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問酒世倉
-
2 # 奇石與雕木
父母寵愛嬌貫孩子,不讓孩子吃苦,不讓孩子受委曲,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所以養出的孩子長大後脾氣暴躁,怪異懶惰
-
3 # 水沐晨曦
現在多是老人在家帶孩子,父母對孩子照顧不到位,導致老人們過多的寵愛孩子,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都滿足,沒有建立規矩感
-
4 # 6獨孤員6
人之初,性本善!性格的形成是所處環境潛移默化雕刻出來的。首先是家庭環境,現在多數孩子都是老人帶的,而老人一般都比較寵溺孩子,只要孩子一哭什麼都得滿足他,久而久之孩子就覺得哭是萬能鑰匙,到後來只有有什麼得不到就用哭來表達。不是說老人的價值觀不正確,而是怕惹了孩子,對子女無法交待。其實孩子父母應該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能因為工作累就把孩子甩手給了老人。
其次是學校環境,現在孩子多是嬌生慣養出來的,本來性格就都有些乖張,身邊又都是這樣的孩子,孩子們相互之間也會對比學習,耳濡目染,本來就不好的性格再加上學來的戾氣,就越來越極端了。
-
5 # 江湖故事JHGS
現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應該比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更高。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始是主張提倡多生多育,因為那時祖國大地百廢待興,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來建設新中國。到了七八十年代由於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經濟有了五年計劃,上十年時期的人口計劃不再適應現在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提出了計劃生育,有效的管控人口的增長。換而言之,在那個年代生活水平物質生活比較匱乏的年代,父母想對孩子好點,吃好的,穿好的,上學等都是奢望,那時的娃娃基本上都是放養,無需也沒有能力去照顧的更好,因而娃娃由於童年的生活環境的薰陶,性格上處事上待人接物等方面不會太拘謹,再加上父母親身經歷的革命歷程當做教育的資本不斷給娃娃灌輸,把更好的傳統革命精神傳遞給下一代,所以說那時出生長大的孩子沒有像現在的娃娃個個自我為中心,人人為我,我還是我的心態!
說到00後10後15後的娃娃來說,他們是天他們是滴,祖輩成了孫子,父輩成了兒子,完全顛倒!父母+四個老人=一個娃娃!這種血緣關係避免不了的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娃娃,娃娃在這種環境下怎麼能"德智體"全面成長。這就是"溺愛""隔輩愛"造成了娃娃性格的形成,我是老大,我說了你們都要聽,我玩啥我要啥都必須滿足我,再加上每個家庭的傳統和家風不同導致教育娃娃的方式和傳遞的思想不同,就形成了更多"自閉""孤獨""自私"等一系列性格的體現!娃娃怎樣教育,怎樣培養他的價值觀,怎樣培養成開朗健康無私Sunny等等的問題真應該向國外教育取取經!家庭的傳統風氣家風,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為人決定著娃娃的未來走向!
-
6 # 樂芝全腦教養
性格脾氣的養成主要是家庭的責任。
中國古代關於人之初有兩種說法,性善論和性惡論。我個人的看法是,人生下來有人性,也有動物性。因為它生下來就是一個人,人也是動物,所以必然帶著人性和動物性。善良美好的部分是有的,懶惰自私貪婪等也是有的。
清末民國時期民間辦學大家王鳳儀王老先生有著名的化性談,就在講人的天性怎麼來的,如何化掉天性中不好的成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有一定合理性。它與現代人說的性格決定命動相輔相成,因為6歲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關鍵期。
在這個階段,我們不但是幫助孩子發揚與生俱來的美好人性,還要幫他化解掉與生俱來的動物性。人生前18年最關鍵,因為它是一個人可塑性最強的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越來越定型,思想、脾氣、性Grand SantaFe來越固化。而這個可塑性,0-6歲最為重要,其次是6-12歲,再次是12-18歲。
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能力,這些都是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方面,但要分清主次,情感態度價值觀,孩子年齡越小,越是重中之重,越要擺在首位。否則,沒有人性了,還要知識有什麼用呢?
那麼再來說說脾氣暴燥性格極端這個話題,說白了就是情感出了問題,人性在心理學上就是講情感 ,說得再嚴重些,人性出了問題。人性出了問題,就是可能會害人害己的。
所以,家長鬚要反思
1、我的家庭承擔起培育孩子良好情感的責任了嗎?
2、我有沒有認識到教育最關鍵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我是不是過早給孩子灌輸知識了,我是不是太偏重於知識的培養了,忽視 了孩子的人格教育。
3、我也知道人格教育很重要,我的方法合適嗎?是孩子喜歡的嗎?
回覆列表
如果孩子可以擇良而棲,也就少了很多問題孩子了,所以乞求所有的父母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在幼小的心靈種一棵溫暖的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