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74163422217

    古代皇帝的喪葬制度是比較嚴格的,有許多的帝王墓修建得相當的豪華氣派,富有的皇帝裡面的陪葬品也多,為了防止被盜,裡面還設有重重機關。

    一般說來皇帝的墓葬在皇帝登基不久就開始選址建造了,修建陵墓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費時費力還燒錢,有點甚至皇帝死了都還沒有建成。

    皇帝的陵墓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積土為陵,就是把皇帝的棺槨埋入地下,上面在用土堆積而成一個大的墳頭,這一般是在很早以前的,或者是戰亂時被廢被殺的皇帝。

    2,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朝的帝王陵除少數積土為陵外大多采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唐太宗的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3,還有一種是“寶城寶頂”的形式,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的前方,建有一個向前突出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后的諡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后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清代自順治起皇帝和后妃的陵寢均選擇啊清東陵和清西陵兩處。

    古代皇帝都是最高的統治者,死後自然都要風光大葬,各朝各代的下葬過程都有所不同,下面以離我們較近的清朝來談談皇帝的安葬過程。

    在清朝初期,因為剛入關,清朝很多習俗都還是沿襲了後金女真人的習俗,皇室貴族死後都要火葬,在火葬的同時還有活人殉葬制度,清太祖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就是火葬的,還有三人殉葬(包括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和另兩個庶妃),皇太極死的時候火葬加兩個章京,順治死的時候也是火葬。從康熙以後就廢除了火葬和人詢的制度,採用土葬。

    皇帝死後有一套繁瑣的喪葬制度,首先皇帝死了要說“山陵崩”或者“駕崩”,在沒上尊諡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就是離開了人間,還要處理好屍體,在身上抹些防止蚊蟲的香料,然後穿壽衣,嘴內放上珠玉。

    其次宮中還要為大行皇帝舉行一場叫“上諡”的典禮,給大行皇帝起一個新的名字。

    比如康熙皇帝,年號康熙,名字叫玄燁,廟號聖祖,諡號“大成仁皇帝”,這是古代根據皇帝生前所作的事蹟給他來個總結就是諡號,起諡號之前,模仿古代竹簡,用偏木條連綴,在上面寫上歌頌皇帝的功德之詞,在後面寫上皇帝的廟號和諡號。

    在皇帝死後,禮部衙門會擬出一份葬議單,上面開裂著皇帝葬禮的程式和儀式,皇帝死後當天,嗣皇帝和其子孫都要身穿孝服,戴著髮辮守孝,所有官員及百姓一百天之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得屠宰,一個月內禁止婚嫁,服喪期內各寺、觀必須鳴鐘三萬次。朝廷要在天安門前舉行頒遺詔儀式,誦經和弔唁活動也連續不斷地貫穿整個喪期,規定抬棺人員要在德勝門演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的同時,還要安排大量的勞役日夜施工,搶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再要選擇吉日入殮操辦喪事,皇帝的棺材叫“梓宮”,要刷上四十九道漆,駕崩的先帝入殮後移到乾清宮,正是進入喪葬期,王爺、貝勒、貝子、公、公主、福晉等貴族人員都要回家齋戒,內閣大臣和官員一律不許回家,要集體住宿在本衙門中齋戒。

    靈堂設在乾清宮,梓宮要在那裡停放27天,靈堂旁邊要設定黃龍帳幔,兩邊要設定白綾圍幔,把梓宮放在中央,前面還要設定鋪著極品黃緞繡龍褥子的花梨木寶塌一個。

    寶塌前還要設定花梨木供桌,上面放著銀質的香鼎灶臺和花瓶,供桌前還要排開三個花梨木香幾,中間香幾放著銀縛山爐,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銀燭羊角燈,兩旁靈前還擺設早晚膳卓和水果桌,停著梓宮的乾清宮門外的左邊,放置著金緞制九龍引幡。

    然後梓宮移到景山壽皇殿,等待擇日入葬。

    等到了安葬的吉日,先由七十二人將棺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滷薄儀仗隊,約有一千六百人,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槓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日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

    在清代,皇帝的葬禮和登基、婚禮、壽辰一樣重要,都要大操大辦,所耗用的錢財不計其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成功人士結婚比較晚?一般男人多少歲結婚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