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涼宣撫使
-
2 # 軍武動態圖
雖然印度獨立之後,就始終把“地區領導者”、“世界大國”作為戰略目標,控制印度洋更是所有戰略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英華人臨走之前留給印度埋下了無數的“地雷”,戰亂紛紛,地區動盪不安。很長一段時間印度都無暇南望,始終將目光聚焦在喜馬拉雅山脈方向的內陸地區。直到20時間80~90年代,印度經濟改革帶來的外貿型經濟轉型,才讓印度政治家們開始將視線投向海洋!“在經過數千年對內陸事務的關注後,我們(印度)開始把目光轉向海洋。我們不僅要成為陸地強國,還要成為海洋大國。”這是06年時任印度外交部長的原話。
印度發展海軍有兩個地理方面的天然優勢!
第一:海洋環抱,地處航道咽喉谷歌地圖上截取了一張圖,印度的地理位置真的是得天獨厚啊!印度洋北面的正中間!又三面朝向海洋,漫長的海岸線上又有數量眾多的港口!不發展海軍簡直可惜!最重要的一點,而且印度洋本身就是全球最重要的海運樞紐,任何貨輪想要穿過印度洋進入其它大洋,必須要經過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南印度洋上的幾個特定咽喉要道!印度的地理位置絕佳,剛好東面朝著孟加拉灣,西面朝著阿拉伯海,而且在兩個方向都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整體又像匕首一樣插入南印度洋的核心位置!印度海軍在各個戰略方向上都有絕佳的港口可供選擇。“海洋之神”真的是眷顧印度。
第二:天然良港,出港就是深海製作了一張印度主要海軍基地的佈局圖,像珍珠項鍊一樣點綴在印度沿海的這些軍事基地,就像一雙雙眼睛一樣,注視著阿拉伯還和孟加拉灣,從這些基地出發,印度海軍可以在第一世間前出印度洋,另外一個天然的優勢在於,印度海軍有一副天生的“藍海”海軍體格,因為特殊的大陸架地理構造,離開海岸線不遠就是水深超過100米的深海!大家都知道中國海軍前出太平洋要經過很長一段的淺海區域,深度不超過50米…核潛艇的蹤跡非常容易被人掌握,而最典型的就是海水的顏色。
不要小看這些天然的深水港,對於大型水面艦艇而言,數量眾多的深水港意味著,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得到補給和停靠,對於戰略核潛艇部隊而言,出港就是深海意味著可以儘早隱藏自己,遠離威脅!上面的圖是印度孟買軍港和卡爾瓦爾海軍基地的衛星圖,可以看到,離港口不遠海水的深度就大大不同,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對比看看我們。上圖是孟買港和卡爾瓦爾軍港內的印度軍艦。
實力跟不上戰略要求的印度海軍群雄爭霸的印度洋,儘管印度自己坐擁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但印度海軍的實力卻還遠遠沒有達到控制印度洋的地步。反而因為艦艇數量不足,訓練短缺的問題,疲於奔波。漫長的海岸線給了他們數量眾多的深水良港,也帶來了繁重的保衛任務;東、西兩個方向都是航運要道,也導致了兵力分散,戰略中心搖擺不定。而最後水深的特點,既是優勢也是威脅,出港就是深水為印度核潛艇提供掩護的同時也給對手提供了掩護,港口容易被抵近偵查、攻擊!而這一切都源於印度海軍實力遠遠配不上這樣的戰略地理位置,儘管排名世界第6,但要想控制住這樣的咽喉,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更不要談妄想進入太平洋。這麼好的地理位置,這麼多良港,發展不好海軍就真的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了。
回覆列表
印度自獨立之後不久就擁有了亞洲第一艘航母,海軍建設走上大跨步。雖然是買來的,但畢竟也是印度發展航母的第一步。而如今的印度也開啟了中國產航母的建造工作,一些先天的優勢讓印度能夠在發展海軍道路上順風順水,這其中印度的地理位置優勢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聽筆者細細道來。
發展海軍必然得是臨海國家,而且得要有好的出海口和海港,這樣才能建設海軍軍港,為海軍艦隊提供最起碼的運轉條件。而印度就很符合,印度三面環海,右邊是阿拉伯海,印度洋上也沒有可以威脅到印度海軍力量的國家,所以印度甚至滋生了將印度洋納為印度的內湖的想法。
其次,印度的地理環境和印度的地緣環境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上,就像是一個亞歐板塊上斷開的小板塊上,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部是印度洋,東邊毗鄰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可以說這個近乎小圈子的地方容納下了印度,正所謂“鞭長莫及”,也威脅不到世界上主流的大國,印度的霸權圈子僅限於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所以印度才能在不威脅世界主流大國的前提下,先後從英國、俄羅斯轉手了三艘航空母艦。對於印度這樣一個沒有軍工自主能力的國家,自建航母簡直是痴人說夢。正是印度的地理環境註定了他的地緣環境很寬鬆,所以才能左右逢源,採購到自己心儀的軍艦,不斷擴張海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