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66570597183
-
2 # 使用者499574659215
木蘭詩每段8欄位意
1、寫木蘭停機嘆息,給讀者留下懸念 2、寫木蘭嘆息的原因以及代父從軍的緣由 3、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 4、寫木蘭十年來的征戰生活 5、寫木蘭還朝辭官 6、寫木蘭還鄉與親人相聚 7、以比喻作結 木蘭詩 作者:郭茂倩 (宋代)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第一段(1-8行)說的是木蘭得知徵兵訊息後權衡再三,只能由己替父從軍;
從木蘭停機嘆息引出母女對話,表明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從中看出木蘭深明大義,既體貼父親年老無力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徵兵是保衛國家的大計,於是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
第二段(9-14行)說的是木蘭備得行裝且已赴征途,並渲染著即將來臨的戰場之險惡;
木蘭從準備出征到奔赴前線。一方面寫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大刀闊斧地表現出徵健兒的豪邁氣概;一方面以宿營地空寂荒涼的夜景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細針密線地刻畫年輕女子的細膩情懷,從而揭示出生活的驟然變化在木蘭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
第三段(15-17行)越過了戰場徵殺的場面描寫和敘述,以萬里關山、十年生死簡筆概括了木蘭的身經百戰、得勝而歸;
第15行誇張地描寫木蘭的矯健雄姿。她身跨戰馬,隨著出征大軍穿過一道道關口,飛越一座座高山,萬里迢迢向前線進發。
第16行描寫邊塞夜景。凜冽的北風傳送著刁斗的更聲,將士軍中宿營;冷森森的月光映照著明晃晃的鎧甲,哨兵星夜巡邏。這星夜哨兵正是為戰場上的木蘭所做的一幅剪影。
第17行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了千百次殘酷的戰鬥,有的戰死,有的歸來。在有幸生存歸來的將士中,英勇善戰的木蘭就是一個。
這一部分總共三行六句,以極其凝練和諧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木蘭從離家出征直至凱旋迴朝的全過程。由於詩的重點不在於謳歌主人公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英雄行為,而在於頌揚她勇於獻身不圖榮華的高尚情操,所以對戰場和戰爭只用六句做了最高程度的概括。
第四段(18-21行)說得是木蘭不喜官祿、不受官祿,堅決辭歸故里;
用誇張的語言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由此再說到辭官不就,才更突出她不圖功名利祿的高尚品格。木蘭依然眷戀著家園的耕織生活,依然是她爹孃的純真的女兒。
第五段(22-29行)描寫的是木蘭歸家時爹孃姊弟欣喜忙碌的情態和還歸女兒裝後自身的愜意、戰友的驚訝;
先是透過父母姊弟各自符合性別、年齡、身份特徵的舉止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然後透過木蘭一連串的動作,表現她歸來後喜不自禁的激情。最後作為高潮和結局,是恢復女郎裝束的木蘭來見夥伴的喜劇性場面。
第六段,也是最後一段僅四句,即30-31行:“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