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晨嫣麻麻

    “水調歌頭”詞調來來源於《水調》曲。《水調》曲,為隋煬帝所制。唐劉餗《隋唐嘉話》說:“煬帝鑿汴河,自制《水調歌》。”《脞說》也說:“《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自制,聲韻悲切,帝喜之。樂工王令言謂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調》《河傳》但有去聲。’”(《碧雞漫志》卷四引)杜牧《揚州》詩“誰家唱水調”句自注亦說:“煬帝鑿汴河成,自造《水調》。”(《樊川詩集註》卷三)雖然《水調》究竟是開汴河前還是汴河開成後所制,三家說法不一,但為煬帝自制,則無異辭。

    到了唐代,《水調》成為傳唱不衰的名曲。盛唐王昌齡有《聽流人水調子》詩:“嶺色千重萬重而,斷絃收與淚痕深。”玄宗朝樂家許和子,開元末選入宮,改名永新,“善歌,能變新聲”。安史亂後,避地揚州,於舟中“奏《水調》”,金吾將軍韋青一聽,即知是“永新歌也”(段安節《樂府雜錄·歌》)。可見當時《水調》之為人所熟悉的程度。玄宗本人也喜聽此曲,逃奔蜀中之前,登樓置酒,令善唱《水調》者登樓而歌,“聞之,潸然出涕”(李德裕《次柳氏舊聞》。又見《本事詩·事感第二》《明皇雜錄》)。中唐白居易有《聽水調》詩:“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為何人?”晚唐羅隱亦有《席上歌水調》:“若使煬皇魂魄在,為君應合過江來。”

    直到五代北宋,《水調》仍在傳唱。鄭文寶《南唐舊事》即載元宗“嘗乘醉,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辭》進酒”。馮延巳《拋球樂》亦有“水調聲長醉裡聽”之句。北宋張先《天仙子》之“水調數聲持酒聽”更為人所熟悉。與張先同時而略晚的劉敞《公是集》有《揚州聞歌》詩:“淮南舊有於遮舞,隋俗今傳水調聲。”一支樂曲能傳唱四五百年,其魅力之大,不難想見。

    《水調》,在唐代有大麴、小曲之分。大麴《水調》歌,“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後六疊為入破。其歌,第五疊五言調,聲韻怨切。故白居易詩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為何人?’”《樂府詩集》卷七十九)按,《樂府詩集》所載十一疊《水調》,第一至第四疊(遍)歌為七言,第五疊為五言;入破第一至第五為七言,第六轍又為五言。

    《水調》小曲,是單曲歌唱(參任半塘《唐聲詩》下編卷十三)。王昌齡所聽《水調子》即是小曲。當時《水調》主要以笛子演奏,唐大麴《水調》的第二疊歌辭即說“笛倚新翻水調歌”,南唐馮延巳《採桑子》也說:“水調何人吹笛聲?”

    “唐又有新《水調》,亦商調曲也”(《樂府詩集》卷七十九)。《碧雞漫志》卷四也說白居易《看採菱》詩所言“時唱一曲新水調,謾人道是採菱歌”,是指“《水調》中新腔”。

    唐代的《水調》,又指音調名,即一部樂的總名(非一曲之專名)。《唐會要》卷三十三所載“南昌商,時號水調”,即指音調而言。宋玉灼《碧雞漫志》卷四說:“《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宮商,時號《水調》。予數見唐人說《水調》,各有不同,予因疑《水調》非曲名,乃俗呼音調之異名,今決矣。……按外史《鑄機》雲:‘王衍泛舟巡院中,舟子皆衣錦繡,自制《水調·銀漢曲》。’此《水調》中制《銀漢曲》也。王衍所制《銀汗曲》,屬《水調》樂部中之曲,故《銀漢曲》前冠以《水調》。毛先舒《填詞名解》卷三據此亦說:“《水調》者,一部樂之名也;《水調歌》者,一曲之名也。”

    “水調歌頭”,則是擷取大麴《水調》的首章另倚新聲而成。《填詞名解》說:“歌頭,又曲之始音,如‘六州歌頭’‘氐州第一’之類。《海錄碎事》雲:‘煬帝開汴河,自造《水調》,其歌頗多,謂之《歌頭》,首章之一解也。顧從敬《詩餘箋釋》雲:‘明皇欲幸蜀時,猶聽唱《水調》,至‘唯有年年秋雁飛’,因潸然,嘆嶠真才子!不待曲終。’水調曲頗廣,因歌止首解,故謂之《歌頭》。或雲南唐元宗留心內寵,擊鞫無虛日。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但唱‘南朝天子愛風流’一句,如是數四,以為諷諫。後人廣其意為詞,以其第一句,故稱‘水調歌頭’雲。”“水調歌頭”與唐人《水調》所屬宮調不同。唐代的《水調》,屬商調曲;宋代的“水調歌頭”,則為中呂調(《碧雞漫志》卷四)。故《詞譜》卷二十三說:“凡大麴歌頭,另倚新聲也。”[1]

    “水調歌頭”一調,有不同異名。毛滂詞名《元會曲》,張矩詞名《凱歌》,吳文英詞《江南好》,賀鑄詞名《臺城遊》,汪相如詞名《水調歌》,姜夔詞名《花犯念奴》,明楊慎詞名《花犯》。[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葡萄酒價效比高又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