥,生活用品。
十三歲退出家務:父母越“懶惰”,孩子越早獨立,學會向孩子“示弱”,多請求孩子的幫忙,學做有智慧的“懶”父母。
十八歲退出選擇: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完全可以“自己說了算”!並且對自己的人生抉擇有了規劃。
結婚後退出孩子的家庭:孩子已經長大,懂得守護自己的幸福。
由於過於寵愛孩子,事事親力親為,不讓孩子接觸她本來就應該會做的事情,這樣就會讓孩子喪失了訓練的機會,而導致了孩子在本該會做的年齡,面對各種生活家務卻無能為力。
曾經看到這樣一件事情
有一次出差,在火車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給一個男孩餵飯,男孩看起來有7-8歲的樣子,奶奶拿著勺子餵了一口飯,好像有點熱,剛吃到嘴裡馬上把飯噴了出來,賤了奶奶一身,還衝奶奶大聲吼叫;“這麼燙怎麼吃呀!你想燙死我嗎?”奶奶連忙用紙巾擦拭身上的殘餘飯粒,一邊賠禮道歉……
這件事讓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出現這種局面是怎麼造成的呢?
很多家長把孩子“捧在手掌心裡”,過於寵愛,不讓孩子做家務,幫孩子穿衣服、收拾玩具、甚至餵飯……等等,“保姆型”全程包辦,這讓孩子失去了很多自己可以探索學習的機會,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的“探索權”,而導致社會上的“巨嬰”越來越多。
殊不知,培養孩子具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夠獨立生活的能力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得體的退出,是一種智慧,過度的溺愛是一種傷害!
我是兩個孩子的寶爸一枚,一邊賺錢養家,一邊陪娃長大,記錄著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即便腳下的路泥濘不堪,也堅信會有美好的明天!只要堅持,未來的路不再遙遠!
回覆列表
孩子 的天性如同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面進行大膽而美好的創作,當然也可能遭到肆意的汙染。孩子沒有是非觀念,沒有好壞美醜善惡之分,所以保護孩子的天性並非是毫無原則,而是在一個大的社會原則之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生長。天性會受到扼殺,也能自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