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蠣煎俗稱“蠔煎”、“蠔仔煎”,風行全閩南,以廈門地區的最為有名。它選用海蠣中上品“珠蠣”為主料,將鴨蛋、地瓜粉和切碎的蒜苗調勻,再用適量的豬油在平底鍋裡煎至兩面酥黃,吃時佐以蒜絨、沙茶醬等調料,香脆細膩,味美可口。冬、春兩季“蠔煎”為當令食品。泉、晉一帶贊食海蠣煎,“連舌頭也捲入去了”。
2.土筍凍又稱“土鑽凍”,是廈門及晉江安海一帶著名小吃,尤以安海鎮西安村的成品質優味佳;龍海的“浮宮土筍凍”知名度也甚高。它是用生長在海灘泥中俗名“土筍”(長約2寸的星蟲,狀如蚯蚓,故又稱“海蚯蚓”)為主料,壓破洗淨熬煮,烹製冷卻後盛入小杯盞中,凝成膠體,再用醬油、香醋、辣醬、花生醬、芥辣、蒜絨等佐料蘸食。它明若瓊脂,狀如琥珀。清初,河南人周亮工在福建為官時,曾在所著《閩小記》中盛讚過“土筍”。初見“土筍凍”者往往不以為佳,嘗後不忍棄箸,甚至引念終身。
3.手抓面漳州民間傳統小吃,閩南人又稱“豆乾麵粉”或“五香麵粉”。以用手抓食而得名。主料為黃油麵粉,和麵時加入適量樹鹼,擀成細麵條,煮熟撈起,整成圓形備用,當地稱“黃油麵粉”,每片面條約一兩半重,稱為“一份”或“兩份”。配料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剛出油鍋的五香卷,另一種是用油炸豆腐乾;佐料有甜麵醬、花生醬、芥辣醬、蒜醋醬。進食時,將油炸豆腐乾等放在黃油麵粉上,均勻拌入各種醬料,然後捲起呈筒狀送入口中,清香爽口,甜酸辣俱全,油而不膩。
4.滷麵是漳州一帶的風味名點。原為端午節食品,現演變為日常大眾小吃。它採用肉絲、筍絲、蛋絲、香菇、魷魚、黃花菜等配料,炒熟後,加豬骨湯煮開,放入適量味精、糖、鹽和薯粉調成濃湯為滷料,再澆滷料於衝去面鹼的面上,最後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魚絲、芫荽等佐料,為攤頭美味小吃。
5.深滬水丸是晉江深滬名吃,名揚泉州一帶。其形狀有圓形、塊狀、魚形幾種。系選用鰻魚、嘉臘魚等上等魚,將魚肉剁爛、和以薯粉製成,色澤雪白晶亮,具有下鍋膨脹力強、質地堅韌、入口清爽等特點。加工方法不同於福州魚丸(水丸個小實心,福州魚丸個大有餡),另得其妙。類似的小魚丸在閩南各地均可嚐到。
6.五香卷漳州地方名點。它採料精細,以半肥瘦豬肉條、蔥碎、荸薺碎、蝦皮等原料,配上五香粉、白糖、蝦油,加薯粉和水攪成漿糊狀,再用豆腐皮包捲成長4寸、直徑1寸左右的圓條狀,放入熱油鍋炸熟。成品外酥內潤,香味濃郁,鮮美可口。除小吃外,還可做宴席拼盤。
7.榜舍龜永春特產。用糯米、綠豆、白糖等精心製作,形如龜。華人以龜為長壽的象徵,閩南語以“老龜粽”形容處事老練之人。故永春人遇家人或親朋50歲以上壽辰時,多以墊上竹葉蒸成的龜形米糕賀其長壽,並在糕面上鐫龜甲圖案或“壽”字,後衍用到婚喜、祭祖、敬神儀式上。據說這一傳統食品的創始人為孫榜,孫榜一好友及第取士後封他為貴人,閩南人稱貴人作“舍人”,因此將孫榜所制的龜糕稱為“榜舍龜”。
8.嫩餅也稱“潤餅菜”、煎餅,類似春捲。為晉江、南安等地名點。它用麵粉製成圓形薄皮,包上菜餚,捲成圓筒狀而食。餡用豆腐乾、豬肉、紅蘿蔔、花菜或切成絲的包菜、豆芽、粉絲、蚵煎等,分別炒熟,混裝於盤內,食時在餅皮上塗上辣醬,撒上炒過的滸苔(一種海菜)、花生末等,包上各種菜餚即可食用。此餅來由有不同說法:一說為鄭成功夫人所創;一說是當年遭元人洗劫的南人,清明掃墓時為寄託哀思做成此餅,以手捧食。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明代金門人蔡復一夫人所創,蔡為官清廉,任雲貴、湖廣總督時,常忙得廢寢忘食,蔡夫人遂以麵餅裹菜,讓丈夫一手執筆批閱公文,一手拿煎餅進食,工作、進食兩不誤。
9.燒肉粽:粽子各地都有,但閩南燒肉粽風味獨特。它用糯米淘浸加上豬油、酒、囟汁、醬油燒透之後,夾囟肉塊、香菇、蓮子、蝦乾,用竹葉包裹在豬骨湯中煨三小時,食時調蒜泥,囟汗、辣椒醬,入口不膩,甘美可口。
10.其他閩南地區其他糕點類名吃還有,廈門的慶蘭餡餅、油蔥粿、花生酥,泉州的綠豆糕,石獅的甜粿(即“石獅年糕”)、曾小鵬雞蛋糕,永春的“粩粩花”百曲,漳州的碗粿,南靖的米香、卷仔粿,龍海的“雙糕潤”,詔安的山棗糕、鼓餅、桔餅及平和的枕頭餅。其中平和小溪一帶的“枕頭餅”,用麵粉、冬瓜條、麥芽糖、柑皮、豬油、蔥等製成,其狀如枕,色赤紅,質松酥,封建時代曾作為貢品進貢朝廷。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1.海蠣煎俗稱“蠔煎”、“蠔仔煎”,風行全閩南,以廈門地區的最為有名。它選用海蠣中上品“珠蠣”為主料,將鴨蛋、地瓜粉和切碎的蒜苗調勻,再用適量的豬油在平底鍋裡煎至兩面酥黃,吃時佐以蒜絨、沙茶醬等調料,香脆細膩,味美可口。冬、春兩季“蠔煎”為當令食品。泉、晉一帶贊食海蠣煎,“連舌頭也捲入去了”。
2.土筍凍又稱“土鑽凍”,是廈門及晉江安海一帶著名小吃,尤以安海鎮西安村的成品質優味佳;龍海的“浮宮土筍凍”知名度也甚高。它是用生長在海灘泥中俗名“土筍”(長約2寸的星蟲,狀如蚯蚓,故又稱“海蚯蚓”)為主料,壓破洗淨熬煮,烹製冷卻後盛入小杯盞中,凝成膠體,再用醬油、香醋、辣醬、花生醬、芥辣、蒜絨等佐料蘸食。它明若瓊脂,狀如琥珀。清初,河南人周亮工在福建為官時,曾在所著《閩小記》中盛讚過“土筍”。初見“土筍凍”者往往不以為佳,嘗後不忍棄箸,甚至引念終身。
3.手抓面漳州民間傳統小吃,閩南人又稱“豆乾麵粉”或“五香麵粉”。以用手抓食而得名。主料為黃油麵粉,和麵時加入適量樹鹼,擀成細麵條,煮熟撈起,整成圓形備用,當地稱“黃油麵粉”,每片面條約一兩半重,稱為“一份”或“兩份”。配料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剛出油鍋的五香卷,另一種是用油炸豆腐乾;佐料有甜麵醬、花生醬、芥辣醬、蒜醋醬。進食時,將油炸豆腐乾等放在黃油麵粉上,均勻拌入各種醬料,然後捲起呈筒狀送入口中,清香爽口,甜酸辣俱全,油而不膩。
4.滷麵是漳州一帶的風味名點。原為端午節食品,現演變為日常大眾小吃。它採用肉絲、筍絲、蛋絲、香菇、魷魚、黃花菜等配料,炒熟後,加豬骨湯煮開,放入適量味精、糖、鹽和薯粉調成濃湯為滷料,再澆滷料於衝去面鹼的面上,最後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魚絲、芫荽等佐料,為攤頭美味小吃。
5.深滬水丸是晉江深滬名吃,名揚泉州一帶。其形狀有圓形、塊狀、魚形幾種。系選用鰻魚、嘉臘魚等上等魚,將魚肉剁爛、和以薯粉製成,色澤雪白晶亮,具有下鍋膨脹力強、質地堅韌、入口清爽等特點。加工方法不同於福州魚丸(水丸個小實心,福州魚丸個大有餡),另得其妙。類似的小魚丸在閩南各地均可嚐到。
6.五香卷漳州地方名點。它採料精細,以半肥瘦豬肉條、蔥碎、荸薺碎、蝦皮等原料,配上五香粉、白糖、蝦油,加薯粉和水攪成漿糊狀,再用豆腐皮包捲成長4寸、直徑1寸左右的圓條狀,放入熱油鍋炸熟。成品外酥內潤,香味濃郁,鮮美可口。除小吃外,還可做宴席拼盤。
7.榜舍龜永春特產。用糯米、綠豆、白糖等精心製作,形如龜。華人以龜為長壽的象徵,閩南語以“老龜粽”形容處事老練之人。故永春人遇家人或親朋50歲以上壽辰時,多以墊上竹葉蒸成的龜形米糕賀其長壽,並在糕面上鐫龜甲圖案或“壽”字,後衍用到婚喜、祭祖、敬神儀式上。據說這一傳統食品的創始人為孫榜,孫榜一好友及第取士後封他為貴人,閩南人稱貴人作“舍人”,因此將孫榜所制的龜糕稱為“榜舍龜”。
8.嫩餅也稱“潤餅菜”、煎餅,類似春捲。為晉江、南安等地名點。它用麵粉製成圓形薄皮,包上菜餚,捲成圓筒狀而食。餡用豆腐乾、豬肉、紅蘿蔔、花菜或切成絲的包菜、豆芽、粉絲、蚵煎等,分別炒熟,混裝於盤內,食時在餅皮上塗上辣醬,撒上炒過的滸苔(一種海菜)、花生末等,包上各種菜餚即可食用。此餅來由有不同說法:一說為鄭成功夫人所創;一說是當年遭元人洗劫的南人,清明掃墓時為寄託哀思做成此餅,以手捧食。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明代金門人蔡復一夫人所創,蔡為官清廉,任雲貴、湖廣總督時,常忙得廢寢忘食,蔡夫人遂以麵餅裹菜,讓丈夫一手執筆批閱公文,一手拿煎餅進食,工作、進食兩不誤。
9.燒肉粽:粽子各地都有,但閩南燒肉粽風味獨特。它用糯米淘浸加上豬油、酒、囟汁、醬油燒透之後,夾囟肉塊、香菇、蓮子、蝦乾,用竹葉包裹在豬骨湯中煨三小時,食時調蒜泥,囟汗、辣椒醬,入口不膩,甘美可口。
10.其他閩南地區其他糕點類名吃還有,廈門的慶蘭餡餅、油蔥粿、花生酥,泉州的綠豆糕,石獅的甜粿(即“石獅年糕”)、曾小鵬雞蛋糕,永春的“粩粩花”百曲,漳州的碗粿,南靖的米香、卷仔粿,龍海的“雙糕潤”,詔安的山棗糕、鼓餅、桔餅及平和的枕頭餅。其中平和小溪一帶的“枕頭餅”,用麵粉、冬瓜條、麥芽糖、柑皮、豬油、蔥等製成,其狀如枕,色赤紅,質松酥,封建時代曾作為貢品進貢朝廷。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