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手段的軟和硬,要視不同的物件而言,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在該硬的時候軟.不能在該軟的時候硬,一定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個人的膽識越大,手段越厲害,就能終至大勝;無膽乏識,則底氣不足,遇事必畏首畏尾,終致失敗。所以人辦事的時候一定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從撤三藩的重大決策可以看出,康熙帝正因為有過人的膽識,才使他強硬的手段能貫徹到底。
透過嚴格立法約束官吏的行為是整飭吏治的一個必要環節,但卻不是充分條件。因為任何立法都需要人來執行,因而人才是操縱勝局的關鍵因素。
對此,康熙傾注了大量精力,除運用通用的考察辦法對官員進行考察外,尤其注重親自考察,並利用親近大臣密奏的辦法瞭解官員的真實情況。這一做法對現代企業管理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劉墉特別推崇康熙大帝,並善於學習其辦事手段。這也是他能得到皇室幾代人重視的主要原因。
正四品,乾隆十八年後改為從四品。
山西東連直隸,西鄰陝西,南接河南,北與大漠蒙古比肩,被視為京師西南部的重要屏障,地理位置相當重要。而太原府地處山西中部四通之地,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故歷次授官均以繁難侍之。
在劉墉以前,劉家曾有多人做官山西,並做出過重要政績,都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過清官的形象。劉墉的堂祖父劉果,康熙初年曾任太原推官,任內曾捐俸修文廟,設義學,興修太原、榆次等地的水利,並廢除了當地的好訟陋習,受到人民的稱讚。劉墉的祖父劉啟,曾於康熙四十三年出任平陽知府,任內周恤災民,修葺文廟,重建鼓樓試院,纂修三十四縣誌,“吏惕民服,菩政不可勝舉。後升江西提刑,士民泣送之”。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曾於乾隆二十二年到山西查辦過布政使蔣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到山西查辦過將軍保德侵帑案,聲譽頗佳。《山西通志》稱:
“乾隆二十二年,以刑部尚書按獄山西並清查虧空,一時墨吏罷斥幾盡,而循良者多獲保全。逾年,歸化城有私伐官木之案,又以協辦大學士奉命協巡撫塔永寧往鞫,得實,自將軍以下悉按如律。軺車所歷,中外肅然。”劉墉的堂伯父劉鋌煜,曾以舉人歷風臺、曲沃、平陸知縣,死於平陸任上。任內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曾諫止修天井關及阻止西征期間對曲沃民的加派,受到當地的愛戴。死後“曲沃民感其惠,爭往賻之”。
劉墉出任太原知府一職,應該說是有壓力的。一是他此前從沒有獨立管理地方的經歷,卻忽然問被派到這塊繁難之地,擔負起總管一方的重任,心中不免沒有把握。二是他的祖上曾在這塊土地上做出過政績,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過很好的口碑,自已總不能給劉家清官的形象抹黑吧!再者說來,自己初任方面,總應該給皇上留下個能幹的印象,一來不辜負皇上的恩典和父親的期望,二來也好為自己以後的升遷奠定點基礎啊。他不能不認真辦事。
有鑑於此,劉墉接到吏部知會後便進宮向乾隆辭行,隨後便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劉墉此次到太原赴任,或是因走得匆忙,或是他向來簡樸,總之他並沒有像其他官員那樣,走馬上任前要大換行頭,而是破衣破帽,一身的樸素。
他在一首《贈鉅琛侄》的詩中就寫道:帽破衣殘到太原,故人猶作舊時看;才華莫嘆江郎盡,風貌真憐範叔寒。
北上帝京鵬路近,南歸生男鳳巢安;
今朝且預龍山會,黃菊紅萸露滿盤。
一路上也沒有騷擾驛站,《澤州道中》寫道:
暮色蒼然野氣溫,天西餘赫似朝暾;
荒村過客將求火,小店招商未掩門。
入肆雞豚豐歲有,在堂蟋蚌古風存;
大行西下吾能說,元氣微茫帶水渾。
在劉墉上任以前,太原府因種種原因已積累一大批疑難案件,其中不少案件已積壓多年。劉墉到任不久,就將數十件案件審理一清,因此受到官紳百姓的一致稱讚。
山西本為貧瘠之區,財政收入不多,卻地居交通要道,清代用兵西域多經此地,前後騷擾數十年,費用頗多。加之官蝕民欠,各地府庫普遍空虛,根本無法應付地方上的不時之需。劉墉上任後即注意此事,先後籌措資金購谷三萬餘石,儲為府倉,公私賴以為便。
由於劉墉在太原知府的三年任期裡,確實幹了一些實事,如清積案、整頓倉儲等,都受到人們的肯定,故光緒《山西通志》評價他說:“以翰林出為太原知府,遷冀寧道。豐裁峻整,習掌故,達政體,於吏事以勤慎著稱。”
一個人手段的軟和硬,要視不同的物件而言,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在該硬的時候軟.不能在該軟的時候硬,一定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個人的膽識越大,手段越厲害,就能終至大勝;無膽乏識,則底氣不足,遇事必畏首畏尾,終致失敗。所以人辦事的時候一定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從撤三藩的重大決策可以看出,康熙帝正因為有過人的膽識,才使他強硬的手段能貫徹到底。
透過嚴格立法約束官吏的行為是整飭吏治的一個必要環節,但卻不是充分條件。因為任何立法都需要人來執行,因而人才是操縱勝局的關鍵因素。
對此,康熙傾注了大量精力,除運用通用的考察辦法對官員進行考察外,尤其注重親自考察,並利用親近大臣密奏的辦法瞭解官員的真實情況。這一做法對現代企業管理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劉墉特別推崇康熙大帝,並善於學習其辦事手段。這也是他能得到皇室幾代人重視的主要原因。
正四品,乾隆十八年後改為從四品。
山西東連直隸,西鄰陝西,南接河南,北與大漠蒙古比肩,被視為京師西南部的重要屏障,地理位置相當重要。而太原府地處山西中部四通之地,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故歷次授官均以繁難侍之。
在劉墉以前,劉家曾有多人做官山西,並做出過重要政績,都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過清官的形象。劉墉的堂祖父劉果,康熙初年曾任太原推官,任內曾捐俸修文廟,設義學,興修太原、榆次等地的水利,並廢除了當地的好訟陋習,受到人民的稱讚。劉墉的祖父劉啟,曾於康熙四十三年出任平陽知府,任內周恤災民,修葺文廟,重建鼓樓試院,纂修三十四縣誌,“吏惕民服,菩政不可勝舉。後升江西提刑,士民泣送之”。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曾於乾隆二十二年到山西查辦過布政使蔣洲侵帑案、乾隆二十四年到山西查辦過將軍保德侵帑案,聲譽頗佳。《山西通志》稱:
“乾隆二十二年,以刑部尚書按獄山西並清查虧空,一時墨吏罷斥幾盡,而循良者多獲保全。逾年,歸化城有私伐官木之案,又以協辦大學士奉命協巡撫塔永寧往鞫,得實,自將軍以下悉按如律。軺車所歷,中外肅然。”劉墉的堂伯父劉鋌煜,曾以舉人歷風臺、曲沃、平陸知縣,死於平陸任上。任內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曾諫止修天井關及阻止西征期間對曲沃民的加派,受到當地的愛戴。死後“曲沃民感其惠,爭往賻之”。
劉墉出任太原知府一職,應該說是有壓力的。一是他此前從沒有獨立管理地方的經歷,卻忽然問被派到這塊繁難之地,擔負起總管一方的重任,心中不免沒有把握。二是他的祖上曾在這塊土地上做出過政績,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過很好的口碑,自已總不能給劉家清官的形象抹黑吧!再者說來,自己初任方面,總應該給皇上留下個能幹的印象,一來不辜負皇上的恩典和父親的期望,二來也好為自己以後的升遷奠定點基礎啊。他不能不認真辦事。
有鑑於此,劉墉接到吏部知會後便進宮向乾隆辭行,隨後便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劉墉此次到太原赴任,或是因走得匆忙,或是他向來簡樸,總之他並沒有像其他官員那樣,走馬上任前要大換行頭,而是破衣破帽,一身的樸素。
他在一首《贈鉅琛侄》的詩中就寫道:帽破衣殘到太原,故人猶作舊時看;才華莫嘆江郎盡,風貌真憐範叔寒。
北上帝京鵬路近,南歸生男鳳巢安;
今朝且預龍山會,黃菊紅萸露滿盤。
一路上也沒有騷擾驛站,《澤州道中》寫道:
暮色蒼然野氣溫,天西餘赫似朝暾;
荒村過客將求火,小店招商未掩門。
入肆雞豚豐歲有,在堂蟋蚌古風存;
大行西下吾能說,元氣微茫帶水渾。
在劉墉上任以前,太原府因種種原因已積累一大批疑難案件,其中不少案件已積壓多年。劉墉到任不久,就將數十件案件審理一清,因此受到官紳百姓的一致稱讚。
山西本為貧瘠之區,財政收入不多,卻地居交通要道,清代用兵西域多經此地,前後騷擾數十年,費用頗多。加之官蝕民欠,各地府庫普遍空虛,根本無法應付地方上的不時之需。劉墉上任後即注意此事,先後籌措資金購谷三萬餘石,儲為府倉,公私賴以為便。
由於劉墉在太原知府的三年任期裡,確實幹了一些實事,如清積案、整頓倉儲等,都受到人們的肯定,故光緒《山西通志》評價他說:“以翰林出為太原知府,遷冀寧道。豐裁峻整,習掌故,達政體,於吏事以勤慎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