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
2 # 高著山
中東是宗教,大國博弈,能源爭奪的主戰場,中東各民族之間矛盾也由來已久。在這種條件下聯合共和國是無法存活下去的。
-
3 # 歐陽公子14499866
說白了就是控制石油!石油美元!沒有石油!中東會比非洲還要窮!西方資本絕不希望有一個強大的阿拉伯聯合國存在!那還得了!石油的定價權,控制權必須牢牢的掌握在西方手裡!什麼薩達姆,卡扎菲等這些二混子都得完蛋!
-
4 # 微瀾57
其實不管是哪一個“阿拉伯聯(邦)合國”,都不可能存在得長久!這裡面最核心的根本原因還是各方各面的政治利益衝突與爭奪!
客觀地說,任何一個外部的強大的政治利益集團(國家),都不會希望再出現一個能與它們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國家或者國家聯合);這一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讓它永遠處於分裂和動亂狀態,符合互相“征服”不了對方的各個強大勢力的現實利益;併成為它們相互博弈的緩衝帶和練兵場,反正受傷害最大的不是自己!
另一方面,這一地區本來就有的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利益爭奪,在沒有勝出來具有壓倒性優勢的一方之前,想要真正的建立起一個統一而穩定的國家(不管什麼體制),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要說一句:所有以前發生的一切以及將來會發生的一切,其實都與宗教無關,即便有些會打著宗教的旗號!一切的一切,其本質永遠都是政治和政治利益的爭奪!這裡面也包括了以色列的建立與其一切的活動!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58年2月1日由埃及與敘利亞組成的泛阿拉伯國家。1958年3月8日,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北葉門)以聯邦形式加入,更名為“阿拉伯合眾國”或阿拉伯國家聯盟。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退出,12月北葉門也退出。
埃及、敘利亞合併背景與過程:1、20世紀50年代的中東,阿拉伯民族主義與反帝、反猶太復國主義成為時代主題。1952年7月納賽爾在埃及建立共和,定位國家“阿拉伯支柱、伊斯蘭中心和非洲一員”的三大屬性,以領袖魅力,富有膽略的泛阿拉伯行動激勵中東一代人。
2、納賽爾是統一的倡導者,而促成兩國聯合的則是敘利亞的阿拉伯復興黨與部分青年軍官。
3、在美國唆使下,土、兩伊與伊朗成立“巴格達條約組織”,目的一是阻止蘇聯染指中東,更是防範阿拉伯民族統一事業威脅西方利益。而最受威脅的是敘利亞,土、以、伊拉克向敘邊界增兵,其他幾個阿拉伯小國也站在美國一邊。1955年,埃及、西利亞簽署共同防禦協定。
4、1956年下半年,兩國就組建聯邦展開磋商。1957年10月,五千埃及軍隊經拉塔基亞港奔赴敘土邊境。
5、1958年1月底,一批敘青年軍官飛抵開羅,力促納賽爾合併統一兩國。2月1日,兩國總統正式簽署成立“阿聯”之協議,敘總統“離職退休”,納賽爾出任總統。2.21公決中98%的選票支援合併。
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脫離,12月,埃及廢除阿拉伯國家聯邦。
分手原因:1、兩國民族宗教的差異,埃及民族宗教構成以遜尼派穆斯林與科普特人為主,敘利亞更復雜。
2、埃及國家歷史悠久,權力集中且穩定;敘利亞則長期分裂,直至二戰後法國委任統治結束才有明確國家概念,地方主義盛行,軍隊政黨干預政治。
3、埃及經濟上由國家主導,敘利亞屬於市場經濟。而在生活水平上,敘要好於埃及。
最重要的是,兩家地位不一,“大埃及主義”風行,納賽爾不諳敘利亞“國情”,原封不動移植埃及模式——1、政治上實行總統集權制,讓一直代議制的敘利亞“吃不消”且權力分配傾向埃及一方。
2、納賽爾主戰在敘軍隊中實行埃及式軍人管理,派遣850名軍官進駐敘軍,200名敘軍官調往埃及後的職務遠低於前者。
3、在敘利亞實行土改遠未達到預期目的,致使農業歉收,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與此同時,埃及資本控制敘利亞經濟,導致後者原有資金大量出逃。
4、納賽爾不切實際地在敘利亞頒佈“社會主義法令”,實行國有化。
1961年9月27日敘利亞軍隊政變,28日宣佈脫離埃及。
納賽爾後來承認統一時間太早,政策過激,不該把敘利亞當做埃及人對待;同時把“分裂”原因歸咎於“反動力量”敘利亞則抱怨埃及獨裁統治,竊取敘利亞人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