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53121943722

    1 鬧花燈傳說;在很久以前,毒蛇和猛獸非常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於是人們組織起來,帶著弓箭和棍棒上山除害。有一隻神鳥,是天帝的寵物。它在天上待得無聊,飛到人間瞎轉悠,被獵人們誤以為是猛獸,給射死了。

    天帝十分震怒,立刻傳旨火部天兵於正月十五這一天降下天火,把所有人,還有他們的房舍、牲畜、財物燒個精光。他們的話被天帝的小女兒聽到了。天女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無辜的人間百姓受難。她冒著被父王懲罰的危險,駕著祥雲偷偷來到人間。

    趁著夜色,天女分出許許多多的化身,在每個熟睡的人耳邊輕聲說出一個謎語:“正月十五災禍生,消災不如鬧花燈;天上人間難分辨,紅紅火火到五更。”天亮了,人們驚奇的發現做了相同的夢。可是,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東猜西猜,終於有一位老人猜破了天機:“天上的仙女教我們點起花燈,好好熱鬧一通宵,讓老天爺以為人間著火了,就不會降下災禍了啊!”哦是這樣啊。於是家家戶戶趕緊忙活起來,在正月十五這天,掛花燈,放花炮,敲鑼打鼓,熱熱鬧鬧。

    下凡防火的天兵,也被老百姓熱情的拉進家裡,每人都得到一碗用糯米包的圓圓甜甜的元宵。真好吃啊他們完全忘記了防火這件事。

    鬧花燈來歷之俗始於漢代,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建立道教,把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G奪冠除了獎金外還有冠軍面板的分成,網友稱“看玩家的購買力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