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楓文史娛
-
2 # 鍾左權解說
據瞭解,河南農村出身的岳雲鵬從14歲就開始北漂。最開始,他在石景山一個工廠給人家看門,後來學過電焊,在飯館刷過碗,和孔雲龍一起當過三四年服務員。
2004年,19歲的岳雲鵬和孔雲龍在打工的飯館裡遇到了郭德綱(一說是經常來飯館吃飯的一個熟客介紹認識了郭德綱),之後兩人便跟隨郭德綱進入德雲社學習相聲。
因為文化水平有限,起初岳雲鵬只能在德雲社裡打雜跑腿,空閒的時候觀看其它師兄們的表演,三個月後才正式學習相聲,而為了學習好相聲,他花了很大的功夫。
那時郭德綱還沒有如今的名氣,岳雲鵬也不認識他,就開始跟他在小劇場幹雜活,“師父管吃、喝,師孃一星期給一百元”。2005年,岳雲鵬首次登臺說一段15分鐘的作品《雜學唱》,沒想到只堅持3分鐘就下了臺,“我下來就哭了,此後半年多師父不讓我上臺表演。”
岳雲鵬透露,當時有不少人都向郭德綱建議勸退他,說他不是這塊料,但郭德綱表態道:“我就是讓他給我掃地,也不讓他走。”
在何雲偉等德雲社臺柱相繼出走時,跟隨郭德綱學藝8年多的岳雲鵬堅持陪在師父身邊,甚至與德雲社簽訂10年長約。
在談到這些曾經的師兄時,岳雲鵬表示,其實以前也並沒有太多交情,關係也不是那麼好,他甚至坦言“那時跟人家都搭不上話”。
剛進德雲社的岳雲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掃地,然後學相聲,因為出身的原因,很多師兄前輩們都看不起他,岳雲鵬也一點點忍了下來。
岳雲鵬在紅了之後曾經在採訪中表示從未想過超越師父郭德綱,對於跟德雲社10年的合約,他更雙手合十說:“能讓我呆10年謝天謝地。”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但是現今,很多人對於這句話都淡忘了,岳雲鵬卻還一直堅守著這句話。
岳雲鵬每年回老家過年的時候,都會看望一下家裡的啟蒙老師,嘮嘮嗑之類的,而且還經常保持了聯絡。
對待伯樂郭德綱,岳雲鵬更是十二分的敬重,雖然在說相聲時候調侃幾句,也是為了增加笑點包袱。
回覆列表
2004年年初,19歲的岳雲鵬和孔雲龍在海碗居炸醬麵館打工,當時岳雲鵬負責點菜傳菜,孔雲龍則是迎賓員。
這段時間,有位叫趙鐵群的老先生經常到這家飯館吃飯,他看岳雲鵬和孔雲龍兩人腿腳勤快,嘴巴也甜,便挺有好感,於是便對他們說,我認識一個人叫郭德綱,相聲說的特別好,你可以去跟他學一學。
誰知,岳雲鵬腦袋一不楞,說“不去”。
趙鐵群很好奇,便問道,那你在這兒幹一輩子,能幹成什麼啊?
岳雲鵬挺自信地說:我在這裡可以做到領班啊,經理啊……
因為那時岳雲鵬這個服務員工資是1200,而領班是1800,經理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對農村出來的窮小子來說,這個目標已經算是很宏偉了。
說起當時拒絕的原因,後來岳雲鵬自己曾回憶說,當時覺得這件事是天方夜譚,因為自己是農村出來的孩子,連相聲是什麼都不知道,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名相聲演員。
第一次拒絕後沒幾天,趙鐵群來到店裡又提起這件事,岳雲鵬和孔雲龍便動了心,下班後岳雲鵬還特意跑到電話亭給媽媽打了個電話,說想去學個技術,不做服務員了,兩年後如果學不成就回家種地。
父母認為年輕人就該闖一闖,讓他大膽放心地去,於是他和孔雲龍兩人便拿著趙鐵群寫的“介紹信”來到了當時在華聲天橋的德雲社。
第一次見到郭德綱後,老郭接納了他們,但只是讓他們先聽聽,不著急學。其實這也是曲藝這個行當的通行做法,俗話說叫“燻”,也就是先得在這個環境裡燻,燻得差不多了再學。
雖然進了德雲社的門,但岳雲鵬和孔雲龍心裡也是直打鼓,因為不知道學相聲到底適不適合自己,有沒有前途,所以飯館的工作也沒辭,就這樣邊打工邊來聽相聲,時間長了,竟然還真被燻的喜歡上了。
於是,兩人先後辭職進了德雲社,從端茶倒水掃地擦桌子的學徒做起,幹活任勞任怨,被郭德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終於有一天,老郭對二人說:“行,就在這行幹吧,哪天到家裡來。”
一句話,宣告了岳雲鵬和孔雲龍二人相聲藝術生涯的正式開始。
後話:假如岳雲鵬晚來德雲社半年的話,可能他也就沒有這份幸運機緣了,因為2004年上半年的時候,德雲社缺人缺的厲害,用郭德綱自己的話說,當時恨不得是人就要。而從下半年開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德雲社開始走紅,對岳雲鵬這樣一個普通話都說不好、又特別老實、沒有一點說相聲天賦的年輕人,郭德綱肯定不會看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