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老家河南三門峽盧氏,當地特色美食有炒麵,漿豆腐,斛包,油茶,牛肉湯,糊包饃,水煎包,糊塗面,玉米糝子飯等。 其中70後,80後是離不開玉米糝子飯的,配著酸黃菜吃那叫一個爽。 糊塗面是中老年人的最愛,基本上幾天不吃就不行。 比較有地方特色的是漿豆腐,這是我們盧氏的一大特色,我在一篇文章裡專門介紹過盧氏漿豆腐。 大家家鄉有哪些特色美食給朋友們分享一下。
7
回覆列表
  • 1 # 華山郎中

    盧氏的槲包、麻片有小几十年未遇了。

    盧氏槲包很有特色,不知臨近的西峽、啇洛一帶有沒有!估計“雞犬之聲相聞”的接壤之地也會有吧。

    “三門峽五縣市區,只有盧氏人吃槲包,而且是當地一種風俗,也是盧氏人民特有的特產。

    槲葉是河南西南部伏牛山區,欒川、嵩縣、盧氏、西峽等地山上長的一種叫當地叫慄柞樹的葉子和樺櫟樹、青岡樹的葉子有點相似。每年春天發芽,端午節前,槲葉成熟了,發出濃郁的香氣。人們上山採來,用鮮葉子或者陰乾以後,放鍋裡煮一下就去掉了生澀氣。然後包上黍米,煮熟就成了槲包了。槲葉在樹上時,質地稍堅硬,採下來經過一段時日的熟化,就變得柔韌了。拿它包上黍米,再放到鍋裡一煮,槲葉那特有的香味,和黍米的香味結合起來,愈加沁人心脾。

    槲包特點

    包槲包必須用小米。小米是中國最早的糧食了,它分兩種,一種是飯小米,就是燒湯用的,一種是粘小米,有粘性,專門用來蒸吃或包槲包用。還有一種黍子,顆粒比小米大,也很具粘性,用它包的槲包也很好吃。

    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伏牛深山的人卻是以吃槲包來紀念屈原的。”

    “著名教育家、翻譯家曹靖華先生曾寫過一篇散文:《粽香飄飄憶當年》,他文中所說的“粽”就是指家鄉盧氏的槲包。他在《粽香飄飄憶當年》中,詳細地寫出了槲包的製作過程和食用方法,並對槲包充滿了回味。他說,他一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只看到粽子,沒有看到過這種食品,只有故鄉的伏牛山區才有。上世紀30年代,曹靖華曾將故鄉的槲葉寄給魯迅。魯迅在做米飯時,將其覆蓋在米鍋裡,蒸出的米飯就有了一種特殊的香味兒。因此,魯迅在給曹靖華的信中,對槲葉大加讚賞”

  • 2 # 有趣美食記

    中國疆域遼闊、地大物博,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特色小吃無數,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獨特美食或者小吃,本期我先說來下我家鄉濟南的那些特色小吃。

    一、蜜三刀

    蜜三刀是我們這裡的傳統特色小吃,是用蜂蜜、糖、油、麵粉、芝麻製作而成的,根據製作方法的差異,能做出有好幾種口感,不過大致的口感是一樣的,就是蜜甜的、黏黏的、油香的,吃起來非常好吃,從小我就喜歡吃。

    記得小時候,每次跟奶奶去趕集,都會讓奶奶給我買蜜三刀吃,賣了之後也等不及拿來家,就在趕集的過程中,邊走邊吃,直至吃完,吃完後還回味無窮呢。在集上每個賣甜點的小攤都出售蜜三刀,很受人們歡迎,人們都喜歡吃,因為它太美味了。直到現在,年齡大了對零食已經不感興趣了,但有的時候還是偶爾去買蜜三刀吃,除了它好吃,還有懷念的成分在裡面。

    二、江米糕

    江米糕就是糯米糕,是用糯米、糖、棗(有各種豆子的稱為豆子糕),然後蒸出來的,吃起來味道香甜軟糯,老少皆宜,江米糕不僅是我們濟南的傳統特色小吃,更是山東各地傳統的特色小吃。

    在山東各地的每個廟會集市,都有賣江米糕的,江米糕可謂是山東老百姓一直喜歡的小吃,自古以來就有了,在集市上,江米糕的攤位比較有特點,江米糕的攤位一般都是有個高高的白帳篷布,遠遠的就能看到,你若看到白帳篷布的攤位,十有八九就是賣江米糕的。賣江米糕的攤位總是有人排隊,只見攤位上擺著很大一整塊的江米糕或者豆子糕(整體比一般新疆切糕還大),你要多少,老闆給你切多少,一般幾元錢一斤,一斤就能讓一個成年人吃一頓。江米糕既可以當零食吃,也可以當飯吃,人們都喜歡吃,幾乎每個人趕集都會多多少少賣點江米糕回家。我每次趕集都會賣江米糕吃,賣江米糕的老闆銷量也是不錯的,一個集基本上能出售兩整塊江米糕(整體比一般新疆切糕還大)。

    三、火燒

    火燒,全國其他地方也有,大家可能都知道,說不就是燒餅嘛,但是大同小異,我吃過其他地區的火燒,都找不到我家鄉濟南章丘火燒的那種味道,其他地區的火燒吃著也不如我家鄉的好吃,也可能是已經吃慣了家鄉火燒的味道,其他的地區不習慣的原因。

    火燒,有純素的,有菜餡子的、肉餡子的、糖的,一般吃素的多,素火燒可以當主食吃,也可以當零食吃,素火燒外酥裡嫩、香美可口,很好吃,很受我們當地人的歡迎,而且價格便宜,人人都愛吃。我如果一段時間不吃火燒,就會饞它,所以我經常去買火燒吃,火燒鋪也很忙,有的時候去火燒鋪還要排隊,因為人們都喜歡吃,都排隊買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能讓水從水管裡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