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蕃茄貓之已默

    超前教育“如何超”才是問題,真正解決了“如何超”的問題,你會發現其實“超”只是抓住了敏感期。

    我有一個案例很好地呈現了這樣的問題。

    小女孩是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一眯一嘻中,總在揣摩著別人的心思。

    一年級的書本上有三盤蘋果,每盤三個。我說:“你數一數有幾個蘋果?”

    小女孩開始手口一致點數:“1 2 3 4 5 6 7 8 9,有9只蘋果。”

    我又說:“你能不能兩個兩個數呢?”

    “2、4 、6、8——”停頓了一會兒,“10。”

    “是多少?”

    “10只蘋果。”

    “為什麼呢?

    “請你一個一個再數一數。”

    “123456789,有9只蘋果。”

    “那再兩個兩個數。”

    “2、4 、6、8、10,10只蘋果。”

    “剛才一個一個數是9只蘋果,為什麼兩個兩個數變成了10只?”

    再來一遍……

    點數蘋果重複了好多遍,後來停留在8不敢往下數,知道10是錯的,但8後面不能以添1的方式完成9個的計數。

    知道問題在哪裡嗎?

    當前,有很多孩子有數字經驗,但量的感知不足,導致數物不能敏銳地匹配。由於家長的擔心,一些孩子會提前去進行數學的學習,然而過早的數學經驗符號化直接跳過了對物的足量感知,尤如河上的橋沒架好就被一腳踹飛過了河,卻又掉在了對面的河灘爛泥裡,不掙扎往下滑,死命掙扎中一時還上不了岸。

    數與量的問題,所有的折騰都來自於形象到抽象的脫節。

    沒有數與量的渾然一體,終將桎梏數學的學習。拼了命地去做數學的教學也不能解決形象經驗不足的問題。即使孩子已經學會了10以內甚至20以內的加減法,只要從形象到抽象之間的橋沒有被真正架起來,形象經驗的不足終將成為孩子後期學習當中的嚴重障礙。

    早學,不如充分感知。錯過了敏感期再加上急於求成的教育,孩子反而不盡人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化端、融資端持續吃緊,房企如何提升回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