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愛民謠

    完婚之後,喜事並不算辦完,此後4個月內不得參與他人的紅白事活動。同時也忌家庭內的喜事“相沖”。一年之內家中不能有兩個喜事,如兒女之中有兩個嫁娶,或一個嫁娶一個生育;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設法再增加一個喜事,俗稱“三打散”,就沒有忌諱了。 (老梁今年主持了多家回門宴席,我每次都要先用“青銅神耳”(大銅鑼)響一響場子,其主要用意就是怕有其他新人給“衝”了場子,其中是有很深文化內涵的,很多人認為我是在搞“噱頭”其實那是外行。在我看來,中國新人結婚可以用西式婚禮模式,回門宴席,絕對得采用中式模式,因為外華人沒有回門之說,我反對把回門宴搞成西式模式。華人結婚就得有點中國味道,這是我一直堅守的主持理念。 清代,漳州舊俗,合巹後“越日父母持湯餅房,三日而後廟見,見畢旋馬,乃執婦事”。後來婚後的禮俗逐漸有所變化。 1.出 廳 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雞鳴時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準備正式參與婆家的家庭生活。 新娘先要煎四果湯,或者以桂圓乾或蜜金棗沏成甜茶,準備“拜茶”。待到全宅的上輩上堂,新婦便到廳堂祭祀祖先和神明,然後端甜茶敬奉尊長,並把自孃家帶來的鞋子敬獻給公婆,隨後公婆引新娘與全家大小見面。拜茶即古代“廟見”之遺禮,長輩接受新婦拜奉甜茶時要在茶盤內壓上紅包。拜茶所得的紅包錢照例盡歸新娘私有。 拜茶後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廚初掌炊事。新娘要下廚做第一次飯菜,顯示自己的身手;此外還要餵豬、飼雞、舂米,顯示自己的勤快。後者有時只是象徵性的,新娘只舂幾下米,撒一把穀子,攪一下泔水缸。 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個動作,送嫁姆就要在旁邊唱一句針對這種家務事的吉利話。如新娘攪泔水缸時要說:“攪潘(泔水)攪會浮,飼豬恰大牛(比牛還大)。” 2.探 房 迎娶的第三天,新娘的弟弟要坐轎到姐夫家探望,俗稱“舅子探房”,是古代“餪女”的遺俗。 舅子帶糖、餅、香粉、抹頭髮的茶籽油和一籃鮮花或紙製石榴花,徑直走進新房,將禮物放在床上,並邀請姐姐回孃家作客。婆家應設宴隆重招待阿舅。 3.歸 寧 完婚後過一定時間新娘要“回門”(回孃家),俗稱“做客”。新婿有時應陪同前往,俗稱“回禮”。送嫁姆也同時伴新娘回門,至此完成她的任務。 迎娶後的第四天(有的地方是第七天)新娘首次歸寧,俗稱“做頭擺(次)客”,客家人則稱“轉朝”。依禮新婿要陪同並備香燭、禮炮、禮餅、豬腳等禮物。上路時如有小舅子同行,則舅爺轎在前,新夫婦在後。若步行則新郎要跟在新娘後面,俗稱“趁(跟隨)某(妻)吃”。 關於中國婚慶傳統禮俗還有很多,我這幾年一直在挖掘這方面的傳統婚慶禮俗,力爭身體力行,在徵得新人的允許前提下,運用到華人的婚慶典禮儀式上。打著銅鑼主持婚禮開場的我喜葫蘆是中國當代婚慶第一人,這個有諸多的全國知名婚慶人可以給我作證。我現在正在繼承中國古老的傳統婚慶基礎上,大膽摸索出一套“喜葫蘆版本”的回門宴主持流程,徹底粉碎那些認為回門宴不用主持人也行的“外行”婚慶理念。很多婚慶人也認為主持個回門宴很簡單,沒啥成就感,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真正的回門宴席主持起來比正式婚禮要繁瑣的多,只是很多人不太熟悉其中的真正內涵而已,在我看來,中國傳統的回門宴席主持起來比婚禮要麻煩的多,能主持婚禮的人並不一定能主持好一場回門宴席,我今年主持了6場回門宴席,場場效果出奇的好,很多人都沒想到一個回門宴能讓我搞出這麼多“道道”來,其實我主持的回門宴裡的每一個流程,都是有“根”的,都能進過民俗專家分析和推敲的,並非我胡亂主持。我現在婚慶行業裡真正的“級別”就是個中國文聯下屬的一箇中國婚慶專業委員會的正式委員,(相當於一個民間婚慶文藝家協會婚慶專家)證件齊全,手續合法,在相關的國家正式專業機構是能茶到的。證件是在人們大會堂由民盟的領導人親身簽發的,這回我可真沒忽悠,都是真的。 前幾天我就遇到一個比較鬧心的事,還沒等我把回門宴席的流程講述完整,“好事者”亂打岔,這也不行,那也不中,這規矩,那道道,儼然他是專家,當著我的面就說;“回門宴席就根本用不著主持,找個人說說就行”,要不是為了影響婚慶公司生意,我真想衝他大吼一聲:“你懂個屁!”。最後我還是強作歡顏,把這個事給化解了過去,都以為我們搞禮儀的人到處都受人尊重,其實我這一段時間啥事都遇到過,要想鍛鍊成一名真正的婚慶禮儀人,有的時候真的是感覺很難。這年頭想成點啥事都沒有一帆風順的,都不容易,這就是我現在此時此刻最大的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腦血管病跟心肌缺血他們兩個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