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84557197929

    其實沒有特別的意義,傷春懷人是閨怨詩中很常見的主題。這類詩主要表現的是一種情境和思婦的“閒”愁。如果強行求解,比如以春風聯想到丈夫,也說得通,但顯得很穿鑿。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它描繪了這樣一個情景:當“懷歸”的“君”未歸,女子深深懷著思念之時,正好春風吹來,於是很自然地將閒思放在“入羅幃”的“春風”上。有點類似於西方美學中的“移情說”,即“將人的感覺、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於我們的事物裡去,使原本沒有生命的東西彷彿有了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

    春風是否“入羅幃”本來是沒有關係的,也沒有引發女子思念。如果沒有這些外在景物,妾仍然會懷著她的夫君。而這句詩看起來是對春風的問句,其實卻是女子寂寞無聊之中的自言自語。內容是什麼,不太重要,但這樣的自言自語,卻使女子的愁腸有所安放而具體可見了。

    另一方面,春風往往象徵著春暖花開之時的美好,又有些以樂景襯哀情的意味。

    事實上,不考慮字數、平仄、押韻,把羅幃換成門、窗、珠簾等,意思都是差不多的。羅幃雖然指的是女子的閨房,說來也只是情景的一部分。這情景又是平日所常見的。

    李白非常擅長寫閨怨詩,其他的也是類似的寫法,比如《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此詩說起來是一位女子夜裡佇立玉階上,又回到簾子裡,痴痴望著秋月的情景。雖然標題中有個“怨”字,月亮又有點團圓的意思,但詩中並沒有直接表達出“怨”。我們實際能感受到的,就是這樣一個美麗而寂寥的場景,以及淡淡的愁思。玉階、水晶簾無疑也是情景,很可能是一位宮女,但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作用。

    又如《長幹行》,寫了不少景物,如綠苔、落葉、蝴蝶、草等,觸動了少女的傷心: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胡蝶來,雙飛西園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又如《三五七言》,情景也是相似的,描寫的事物則變成了月夜下的寒鴉: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此詩實際上只有這幾句,剩下的“入我相思門”啥的貌似是金庸加上去的。這些詩都是一個道理,即用簡單的,尋常可見的情景,寄予了女子的閒愁。這樣的詩實際上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淺近純樸卻意味雋永。

    當然不只是李白這樣寫,當時不少著名的閨怨詩也是一樣的手法。比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本來是“不知愁”的少婦,看到楊柳便愁了起來。“柳”諧音“留”。也是眼前所見之景與心情互相襯托。

    另一首著名的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和“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就非常類似了。“黃鶯兒”對應“春風”,“驚妾夢”對應“入羅幃”。黃鶯和春風都是尋常之物,但在深深守望夫君的女子的愁腸之中,卻有了獨特的意味。

    最後再分享一首尤其鍾愛的閨怨詞,辛棄疾的《祝英臺近》: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這首詞本來在重婉約的古代非常有名。當今由於時代變遷,人們往往只記得稼軒詞豪放激昂的一面。一般認為這裡以閨怨女子自比身懷壯志卻長期賦閒幽居的詞人自己。儘管如此,詞中的閨怨之意仍然令人感同身受。

    最後一句和“何事入羅幃”一樣,同是問句。寫的是女子在深閨中數著花瓣的哽咽囈語,飽含著悽婉痴情,卻又質樸動人:春啊,你帶著愁來了;現在你走了,為何不將愁也帶去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問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