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唐僧西行”可不是什麼“公費旅遊”,在這件事上唐王朝官方沒有掏一文錢!甚至連這次西行本身都只是玄奘大師個人的主意,並沒有獲得唐王朝官方的認可。又或者可以這樣說,彼時的唐王朝官方是反對這次西行的,西行完全是玄奘大師個人作出的決定。為此,玄奘大師甚至不惜違反彼時唐王朝禁止百姓人等西行的禁令,從古瓜州“偷渡”、走向了遼闊的西域……

    “唐僧西行”完全是個人行為

    唐王朝建立初期,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選擇了暫時關閉西部邊境、禁止百姓人等西行進入西域地區。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玄奘大師產生了前往天竺的想法。很顯然,這一想法是與彼時唐王朝的官方意志相背的。所以,玄奘大師的這趟西行並沒有獲得唐王朝官方的許可與支援。至於小說《西遊記》裡的所謂“通關文牒”就更加純屬子虛了,玄奘大師的這趟西行純屬個人行為、與唐王朝官方無關,甚至可以算是“偷渡”!

    因為沒有獲得唐王朝官方的許可,玄奘大師剛剛踏上西行之路便遭到了唐王朝官方的阻攔。玄奘大師剛剛抵達涼州,朝廷的文書幾乎同時也到了涼州,內容就一個:命涼州地方官“勸說”玄奘大師原路返回,實際上就是逼玄奘大師放棄西行。然而,鐵了心一路向西的玄奘大師豈肯放棄?利用了文書中不是立即“鎖拿”或“抓捕”的空子,在當地一些僧侶的護送下,玄奘大師悄悄離開了涼州、輾轉抵達了唐王朝的西部邊境之一瓜州。

    可朝廷的阻攔玄奘大師西行的文書也發到了瓜州,幸好鎮守瓜州的地方官和將領中有不少虔誠的佛教徒,他們從內心裡敬佩玄奘大師的執著與膽識,不僅沒有強迫玄奘大師返回,反而贈送了他一匹馬並找來了一位胡人嚮導,送玄奘大師踏上了漫漫西行之路。所以,玄奘大師的這場西行非但不是唐王朝官方組織的,反而是唐王朝官方明令禁止的!用現在的話說,玄奘大師出玉門關完全是個人行為,甚至可以算作是“偷渡”。

    西行途中,玄奘大師獲得過官方協助

    雖然唐王朝反對玄奘大師的這場西行,但西域的一些方國並不反對。比如高昌國,這是一個由中原漢人在西域建立的方國,彼時的國王叫麴文泰,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麴文泰聽聞玄奘大師從唐王朝西行至高昌國附近,便派人邀請玄奘大師前往高昌國講經論法。玄奘大師抵達高昌國之後,受到了麴文泰的隆重歡迎與接待。臨別時,麴文泰還專門派人護送玄奘大師繼續西行並贈送了相當可觀的盤纏。

    在被突厥人攔阻時,玄奘大師又一次憑藉精深的佛學修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突厥人!突厥人非但沒有繼續阻攔這位來自唐王朝的僧人,反而將其禮送出鏡、一直護送到了臨近天竺的邊境地區。當然,這其中也有麴文泰的功勞,麴文泰在臨別時特地給唐僧準備了致突厥的書信,懇請突厥人放行並給予玄奘大師方便。這是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玄奘大師在西行途中受到過的官方協助,只不過這個官方並不是唐王朝官方。

    綜上所述,小說《西遊記》裡的什麼唐太宗李世民派玄奘大師西行、什麼“通關文牒”云云純屬子虛,唐王朝官方從一開始就是反對這場西行的!這一切都是玄奘大師的個人行為,與唐王朝官方無關。

    這也是為什麼西行歸來的玄奘大師要滯留邊境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在等唐太宗李世民的“赦書”。因為如果李世民不發話,玄奘大師就是“戴罪之身”,他是不能隨意入境的。好在李世民也是開明之人,不僅沒有追究玄奘大師的“偷渡”罪責,反而以禮相迎,這才成就了中國歷史和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話。所以,“唐僧西行”可不是什麼“公費旅遊”,與唐王朝官方沒有任何關係,完全是玄奘大師的個人行為。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肯定不是,不論是小說版本的《西遊記》,還是現實版的玄奘法師取經,唐僧都不是公費旅遊。

    公費旅遊必須符合最基本的條件,差旅費可以報銷,唐僧找誰報銷差旅費?

    壓根就沒人給唐僧報銷差旅費,好嗎?

    即便是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可能給唐僧報銷差旅費。

    唐僧是自費去天竺遊學的,在那裡透過親身經歷佛教發源地,與當地佛教徒交流開拓佛學見識,所受到的招待除了佛教的日常供奉,其他的也是憑唐僧的才華賺取的,比如給人念念經,說說法獲得勞動報酬。

    至於回國後的待遇和賞賜也不屬於報銷,而是官方給予的應有的尊敬和供奉。

  • 3 # 無語1134710842

    唐僧是西遊記裡面的稱謂,官方文獻基本稱玄奘。玄奘去天竺是並沒有大唐官方許可。早先玄奘曾經向朝廷申請西行取經,但是朝廷沒有批准。三年後,玄奘在沒有朝廷許可、沒有任何證明和文書的情況下,混在饑民當中先到達西域高昌國,這實際上就是偷渡,他這一路上還要時時躲避官兵的抓捕。不過當時的高昌國王信佛,而且嚮往大唐文化,因此見了玄奘這個來自唐朝而且佛法高深的和尚就相當高興,留著玄奘在高昌講經,後來實在留不住了,就給玄奘準備了路上用的物資,還給一路上的其他西域國家開具了通關文書,這才讓玄奘一路到了天竺

  • 4 # 轉身淚傾城D

    唐僧是一路化齋(注 比要飯好聽) 出發的時候根本就沒拿盤纏 有估計也不多 多了也拿不動 也沒銀行卡沒有提款機轉不了賬 所以不算公費旅遊

  • 5 # 諶人

    唐僧西行是自費探險旅行。

    唐僧13歲出家,21歲受具足戒。唐僧遊歷各地,參訪名師,學習佛經。因感到各師所說各異,各種經典也不盡相同,於是決定西行求法解惑。唐僧上書朝廷奏請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

    貞觀三年(629年)發生大饑荒,長安擠滿災民,朝廷允許百姓外出求生。唐僧藉機離開長安,經過今天的敦煌,新疆及中亞的斯坦國,輾轉到達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進入那爛陀寺學習並講經,由於學識淵博,在當地名聲大振。

    貞觀十九年,唐僧攜帶大量“真經”(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載譽返回長安。受到崇奉佛教的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安排入駐弘福寺、大慈恩寺翻譯這些經書。

    唐僧西行的過程是艱辛的,得到沿途一些小國的通關和助人助資才達到目的。

    唐僧回國後待遇不錯,源於佛教在唐朝進入鼎盛時期,被朝廷供奉佛教為國教發揚光大。對佛教寺院土地生產免稅收,對僧侶免除賦役徭役等。唐僧除了安心翻譯佛經,還將他西行的所見所聞編寫為《大唐西域記》一書流傳至今。

  • 6 # 緣木求魚問路者

    不是。玄奘出國類似於偷渡。在每個國家都小心翼翼的,不敢靠近水源,生怕被邊防抓了去。我認為第一個工費旅遊的是張騫,探索新航道去了。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由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他們全部被抓獲。匈奴的右部諸王立即把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見當時的軍臣單于(老上單于之子)。

    軍臣單于得知張騫欲出使月氏後,對張騫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這就是說,站在匈奴人的立場,無論如何也不容許漢使透過匈奴人地區,去出使月氏。就像漢朝不會讓匈奴使者穿過漢區,到南方的越國去一樣。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

    匈奴單于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但均未達到目的。張騫“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 [12] 。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監視漸有鬆弛,張騫趁匈奴人不備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但在留居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援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鹹海附近的媯水地區,征服了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張騫大概瞭解到這一情況,經車師後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幹納盆地)。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乾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飢。不少隨從或因飢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張騫到大宛後,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張騫的一席話,更使他動心。於是滿口答應了張騫的要求,熱情款待後,派了嚮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

    不料,這時大月氏人,由於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豐富,並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加之,他們又以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

    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勢力,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走塔里木盆地南部,崑崙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透過青海羌人地區後歸漢。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張騫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攝像機(不是電影機)比單反貴畫質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