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照片
-
2 # 圖文繪歷史
要說雍正時期與沙俄簽訂的不平等《恰克圖條約》,還要從他老子康熙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說起,1689年年《尼布楚條約》簽訂,雖然劃定了東邊的國界,但西邊的還未定,於是沙俄從西邊侵蝕蒙古地區,清政府多次行文沙俄解決問題,但都被推脫。1712年康熙徵準噶爾時,曾借道沙俄領地行個方便,在後來同策妄阿拉布坦臣戰爭中,沙俄商隊也提供了不少幫助,所以清政府不想駁面子,沙俄一直以準噶爾之功,與清政府討價還價,攫取侵略利益。
圖為恰克圖地理位置,至今仍是蒙古與俄羅斯邊界。
雍正繼位後,也執行著康熙時期對沙俄的政策,但當時已有準噶爾分子與沙俄勾結,大量準噶爾俘虜逃往沙俄,清政府交涉也不歸還,於是在1725年雙方正式談判,商量交還噶爾丹戰俘和訂定新邊界問題,清廷領隊的是隆科多,但沙俄買通了在京的法國傳教士巴多明和負責俄國事務的大學士馬齊,隨時掌握著清廷的內情,雙方正在勘探邊界時,隆科多被雍正清算下獄,策凌代表清廷繼續跟沙俄談判。
圖為策凌,隆科多伏誅後頂替談判,他是蒙古喀爾喀部首領,恰克圖就是他的領地,被親手割掉。
這裡有幾個問題,一是大學士馬齊接受了沙俄的大量賄賂,積極替沙俄做工作;二是雍正已經集結完部隊,就等著跟沙俄把事了清楚後消除隱患,對噶爾丹用兵,恰克圖條約簽訂完後第二年就西北兩路軍打噶爾丹去了;三是恰克圖的蒙古人早大量南遷,已成為了蒙古遺棄之地,更不被清廷重視,籤條約之前,恰克圖已被沙俄佔領,噶爾丹也染指進來;四是代表清廷的策凌是蒙古喀爾喀部首領,恰克圖正是他的領地,在他手上被勘定分界,輕易的割掉。
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此地成了雙方貿易的買賣城,圖為恰克圖買賣城遺址。
而雍正的重點在於快刀斬亂麻解決一切,沒了後顧之憂徵噶爾丹。《恰克圖條約》被後世認為是不平等條約,最主要問題是恰克圖是蒙古人居住地,在雍正手上把恰克圖一分為二,北邊規沙俄,南邊規清廷。但如果從當時情況來看比較能理解,恰克圖並未劃定邊界,隨著蒙古歸滿清和噶爾丹侵擾,恰克圖已成了遺棄之地,清廷也是自願劃分的,不存在沙俄威逼和武力威脅。其他條款,如貿易、交流基本維持康熙時間的做法,條約也規定了戰犯雙方不得收容,基本符合雍正的心意。
回覆列表
雍正六年五月十八日(1728年6月25日),清廷與俄國簽訂《恰克圖條約》,中方代表為額附郡王策凌、內大臣伯爵四格、兵部侍郎那彥泰,俄國代表是薩瓦、格拉祖諾夫等。
條約共11條,主要涉及了兩國外交、通商、邊界劃分和東正教進入北京等內容。其中最為後人不滿的就是邊界劃分,這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但是所謂的“不平等”這只是現代人的認識,對於當時的清王朝來說,並不具備現代的主權、領土意識,所以清廷對於《恰克圖條約》十分滿意。
透過《恰克圖條約》,清廷解束了與俄國的緊張關係,其方法只是邊界的劃分和遠離北京建立市場,這些措施都是符合傳統做法的,並未傷及清廷的利益,這令清廷相當滿意。由此,清廷可以集中精力去對付西北的準噶爾部。而這一處理對外關係、簽訂條約的思維一直延續到《南京條約》的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