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俗話說,學語文有兩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你讀書的時候,是否也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很難懂?還是現在的孩子無法理解那個年代?
8
回覆列表
  • 1 # 夏酒菜

    《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和《祝福》這三篇作品,大概大家都熟悉些,其實早在2013年之前魯迅作品作為教材還比較多,像後《風箏》、《藥》、《為了忘卻的紀念》、《雪》等等,之後人教新版七年級語文教材發生了一次變動,魯迅的諸如《風箏》等作品被替換為其他文章。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關於“魯迅的文章小學生很難讀懂,該不該退出中小學的課本”的討論一直未曾停歇。中學校園裡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幾乎成了中學校園師生的“共識”。北京師大附中一位老師曾在一次全國性質的魯迅論壇上坦言:“魯迅作品幾乎快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

    一時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魯迅作品,去留問題,爭議不斷。河北滄州一中學語文老師告訴記者:“魯迅的作品不是那麼簡單就能讀懂的,每個人每個階段的體會都不同,還要融合在當時的大背景來解讀這些文學作品。拿《阿Q正傳》來說,我覺得就可以講一個月的時間,但是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不允許我們這樣做,短短的幾堂課時間太短了,也難怪學生難以理解”

    山東陳毅中學的一位老師也表示:“其實,即使課本減少點魯迅作品也沒什麼,我們照樣可以透過別的方式去學習魯迅的精神。”

    總結一下,關於魯迅文章難懂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魯迅作品大多是揭示當時半封建社會的黑暗,表達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這與魯迅先生生活時代背景相關,解讀文章還要融合當時的社會現狀;文章語言太犀利,文辭隱晦暗諷,又挖掘深刻,而且多是白話文,夾雜南方方言,讓學生的理解還是比較難的;

    二是教學上的問題,很多老師一上魯迅的課,就開始介紹學習魯迅的戰鬥精神,要孩子們攻克學習堡壘,讓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然後一提魯迅,就聯想到一個橫眉冷對的老頭。這種誤讀,還十分普遍於中學,這就導致大家很難再完整地認識魯迅的作品了。

    我認為魯迅作品還是應當保留學習的,按照年齡層次來選擇相應的文章,不同階段時間對文章的內容理解是不一樣的,小學要求淺顯易懂,那麼中學要講究更深的理解,讓學生在晦澀的文章尋找主題,歸納中心思想,學習——思考——總結,可以很好的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對於創作也是個很重要方式,如果每篇文章都那麼容易解讀,而沒有去思考、理解,那就很容易養成“懶”學習這種習慣了,更別說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理解水平。

  • 2 # 吉祥如意

    魯迅先生的文章確實難懂,如果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險惡的社會環境,讓現在的年輕人們讀起來確實非常困難,不懂得文章裡的內含意義也就再說難免。

    魯迅先生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動亂年代,加之先生東渡日本留學,看著同是位於東亞的日本與中國,前者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社會已經進入到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而當時的中國仍然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先生棄醫從文,利用個人的手中之筆著述立說,發表文章,振臂疾呼的目的就是喚醒大眾團結一致,推翻反動階級的腐朽統治。

    對於魯迅先生所公開發表的文章,也就是抨擊當時的當權者的黑暗統治,不用隱晦的詞語、隱晦的寫作方法面臨著被追殺的危險。《且介亭》雜文集的書名就能說明問題,且介亭也就是舊上海租界裡的閣樓間。那裡是當時上海相對安全的地方,沒經過租界方的允許,舊中國的警察是不可以隨隨便便進去抓人的。

    魯迅先生僅有的幾篇短篇小說或者說是散文,例如《阿Q正傳》、《藥》、《孔乙己》、《祥林嫂》等,都是反映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背景,這幾篇文章中尤其是《藥》,如果沒有歷史背景的解釋,後來之人是很誰讀懂那是介紹鑑湖女俠秋瑾烈士犧牲的過程。魯迅先生透過《藥》這篇文章,一方面對殺害秋瑾的反動派進行了抨擊,另一方面對看熱鬧、用人血饅頭去治病的人們的愚昧無知也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魯迅先生生活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未敢翻身已碰頭”的黑暗時代。先生一生為了喚醒民眾團結起來,革反動派的命,當然是要冒非常大的風險。魯迅先生有一首無題七律詩,現錄於後: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換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這首詩就是魯迅躲避反動派追捕過程中所寫。先生已經年過半首,兩鬢染霜,還攜妻帶子四處避難,人事漂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抽頭式電焊機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