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然94226971
-
2 # 使用者1063709706233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顆老枯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涵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處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
3 # 露天大舞臺
①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②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回覆列表
大家都知道,清明節其實就是寒食節,有很多地方清明節現在還是吃青團、糕點之類的冷食。但寒食節怎麼變成了清明節了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一個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太子,設下毒計陷害當時的太子申生,逼得申生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免遭毒手而出走,在外流亡十九年後回國當了君主,他就有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在他十九年的流亡歲月中,追隨者大多離他而去,只有五個人一直不離不棄。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他十分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餓得暈過去了,他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烤了給重耳吃!
重耳登位後給這些人封賞,卻獨獨漏了介子推。一直到有人為介子推叫屈,他才想起這位忠心的大臣!但當他想封賞介子推的時候,介子推已經揹著母親躲進了綿山,不想見他。這個晉文公頭腦似乎也比較簡單,叫御林軍上山搜了幾天沒搜到介子推母子之後,他居然叫人放火燒山,以為用火能逼著介子推出來見他。
誰知道大火一燒就是三天三夜,等火熄了上山一看,介子推和他的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介子推的背還堵著柳樹的樹洞,那樹洞裡留著一幅衣襟,上面是一首血寫的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大哭了一場,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安葬在柳樹旁邊。為了紀念介子推,他把綿山改名為介山,在山上修了祠堂,並因為介子推是被燒死的,他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禁忌菸火,只能吃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又去祭拜介子推,發現那棵燒焦的柳樹已經發出無數新枝。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欣喜地掐了一根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從此寒食節不再叫寒食節,改名清明,並一直流傳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