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答題^_^

    所謂“不和親不各地不賠款”只是明朝的對外政策,這個政策與弱宋以及滿清的喪權辱國有鮮明對比,但對外政策的強硬只是一種姿態,而不是實力。

    事實上,明朝的滅亡,儘管讓很多華人唏噓不捨,然而細究其因,確實無法挽回的必然結局。總結起來有如下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連續三年的旱災,導致糧食減產,加上鼠疫橫行,明朝軍隊非戰鬥減員眼中無法整場戰鬥,甚至連與多爾袞開戰的李自成農民軍也大規模死於鼠疫;

    第二、滿清當時處於力量激增的“事業上升期”,八旗軍實力強大,可以完全壓制明軍,例如孫承宗的明軍和李自成的農民軍,基本上都是遇到八旗軍一觸即潰;

    最後,明王朝內部黨派林立,內耗嚴重。東林黨掌控的內閣和兵部為了侵吞軍餉,居然調控讓讓進京勤王的軍隊相互廝殺!

    總起來說大明只能用“氣數已盡”來做悼詞,這個是內憂外患共同作用的必然結局,後世的滿清也一樣。

  • 2 # 史筆似塵鉤

    大明歷史其實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現實主義作品,他的快速滅亡可以說是內憂連帶了外患,簡單一說,全當一樂。

    其一,明朝和清朝在對待皇室家族上是兩個孑然相反的行為,明主張外放,所有的皇室子孫都要外出,不準留在京城,避免爭權奪利偷奸耍滑,這樣就造成了明朝皇室子孫大量在外,就像清末的八旗子弟一樣,什麼事不做,只知道趴在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上吸血。

    其二,土地兼併,自秦以來,各個帝國的滅亡無不遵循著這一鐵的定律,凡是土地兼併到一定程度上了,人民生活不下去了,那還要這個皇帝幹嘛?

    其三,黨爭,黨爭之害,禍國殃民,爾虞我詐。東林黨與魏忠賢的黨爭將明朝徹底的推向了深淵,完全沒有再爬上來的機會了。

    其四,士大夫階層的軟弱,自利。明末是出叛將最多的年代之一,僅次於抗日戰爭。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崇禎帝問他們借錢的時候他們個個不給,當清人問他們索取的時候卻笑臉相迎,可笑的是最後還是難逃被屠宰的命運,丟了品格丟了命。

    其五,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

    其六,外患。

  • 3 # 滄海拾遺錄

    自古以來,王朝興衰是司空見慣之事,應該說明朝的衰亡是歷史規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語出《左傳》),這是封建王朝不可更改的宿命。具體到明朝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有認為亡於農民起義,有認為亡於土地兼併嚴重,有認為亡於滿清入關。但是崇禎年間起源於西北地區的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無疑是推動明朝滅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朝廷沒有忙於鎮壓農民起義使得國力衰退,使得滿清有機可乘,僅憑滿清八旗軍隊難以滅亡明朝。

    應該承認,滿清入關定鼎中原,有其偶然性,按照清末趙烈文的話講,“創業太易”,皇太極當時最大的想法也不過是與明朝分地而治,斷沒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事實上,明末農民起義才是促使明朝加速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明末農民起義從天啟七年(1627年)延續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延綿10多年,多年的軍事圍剿和各省戰亂,耗盡了明朝的最後的軍事力量和財政儲備,明帝國的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陝西、山西等行省的統治已是處於崩潰邊緣,面對帝國大廈將傾,帝國的各級官員將領大多沒有勤王護主的緊迫感,反而有儲存實力,自謀出路的念頭,君臣離心離德,帝國的統治已處於“抽心一爛”的境地,李自成攻陷北京不過是輕輕一推,終結了帝國在北方的統治。

    實際上,中國的農民是世界上最好統治的群體之一,只要還能湊合活下去,沒有被逼到絕境,斷不會有造反的念頭和行動。明末農民起義之所以如此轟轟烈烈,主要有幾個方面誘因:

    一是氣候因素。明朝後期正值小冰河末期氣候,受此影響,中國北方地區持續乾旱,出現大量流民,朝廷由於國庫空虛,無力有效賑災,當地貧苦農民感覺活不下去,於是小規模造反層出不窮,最終形成燎原之勢。

    二是朝廷對西北地區加大徵收農業賦稅,進一步激化矛盾。在天啟年間,權閹魏忠賢當政,雖然此人作惡多端,但是還是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加大在江南地區徵收礦稅的力度,同時減少對西北受災地區的農業稅,暫時穩固了西北局勢。崇禎皇帝上臺後很快清算了魏忠賢,當權的東林黨出於籍貫區域私利,廢除了對江南地區的礦稅,反而加大了對農民特別是西北地區農民賦稅的徵收力度,這就使得當地農民更加難以維繫生存,於是大規模起義不斷出現。鎮壓農民起義需要耗費大量軍費,增加軍費勢必要增加農業稅,加上戰爭對西北地區破壞嚴重,由此形成惡性迴圈,無法逆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課文包括古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