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
2 # 一克拉57939
《晚春》是韓詩頗富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諸說不一。
題一作“遊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遊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鬥妍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訊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豔爭芳,一剎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於“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再進一步不難發現,此詩生動的效果與擬人化的手法大有關係。“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鬥”,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著想之奇是前此詩中罕見的。最奇的還在於“無才思”三字造成末二句費人咀嚼,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見仁見智之說。有人認為那是勸人珍惜光陰,抓緊勤學,以免如“楊花榆莢”白首無成;有的從中看到諧趣,以為是故意嘲弄“楊花榆莢”沒有紅紫美豔的花,一如人之無才華,寫不出有文采的篇章;還有人乾脆存疑:“玩三四兩句,詩人似有所諷,但不知究何所指。”(劉永濟《唐代絕句精華》)姑不論諸說各得詩意幾分,僅就其解會之歧異,就可看出此詩確乎奇之又奇
與作者使用的擬人手法有關.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訊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於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揉人與花於一體.“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不僅能“知”能“解”還能“鬥”,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我們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透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豔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