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不將天文術數傳給後世子孫,其目的是為了避禍。
八年三月,帝親制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在民間形象中,有兩位神仙一般的軍師,一個是諸葛亮,一位就是劉伯溫。
相傳年輕時,劉伯溫在青田山裡讀書,無意間他發現了一個山洞,山洞中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卯金刀,持石敲”,劉伯溫拿起一塊石頭向石碑敲去,石碑應聲裂開,在洞中存放著一本天書。劉伯溫將天書讀通,才有了一身運籌帷幄的本領。
現實真的如此麼?
可以肯定,這只是一個民間的傳說故事。
劉伯溫之所以博學多才,足智多謀其實是來自於他的博覽群書。知識來自於書籍,古人誠不欺我。
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劉伯溫自幼天資過人,讀書黙誦兩遍即可背誦如流。23歲時,劉伯溫就已經進士及第,三年後,劉伯溫被任命為高安縣丞。生性耿直又嫉惡如仇的劉伯溫在高安的五年中,屢次得罪地方豪紳列強,所幸江蘇行省大臣素知劉伯溫的為人,他才免於被害。
辭官後,回到青田,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劉伯溫再度被徵召為浙江儒學副提舉、行省考試官,不久之後劉伯溫又因為建言監察御史失職,仕途再次受阻。
劉伯溫之功
第一:上《陳時務十八策》
劉伯溫與宋濂等浙東名士歸入朱元璋帳下後,劉伯溫為朱元璋獻上《陳時務十八策》。當時朱元璋的主要敵人是陳友諒和張士誠,劉伯溫為朱元璋定下了先對付實力較強的陳友諒,大局已定之後,張士誠也就比較容易對付了。
第二:鄱陽湖大戰之謀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勢盛,朱元璋方面軍心不穩,是劉伯溫出面堅定了朱元璋主戰的信心。在鄱陽湖大戰中,劉伯溫屢次獻計,
上親征之大戰於鄱陽勝負未決,基請移軍湖口期以金木相犯日決勝,上從基言遂克之。其後,上決策取士誠,北收中原以定天下,基密謀居多。
第三:吳元年(公元1367年)劉基被封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歷》,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劉伯溫性情耿直,李善長罷相後,朱元璋提出讓與劉伯溫關係密切的楊憲為相,劉伯溫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朱元璋又提名汪廣洋,劉基說:“汪廣洋的器量還不如楊憲。”朱元璋又提出胡惟庸,劉伯溫說:“丞相就像駕駛馬車,如果交給胡惟庸,恐怕有翻車的危險。”朱元璋說:“那只有你來做丞相了。” 劉伯溫說:“我不行,我太嫉惡如仇,又對繁瑣的政務沒有耐心,我不是合適人選。陛下您還是繼續留意下人才吧。”
果然之後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先後都在丞相這個位置上都翻了車。劉伯溫不僅博學,在識人方面也有他獨到的見解,也許是文人的身上特有的風骨,以他為代表的浙東文人集團與淮西武將之間一直相處並不融洽。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功臣,半路出家的劉基僅被封為誠意伯,俸祿二百四十石。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劉伯溫被賜告老還鄉。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劉伯溫感染風寒,胡惟庸帶御醫代表朱元璋前往慰問,在服用御醫所開藥物後,劉伯溫病情不但沒有好轉還有加重的跡象。次月,劉伯溫帶病進京,當他言及御醫所開之藥的問題時,朱元璋只是冷淡地安慰了一下,這讓劉伯溫很不舒服。
三月,劉伯溫離京回家。回家後,劉伯溫交代了後事。
劉伯溫拿出《天文書》給長子劉璉,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從此以後我劉家子孫禁止學習這門學問。”
劉伯溫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
總之,劉伯溫之所以不讓子孫學習《天文書》或許是一種自保之舉。以劉伯溫的智慧,不會看不出朱元璋會有誅殺功臣的舉動,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場,保持低調不失為劉伯溫給子孫留下的一種保命的法寶。
劉伯溫不將天文術數傳給後世子孫,其目的是為了避禍。
八年三月,帝親制文賜之,遣使護歸。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世人眼中的劉伯溫在民間形象中,有兩位神仙一般的軍師,一個是諸葛亮,一位就是劉伯溫。
相傳年輕時,劉伯溫在青田山裡讀書,無意間他發現了一個山洞,山洞中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卯金刀,持石敲”,劉伯溫拿起一塊石頭向石碑敲去,石碑應聲裂開,在洞中存放著一本天書。劉伯溫將天書讀通,才有了一身運籌帷幄的本領。
現實真的如此麼?
可以肯定,這只是一個民間的傳說故事。
劉伯溫之所以博學多才,足智多謀其實是來自於他的博覽群書。知識來自於書籍,古人誠不欺我。
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真實的劉伯溫劉伯溫自幼天資過人,讀書黙誦兩遍即可背誦如流。23歲時,劉伯溫就已經進士及第,三年後,劉伯溫被任命為高安縣丞。生性耿直又嫉惡如仇的劉伯溫在高安的五年中,屢次得罪地方豪紳列強,所幸江蘇行省大臣素知劉伯溫的為人,他才免於被害。
辭官後,回到青田,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劉伯溫再度被徵召為浙江儒學副提舉、行省考試官,不久之後劉伯溫又因為建言監察御史失職,仕途再次受阻。
劉伯溫之功
第一:上《陳時務十八策》
劉伯溫與宋濂等浙東名士歸入朱元璋帳下後,劉伯溫為朱元璋獻上《陳時務十八策》。當時朱元璋的主要敵人是陳友諒和張士誠,劉伯溫為朱元璋定下了先對付實力較強的陳友諒,大局已定之後,張士誠也就比較容易對付了。
第二:鄱陽湖大戰之謀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勢盛,朱元璋方面軍心不穩,是劉伯溫出面堅定了朱元璋主戰的信心。在鄱陽湖大戰中,劉伯溫屢次獻計,
上親征之大戰於鄱陽勝負未決,基請移軍湖口期以金木相犯日決勝,上從基言遂克之。其後,上決策取士誠,北收中原以定天下,基密謀居多。
第三:吳元年(公元1367年)劉基被封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歷》,因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丞相之辯劉伯溫性情耿直,李善長罷相後,朱元璋提出讓與劉伯溫關係密切的楊憲為相,劉伯溫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朱元璋又提名汪廣洋,劉基說:“汪廣洋的器量還不如楊憲。”朱元璋又提出胡惟庸,劉伯溫說:“丞相就像駕駛馬車,如果交給胡惟庸,恐怕有翻車的危險。”朱元璋說:“那只有你來做丞相了。” 劉伯溫說:“我不行,我太嫉惡如仇,又對繁瑣的政務沒有耐心,我不是合適人選。陛下您還是繼續留意下人才吧。”
果然之後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先後都在丞相這個位置上都翻了車。劉伯溫不僅博學,在識人方面也有他獨到的見解,也許是文人的身上特有的風骨,以他為代表的浙東文人集團與淮西武將之間一直相處並不融洽。
劉璉獻書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功臣,半路出家的劉基僅被封為誠意伯,俸祿二百四十石。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劉伯溫被賜告老還鄉。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劉伯溫感染風寒,胡惟庸帶御醫代表朱元璋前往慰問,在服用御醫所開藥物後,劉伯溫病情不但沒有好轉還有加重的跡象。次月,劉伯溫帶病進京,當他言及御醫所開之藥的問題時,朱元璋只是冷淡地安慰了一下,這讓劉伯溫很不舒服。
三月,劉伯溫離京回家。回家後,劉伯溫交代了後事。
劉伯溫拿出《天文書》給長子劉璉,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從此以後我劉家子孫禁止學習這門學問。”
劉伯溫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
總之,劉伯溫之所以不讓子孫學習《天文書》或許是一種自保之舉。以劉伯溫的智慧,不會看不出朱元璋會有誅殺功臣的舉動,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場,保持低調不失為劉伯溫給子孫留下的一種保命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