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32322746557

    “心兒顫,手兒抖,我給這位爺端個酒,這爺喝了俺高興,這爺不喝俺不走,就是不走,就是不走!”   北人聚飲喜擺噱,席局上圍繞“勸君更進一杯酒”,要找一段有力的說辭;對方婉謝或堅拒,則要拿出過硬的推辭,即便詞窮理屈被駁下陣來,非喝不可了,也要自尋個下臺階的理由。比如“這一回寧傷身體,不傷感情”,———捨命陪君子也罷。   這場口舌戰一般發生在主陪、副主陪和主賓領飲及回敬的三輪三杯禮儀酒後,列位已從微醺邁向半醉,《清稗類鈔》引黃九煙《酒社芻言》所謂“酒以成禮”始,“酒以合歡”。   挑釁者古稱“觴政”或“酒糾”,現在叫酒司令。那官階是靠自己拼老命喝出來的。這位爺(或姐)自然嫌酒盅小,盤算出費半天口舌勸下去三錢酒,划不來,便抄過三隻喝茶用的玻璃杯,擺開,“平”掉一斤五星牌二鍋頭酒(常規之茶杯為三兩三錢裝,剩下的一錢華人稱為“財氣”),雙手執其二,循序漸“盡”:“在下先喝為敬了!”反手杯底朝天,確證已不能養蝦(指留酒底)。此雙杯落肚,要旨有二:一是身份由“在下”搖身變成“陛下”,此後“君叫臣喝臣不能不喝”,這是硬道理。如《紅樓夢》第四十回,丫環身份的鴛鴦先吃了令酒便因氣壯而理直:“不論尊卑,唯我是主。”二來透過現身說法公示席局之娛樂規則:今天我滅雙杯在前,命列位乾一杯於後,即酒量上我先主動輸掉,禮儀上列位必然不忍駁我面子。依據的理論是,“要讓大家喝好,自家要先喝倒!”   剛才餘下的另一杯是預置的國標,這位爺看齊這一水平自左往右以序滿酒,以序雙手捧上,垂立謙恭以待。此謂以理服人也以禮伏人。這圈下來他要和“三種人”交鋒,黃九煙所謂善飲者、絕飲者、能飲而故不飲者。   第一種人爽快,“善飲者不待勸”,理由全在杯酒中。第二種“絕飲者不能勸”,生理或心理上與酒絕緣,可放一馬。舌戰多與第三種“能飲而故不飲者”展開。   “故不飲”又可細分為三:其一,感覺這般唯命是尊,類似灌鴨,提升不了情緒,便擺噱(耍貧嘴)道出不情願喝掉的託詞,“酒量不高怕丟醜,自我約束不喝酒”。你必須力勸,“相聚都是知心友,放開喝杯舒心酒”。對方又來了———“萬水千山總是情,這杯不喝行不行?”此時你必須情緒飽滿態度堅挺才中他下懷,“一條大河波浪寬,這杯酒說啥也得幹!”……周圍肉梆子一響,那位應著彩色自能喝出花色來。   其二為準備後發制人的滑頭客,或懼內者,擺不上桌面的理由如“來時夫人有交代,少喝白酒多吃菜”。擺到桌面上的託詞則是“有病”。說著話,便從口袋裡摸出老婆事先裝進去的藥片以作物證。勸酒爺畢竟見多識廣,早已備下“三個不可忽視”等著:“紅臉漢,長髮辮,身上裝著白藥片”。亦見資料說,許世友將軍整治這等人三句話搞掂。“怕老婆”?———懼內不光榮,你辯解,是醫生不讓喝。他第二句出口,“怕死?”———怕死又不光彩。你無奈喝了一杯,他放出第三句,“明明會喝,卻說假話,再罰三杯!”   另一類人血冷,或倔。拿得住自己,不受氛圍感染,也決不順意捧場。勸酒者開始用話搔他,“感情薄,喝不著。”無動於盅。再搔,“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出血”。他心裡打定老主意,任你情有多真意有多深,不喝才是硬道理。   好戲卡在這裡,往往就演不順當了。不算敗筆的收場辦法筆者也見識過三種。一是勸酒者下不了臺,只好借酒遮臉耍狗黑子,改唸白道:“心兒顫,手兒抖,我給這位爺(視情況或稱領導)端個酒,這爺喝了俺高興,這爺不喝俺不走,就是不走,就是不走!”在周圍廣大群眾的殷切期待下,再酷之人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大概也沒有別的選擇。   這種勸酒法本來有個很浪漫也很美妙的版本,見於內蒙古草原人的敬酒歌,“美酒倒進白瓷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遠來的朋友飲一杯”。敬酒人手彈馬頭琴站在你身邊把歌詞一遍遍唱下去,直到你喝酒,喝光為止。   第二種是不可開交中,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即前述那位“善飲而不待勸者”,這類朋友最見不得人為打酒官司而耽誤別人喝酒,此時挺身而出,定場詩是“危難之處顯伸手,該出手時就出手,兄弟我替他喝個酒”,難題就此解決。這一經典場面中亦多見英雄救美者。   瀕臨僵局的一種是雙方互不相讓終至對壘:這邊唇槍探來,“量小非君子,不喝不丈夫!”那邊舌劍接火,“東風吹,戰鼓擂,今天喝酒誰怕誰”!一仰脖子幹掉杯中既有之酒,然後雙方一人一隻空杯置於桌面下,各自扯過一瓶二鍋頭盲斟。端回桌面上讓大家見證,誰的少誰自罰乾淨再重來。眼看著酩酊之人要轉為“如泥”。喜劇往往就變成鬧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速騰怎麼調出油耗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