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my閱讀記

    當前雖然很多學校都採取網路授課的形式,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以後的教育就可以採用網路授課了。

    網路授課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並不能替代線下授課。

    首先來看為什麼需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去上學。去學校上學的幾個目的:第一,學習相應的文化科學等知識。第二,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協作。孩子在學校裡面必然會涉及到各種活動,課內課外的都有,而只有讓孩子切身參與到這些活動中,才會讓他們認識到如何去和別人溝通,如何去合作完成相應的內容。

    其次,孩子去學校上學還有利於孩子獲得認同感,培養社會責任感。人是社會的動物,每一個人只有在特定的社會裡面學會如何去處理各種事情,學會如何和別人發生聯結,才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獲得成長。在學校裡面,孩子能夠和自己的同齡人真正地溝通相處,能夠在同齡人那裡去獲得一些認同感。而學校除了教育孩子知識之外,也會教育孩子關於社會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等方面在知識,這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再次,老師體罰學生有,但是並不普遍。難道要因噎廢食,因為害怕被體罰而讓孩子困在一個小小的圍城裡面嗎?

    既然存在老師體罰學生的問題,那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完善法律法規、完善對老師的培養體系,保證老師合格上崗,而不是不讓孩子去學校上學。

  • 2 # 簡單學習

    明確的說,不可以!

    今年因為疫情原因,我們不得已進行了線上授課,從最初的當主播的新鮮感,慢慢到心態的崩潰……

    拋開網路授課的好處不談,網路授課有以下諸多弊處:

    沒有情感上的交流。

    網路授課,我們面對的只是冰冷的電子產品。學生通過電子螢幕很多知識看到老師的臉,無法看到其他身體語言。而老師,每次只能看到少數學生,極度缺乏情感交流。

    老師權威感降低。

    因為是網路教學,老師和學生隔了無限大的距離,老師對於學生的威嚴大大降低,學生可能會不聽話,聽課質量開始下降。

    老師授課難度加大。

    相比於傳統的面授,網路教學對於教師的授課要求大大提高,在授課的同時,也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反應。要花更多的心思在學生的反應上,上課質量難免下降。同時,很多線下教學活動無法展開,學生的參與感大大降低。

    作業批改效率低下

    網路教學只能採用線上批改作業的方式。以免老師批改的時候,耗時加長,難度加大,老師回覆的時間會延長。另一方面,學生對於老師的批改也不一定能去注意檢視。

    學生自覺性降低

    人的天性就是懶,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難免會不自覺,對於中學生更是如此。在老師看不見的情況下,學生可能只是開著裝置,可以看著小說,拿著另一部手機玩遊戲,吃零食等等,這些行為會大大降低學生的注意力,學習效果會大大打折。

    課程氛圍減少或幾乎沒有

    良好的課程氛圍也是加強學習效果的一個隱形條件。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學生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學校效果也自然提升。但是網路教學下,學生可能只是單獨在一個房間,沒有任何學習氛圍,學習勁頭會明顯下降。更有一些家庭,無法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家庭成員的干擾綿延不絕,就跟談不上有什麼好的學下效果了。

    不自覺的孩子會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對於一些不自覺的孩子來說,沒有老師面對面的監督,原本不好的習慣會逐漸放大,並會逐漸成為惡習,難以更改!

    學生成績下降

    從這次疫情之後的開始學考試就可以知道,真正通過網路教學學習多少知識的學生並不多。所以考試之後,教委不準公佈成績,以免給學生造成過大的壓力。當然,自覺地孩子成績並不會因此受到多少影響。

    綜上所述,網路教學並不是避免體罰學生的一個好方法。相比於其他不利之處,影響也僅是極個別。

    目前,真正敢體罰學生的老師畢竟已經是少數,現在絕大數教師都會有攝像頭,偏遠地區可能會沒有。

    但是,就算是網路教學,老師也是可以給孩子佈置過量作業,對學生進行辱罵等變相體罰。

    所以,教師個人的師德才是避免體罰的一個重要因素!

  • 3 # 培多分教育

    先來說體罰的問題,其實這些年教育部也一直在監督和規範老師的行為,命令禁止老師體罰學生,再加上現在有了媒體曝光的輔助,老師體罰學生的行為基本上沒有了。

    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針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重要指示:要提高教師地位、待遇,為教師壓擔子、指路子、給位子、發票子。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加之教育類專業人才的大力培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有愛心、懂教育、重師德的教師擔負起培養祖國未來的責任。

    再來說網路授課的問題,相信只要是家裡有孩子或者身邊有親戚家的孩子在上網課的,一定就知道網課不能用作日常的教育手段,只能是輔助的作用。

    首先絕大多數的孩子自律性在沒有老師監管下都會下降,再加上學習媒介變成電子產品,孩子很容易受到誘惑,容易沉迷網路。

    其次一旦孩子在家上網課,那麼基本上意味著每個家庭要留一個大人在家陪伴孩子或者監督孩子學習,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孩子,那麼父母的工作該怎麼辦呢。

    最後就是在家沒有濃厚的學習氣氛,我們都知道環境對人的重要性,離開了學校、教師、老師我們的學習效果會下降,而且在線上孩子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也沒有那麼方便,不像在學校,你可以隨時去問老師問題。

  • 4 # KIKI談育兒

    因為疫情,讓我們體驗了當年理想的“在家學習”的狀態。那麼我想在今年的情況下,各位家長也算是全方位的見證了孩子的學習狀態,有何想法呢?

    在之前有不少網路爆料出老師的一些不當行為,家長和社會的反響特別強烈,那麼今年剛好我們實現了全民線上教育的方式,那麼二者的學習狀態家長都有目共睹,對於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你更會傾向於哪一種選擇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說二者的區別。

    線上教學:方便、簡單,最有利的條件就是可以看回放,當然這樣的教學環境就是居家的狀態,相對來說也是比較輕鬆的環境。但是鏡頭中的老師,可能沒辦法全方位進行監督學生,如果大家有看抖音的話,在線上教學的那段時期,學生應用各種方式躲避線上教學。

    線下教學:學習的環境氛圍濃烈,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集中管理學生的學習情況等等。

  • 5 # 不上鏡的老表

    從這次疫情我們來看一下網路授課的情況,因為本人也是老師,就我所知道的情況跟大家說一下。

    第一、家長反應

    首先很多的農村孩子大多是沒辦法上網課,為了蹭個網還得跋山涉水的,很多還沒有手機:其次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在課上的,有自制力或者自主能力強的孩子可能會好一點,但大多數是不理想的。而且很多時候家長還得在旁邊監督,搞得家長也是焦頭爛額的、怨聲載道的。三是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的眼睛問題,因為時時刻刻盯著螢幕,對眼睛的傷害是很大的。

    第二、老師的反應

    首先上網課的話跟學生的互動基本上是沒有的,一節課光點名就得花去幾分鐘,碰到有學生沒線上的還得打電話問家長,這一來一去的耽擱的時間就多了。其次還有很多是爺爺奶奶在家帶孩子的,對這個網課是一竅不通,很多孩子就鑽這個空子玩手機。第三是作業的問題,孩子沒完成作業的話,老師就得打電話催,有時候十點多還得打電話催作業,造成了很多家長的不理解,以至於發生矛盾。

    第三、網課效果不好

    廣東這邊初三已經開學了,但是通過摸底考試的成績來看,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有些知識點還得從頭來一遍,所以個人認為實行全面網課是不行的。

    第四關於體罰學生

    教育部已經明文規定禁止教師以任何的形式體罰學生,但體罰學生事情還是屢見不鮮,如果碰見很難搞得學生,還是得多跟家長溝通,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 6 # 舒柳金

    這個真不可以有。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老師體罰學生或者對學生做出什麼不當行為不是經常發生和必然發生的,拿一些偶然事件來完全否定教師的地位和作用,顯然是不恰當的。2017年,全國共有專任教師1626.89萬人,這其中99.9%的老師都是好的,他們敬業愛崗,對學生如春天般溫暖。但這麼龐大的教師中出現幾個敗類、教渣在所難免,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因此覺得所有老師身上都有汙點。

    一、優點如下:

    1、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網路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不受教師和課堂的限制。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通過資訊科技,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構建知識。學生將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過程中真正的認知主體,從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學到帶著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學,從按部就班的學到自定步調自定目標的學,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多媒體技術運用聲音、文字、影象、動畫、視訊等將豐富的網路資源融入教學和學習之中,學生可以見其形、聞其聲,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過程,學習者在連結或教師指導下可衝破書本的侷限,教學內容更為形象、生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透徹、記憶深刻。

    3、實現教學模式的個性化

    過去的課堂上,老師處於主導地位,大家使用同一教材,講授同一內容,忽視了學習是需要自主的個別化探索的。網路技術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及課程的進度,有利於因材施教,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實現了教學個性化。

    1、缺乏情感交流,危害心理健康

    教育是有溫度、有情感的。學生面對沒有情感的計算機進行人機互動學習,缺少面授教學中師生間的親切交流以及同學間的情感交流。網路傳輸的只是簡單的資訊,態度、情緒、感情在傳輸中所剩無幾,長期面對這樣非人性的機器,很可能會形成錯誤的世界觀和機械式的思維方式,這將造成認得本性的背離和變異。

    一切沒有情感的電子媒體在教育傳播中都只是其中一個要素,不可能取代教師和學校。

    2、資訊爆炸和裂變傳播可能造成巨大的壓力

    網路的資訊量大,流速快,可能遠遠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難免會對學生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學生過度接觸虛幻的網路世界,還會增加孤獨感、憂鬱感,降低人際交往能力,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影響。

    網路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使用計算機的條件和基本能力。但基於我們長期以來的傳統教育模式和中國的網路發展看,許多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都是欠缺的。增加了學生的盲目性和無所適從,選擇什麼,如何選擇,這是他們面臨的新問題。而由於自身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心理狀態等還不成熟,因而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對資訊的選擇上,往往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只關注自己喜歡的學科,對其他學科視而不見,造成知識結構的不完整。

    4、教育功能狹隘,環境尚不完善

    虛擬的學習環境既無法充分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無法營造團結協作的集體氛圍,無法對學生實施有效的管理。也在客觀上極大的制約了學生的創造力,限制了學生創造性的發展。

    5、監管無法貫徹,學生有坑能過度放飛自我。學校有名學的教學秩序和課堂紀律,可以監管教學情況並保證教學效果,二網路教學則依賴學生的自覺性,但未成年人的自覺性是極度不可靠的,可能一堂網課,本來班級有60人,結果上網聽課的只有10個人,這種情況讓老師升格為“研究生導師”,有木有?

    總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依然應該是教育事業中的主體,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關係。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傳統結合現代,課堂結合網課。

  • 7 # 鯨魚吉樂

    這個問題提的令人哭笑不得。只是因為避免老師體罰學生就要網路授課?這不就是典型的一噎止餐嗎?

    咱們先看看網路授課的特點。首先線上網課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學生和老師有電子裝置,例如手機、電腦等就可以在任意時間和地點上網課。其次,有的網課平臺有一些特別吸引人的功能,例如動畫和聲音特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調動學習氛圍。

    但是網課也有很多缺點。我在上英語網課的時候就有很多家長反映,因為沒有老師的現場監督,孩子學習時總是心不在焉,有的時候會走神,導致學習效率比較低。還有,有時候上網課網路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導致課程的連續性不夠,會打亂整體講課思路。還有的情況是,有時候明明網路情況很好,有的學生就謊稱訊號有問題,估計不配合學習。上面這些情況都是我本人經歷過的。

    所以綜合來看,網課效果還是不如面授課效果好。現在上網課只是應對疫情期間學生學習的特殊方法,等疫情結束以後,教育還是要返回到課堂面授的形式中。

    而且,有部分老師是因為孩子學習問題而去批評學生,不是刻意體罰他們。此外,最近幾年體罰的情況越來越少,教育部門針對這個問題也做出了很多規定。如果就是擔心這個問題而去停止課堂授課,那不是因小失大嗎?所以純粹的網路授課萬萬不可。

  • 8 # 換個視界看教育

    如果你對孩子受教育的最高理想就是“不體罰”,那當然網路授課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再厲害的老師也不能順著網線爬到你家體罰孩子。但是,如果咱對孩子受教育的期望能再高一點點,我們就發現網路授課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一、先說體罰的話題。

    每次一說到體罰的話題,圍觀群眾天然就分成兩派:年紀稍大點的人認為自己小時候就是在老師的體罰中長大的,現在的小孩子太嬌貴了;剛剛為人父母的年輕人則認為,孩子就是寶貝,可千萬不能被欺負。

    那麼,”嚴禁體罰“這一規定是怎麼來的?

    1991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算是從法律法規的層面對全國對教師加了一道“緊箍咒”,從此,學生就披上了一個護身符。但是,問題在於,不管是法律法規還是教育界,至今沒有更詳細的解釋,到底怎麼樣算是體罰,怎麼樣算正常的教育。

    時光一晃而過,《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已經30年了,除了極少一部分心理變態,已經不會有老師體罰孩子了。甚至許多新老師上崗之前,老教師給的唯一建議就是不要體罰孩子,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至於因為害怕孩子被體罰,連學校都不敢去了。說真的,如果真有需要家長考慮的,最可能的問題是到哪找一位能對孩子更嚴格一些的老師。

    再來說說網課的問題。

    因為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全國的學生在家上了兩個多月的網課。

    沒有了老師的嘮叨,沒有了“傷害孩子自尊心的體罰”,而且網路授課的那可都是名師,再加上家長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是不是學習成績更好了呢,是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呢,是不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了呢?家長們是不是應該很滿意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孩子天性活潑好動,缺乏自制力,對網課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沒有老師的隨時提醒,容易被大人的談話,玩具,電視,遊戲等事物吸引,錯過重要內容。

    2.因為無法看到學生,老師只能憑藉以往的經驗授課,課程內容也是固定的,而每一位學生的基礎千差萬別。同樣的內容,有的學生聽的津津有味,有的學生如坐鍼氈。

    3.上完網課後,沒有及時鞏固練習。沒有老師,自然沒法及時批改作業。即使通過拍照等方式批改了作業,老師對知識難點,易錯點的講解也沒有那麼詳細。時間長了,孩子發現不會的地方越來越多,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4.術業有專攻,教育學生是一門專業技術。部分家長雖然文化程度很高,教育孩子卻不是那麼得心應手,看到孩子題目不會做就亂髮脾氣,影響了親子關係。所謂的“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大概就是這樣吧。

    綜上,至少在現階段,孩子只在家上網課還不是一個很好的主意。況且,孩子至少還是需要同伴和朋友的,你說呢?

  • 9 # 那年味道

    再先進的電腦授課也代替不了一個個活生生的老師

    其實這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很少一部分學生在學校偶爾會受到體罰。如果僅僅為了避免體罰就採用電腦授課的模式,那麼無論是對於教育整體還是受教育的個體,都是一筆“失大於得”的買賣。

    在今天的教育大環境下,請大家思考一下以下兩個問題:

    一、每個班不會受到體罰的學生佔多數還是會受到體罰的學生佔多數?

    二、一個學生在校上課期間,是被體罰的時間多還是不被體罰的時間多。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很少一部分學生在學校偶爾會受到體罰。

    拋開知識以外,在學校上課,學生可以長時間的和同齡人接觸,收穫友情、成長、青春,必要的人際交往促使他們必須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性情、人格,固定的群體時間,讓他們獲得溝通、協作的能力。電腦授課以後,這些東西怎麼保障?難道一個孩子的青春就是窩在家裡上網課從而避免被“體罰”嗎?不能讓解決後的結果比問題本身更糟糕。

    與體罰相比,剝奪或者極大減少學生與同齡人接觸成長的機會,是不是更糟糕?存不存在比取代線下課更好的解決體罰的辦法?

    顯而易見是有的,比如:

    一、如果孩子糟到老師的體罰、侮辱,可以直接到教育局進行舉報或者媒體曝光,制定更加嚴格的教師行為規定,完善相關的處理措施,加大處理力度。

    二、 在校園和教室內進行攝像頭的普及,讓家長可以隨時查學生在校活動情況。

    這需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哪些老師具備上網課的技能,又有哪些老師通過網課能起到教學目標和教授任務;還有就是哪些孩子適合上網,哪些孩子上網課,就是上網而已,課又去了哪裡;上網課的前提條件是需要創造穩定的學習環境,又有幾個孩子能堅持住不走神呢,又有都少家長能實時的盯著陪著孩子上網課,不需要盯著的孩子能佔到多少,這個需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相信當前疫情環境下,各位家長們已經被折磨的體無完膚了吧,事想這個可是老師們天天面對的難題!

    首先是成千上萬的老師不答應,電腦授課意味著老師失業,你得先問問全國的老師答應嗎?其次,電腦授課熊孩子高興,不用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學了,也不用再遭老師的責罵或體罰了,問題是這些熊孩子能坐在電腦跟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嗎?他可能在電腦上打遊戲看動畫片去了,這就苦了父母,不能上班,每天守的孩子跟監工式的,唯恐孩子不聽電腦上的老師講課。再說電腦畢竟是是一臺機器,而人是極其複雜的高高階動物。所以說再先進的電腦授課也代替不了一個個活生生的老師,不是嗎?

  • 10 # 左右媽Shasha

    首先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線上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而不應成為避免老師體罰學生的一種解決方案。這是兩個問題,本質上不應關聯起來。

    如果目的是為了解決老師體罰學生的問題,還應當找到這個問題的主要矛盾,一是老師,一是學生。

    首先站在老師側:

    1、應當不斷進行價值導向的宣傳和教育。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基礎,有尊重就不應當有體罰。作為老師,我們更應當從以前舊有的觀點中走出來,通過不斷深入地學習教育理論、兒童心理學等課程,正確認識學生的心理髮展過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它們的行為和心理,學會如何去真正的尊重學生。

    2、不打斷提高自身教學素養,提升解決問題和矛盾的能力。老師體罰學生往往發生在學生的行為不能滿足老師的期望,或者是破壞某些規則的時候。老師應當不斷豐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去尋求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替代體罰。如果有可以依據的應急處理措施就更好了。有相關的規則和條例告訴老師們應當怎麼做,老師們會有更多可選擇的處理方式,而不僅僅是不允許體罰這麼簡答的措施。學校可以為老師們提供多種途徑的學習和進修,不斷提升老師處理問題的能力。

    3、正確看待老師的權威性。很多老師體罰學生,不僅僅是因為學生做錯事懲罰他們,有時也因為老師的權威受到了挑戰。老師應當正確看待自己的角色,對自己的職業和身份得有清晰合理的認知。權威的建立不應當通過體罰學生去建立,而是應當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實力、用事實說話。自尊之,人尊之。當我們自尊自信、善待他人,他人也會尊重我們。

    4、老師應當有學校的支援。老師不是夾心餅乾,不應當成為學生、家長和學校多重重壓下的犧牲品。比如,當老師在學生問題的處理上和家長有不同意見時,學校應當有相關部門或校方代表作為調節方,能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減輕老師的壓力。當老師遇到學生帶來的問題或不公正待遇(學生對老師的挑釁、不滿)時,可以通過合理地運用學校及教育相關規則合法合理地保障自己的權益。

    站在學生側:

    1、不斷進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個人素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和我們的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尊師重教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發揚光大。尊重是相互的,孩子們尊重師長,同樣也能換來老師的尊重。

    2、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但是尊重師長,不是盲從偏信,孩子們也應當有自己的價值觀、判斷力和信念感。有哪些規則孩子們應當遵守,有哪些事情老師是對的,有哪些事情老師或許是不對的,孩子應該能夠辨別。培養孩子的是非觀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身邊發生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的判斷力。比如,體罰、比如性騷擾、比如校園暴力,這些都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堵不如疏,與其迴避,不如正面現實,及早防範和應對。

    3、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我們需要的不是唯命是從沒有判斷力的孩子,而是需要遵守規則的孩子。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有規章制度,班級和老師也有要求。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在其位謀其職,不同的階段我們都有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是規則也是責任。

    4、家庭教育不可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我們家長要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不僅言傳身教,不僅要站在前面成為引導孩子的明燈,也要站在孩子身後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老師不是萬能的,老師也不是全對的,告訴孩子們,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老師做什麼是合適的,做什麼是不合適的,這些需要我們家長挺身而出。

    老師體罰學生,這個問題對老師和學生是相互的,不僅是老師和學生要努力,學校、家庭、社會大環境同樣都有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關係很好的室友總是抄我的作業,每次抄完都還自己精心改動一下,最後分數比我高,我感到不平衡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