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楊vlog
-
2 # 5126910732雲飛豹
如今的年確實是越來越沒有滋味了,還是無知無識的懵懂少年時,家裡人口多是很貧窮,記得都十幾歲了才做過一次新衣服,其他時候只能羨慕別人穿戴整齊,清楚記得上高中的時候都沒一雙雨鞋上學,深秋時節遇上陰雨綿綿,離家二十里的學校,再冷也是光著腳丫子來回跑,所以那個時候每到年節近了,心裡就有無限的遐想,盼望有身心目中的好衣服,有一雙心儀已久的運動鞋,有隊裡集體分的豬肉,牛肉,魚,以及花生,粉條,白糖或者黃沙糖,父親還順便去供銷社花一毛錢買兩張大紅紙回來讓我用毛筆書寫自己都看不上的對聯,單位上早早的就組織起,玩龍燈,劃旱船,舞獅子,還有踩高蹺的,唱大戲的,反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每個年都有無窮的吸引力,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都還是年味十足的,從八五年起一切就改變了,那時候農場真正實行個人承包制,人人都忙著做自己的事,掙自己的錢,也沒有人組織年味十足的各類娛樂活動了,不過即便這樣還是在年節中,從進臘月就開始籌備年貨了,醃魚,醃肉,醃臘腸,什麼都要準備點,雞,鴨,兔,豬頭肉,豬蹄,包括排骨,豬肚,耳朵,基本上都缺,拜年的禮物也是準備妥當,還要換好新五角或者塊票給壓歲錢,那時候壓歲錢完全不爭多少,多少是個意思,哪像現在一個壓歲錢沒有一兩百塊錢基本上拿不出手,那時我結婚,已經是拖家帶口去拜年啦,從除夕到元宵基本上是父母拜了,拜0岳父母,接著是自家兄弟姐妹互動,完了就是連襟互拜,朋友互拜!天天是推杯換盞,酒熏熏,腿晃晃,鼻青臉腫也不冒,確實精神可嘉,從九十年代到新千年後人們紛紛出門掙錢去了,每年回家也是來匆匆去匆匆,走親訪友也是壓縮又壓縮,恨不能三天的年壓縮成一天拜完,再往後,家裡沒有老人的,孩子也帶出去了,就兩三年回來一次,再往後就越來越隔的時間長了,有的基本上就不回去了特別是在縣市城裡買了房子的基本上和鄉下斷了聯絡,家裡人是越來越少就更熱鬧不起來了,到城裡的人因為一個小區沒有幾個認識的,過年時更沒有拜年的必要了,所以就能免就免了,一年這樣兩年這樣慢慢就成了習慣,不把拜年和串親戚當回事了,不是特別推不掉的基本上就少了往來,一個這樣十個這樣上千個都這樣,你說還有啥人氣呢?所以年味就慢慢變淡了,人際關係也聯不那麼緊了,更可怕的是傳承幾千年的春節還沒有西方流傳過來的什麼聖誕節吸引力啦!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不是春節的假期估計沒有多少人會想到年不年這回事吧!
回覆列表
人與人不一樣吧。 有錢人過得有跟沒錢人過的又不一樣,有錢人想的是怎樣吃好喝好玩好,不用擔心沒錢買房,沒錢買車,沒錢人想的是能省則省,來年還要好好掙錢給孩子蓋房子,娶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