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同學i

    畢業三年整。

    回想一下,當初的自己對現在這個階段的自己的期待是:成為一個對一切都遊刃有餘的大人。

    真到了這一天,沒有遊刃有餘,也沒能夠對一切。

    把一切細分成每一個單獨的事件,拎出來講,發現還是那句話: “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只要生活還在推進,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慢慢到了一個我和世界都互相覺得彼此不再新鮮的階段,仔細想想,我和世界都還有很大一部分值得被探索。

    探索初期的那份好奇是生猛的、充滿活力的、激進的、主動的。

    主客體雙方在這個遊戲裡樂此不疲。

    十幾歲的時候喜歡抬頭看天,看天上雲的濃度厚度形狀速度,看它在不同顏色的天空的襯托下有著各種不同的呈現。

    就像 “雲 ” 這個字一樣,層層疊疊,極具層次。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看天上雲捲雲舒。 ”

    少年時代的愜意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一切都鬆鬆散散的,就像初夏時節午後的風一樣,風裡帶著點Sunny的溫度,卻不至於炙熱。午後的世界一片亮晶晶的,閉上眼睛,隔著眼皮也能感受到的璀璨。

    那個時候在風裡雨裡Sunny裡,都能簡單而又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和世界的聯絡。

    雨後城市的味道、卡車駛過柏油馬路的聲音、冰淇淋融化後滴落在手上的粘膩感、電扇在頭頂劃破氣流的速度、候鳥遷徙時落在城市的影子、飛機駛過頭頂時周遭的輕微震動……

    年輕的感官通通開啟,盡情接受著世界的訊號。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湧來,所有的氧氣都被我吸光,所有的物體都失去重量。 ”

    就像《氧氣》裡的這幾句歌詞一樣,世界向我撲面而來,一切都是蓬勃的,旺盛的,充滿力量的。

    從前的活力綿延至今,我一直在向從前的自己借能量。

    畢業三年,同齡人有人談婚論嫁,有人還未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有人已積累了一大筆財富,有人還在讀書,有人從未談過戀愛,有人孩子已會說話……

    一個神奇的時間段。

    你可以拒絕成為一個大人,也可以努力成為一個大人。你可以繼續做一個孩子,也可以孕育一個孩子。

    可以承上,也可以啟下。

    人都說到了這個階段,很多人都定性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該做什麼。

    我順著這個思路想了想,發現自己身體裡還充滿著很多不確定性。

    我一直對 “你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 ” 這個問題表示疑惑。

    這實在不是一個三言兩語能回答上的問題。

    “ 我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 但我也會哭也會傷心也會低落也會覺得孤獨。

    “我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 但這並不妨礙我在頭腦風暴裡天馬行空。

    “ 我是一個熱情的人。” 針對性的,有指向性的,非無差別性的。

    “ 我是一個冷漠的人。” 但我仍舊會愛會關心會在意。

    一個多面的立體,每一面都是我,每一面又都不能代表我。

    不得不承認,在和自己的 “ 不確定性”交手期間 ,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聲音進行干擾,製造和販賣著焦慮。

    一種滲透型的壓力,捂住耳朵,閉上眼睛,也會鑽進你腦子裡的社會型壓力。

    “ 趁早” “ 趁早” “ 趁早” 。

    好像只要一切趁了早,成功人生就向你招了手。

    嗯……趁早,趁早可以趕上第一鍋炸出來的油條。

    但即使趕不上這一鍋,也還會有下一鍋。

    畢業三年,還沒能成為一個遊刃有餘的大人。

    但現在想來,好像也沒有那麼急著成為一個遊刃有餘氣定神閒的大人。

    關關難過關關過,借點當初的鮮活與魯莽,過關斬將的大人好像也還蠻酷。如今我要考研 努力變的更加優秀

  • 2 # 老甘閒聊

    我的大學同學中,大部分人在私企做職員。這些同學已經有了7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有些已經做到了專案經理,大都在老家買了房,買了車,孩子可能已經有了二胎,絕對到了小康水平。

    一部分同學考了研究生,後來進入銀行,國企等比較穩定的行業,或者考了公務員。這些同學相對來說工作穩定,收入可觀,比之前一類同學稍微好一點點。

    我大學同學裡,有個我的哥們兒,是我知道做的最好的,現在在一家上市公司做財務總監。前一段時間還拿到了在職研究生學歷。

    據我所知,只有我一個人選擇繼續升學和出國。目前收入不高,也尚未成家。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大家的選擇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的,你按照別人的路走,不一定能走通。有人說,讀書到最後,繞一個大灣,結果給自己大學同學打工。這種說法既貶低了升學帶來的價值,又侮辱了同學在自己崗位上的努力。要知道,任何的路都不是白走的,任何的辛苦都不是白費的。價值不能只是用收入和地位來衡量。

  • 3 # UK剪輯

    畢業5年,是什麼拉開了同學間的差距?決勝千里的,從來不是學校裡考試的能力;決定人生幸福的,也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01強大的學習能力,才是人生逆襲的捷徑

    當年班裡有一位學霸,出身貧困,生活支出只能靠獎學金,為省錢每天只吃白米飯和豆芽。

    我不知道他是否會因為家庭條件自卑,他在我們面前從不流露,但他一直是班幹部,主動與同學接觸,和大家交流學習。

    我本科畢業後就參加了工作,同學聚會時再見這位男生,他已經是浙大博士,剛剛攻克了一個難點,成功推進了實驗室專案,導師現在經常派他出國學習交流。

    很多人都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在“讀書無用論”、“階層固化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身邊依然有出身寒門的同學,靠學習改變命運。

    記得一次年終總結會議上,老闆說了一句話:員工常常不明白,為什麼企業把大學本科作為招聘的學歷底線,很多工作明明不需要本科學歷也能做好。其實, 我們看中的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這是一種終身習慣。

    當時的我並不以為然,只覺得老闆就是想盡辦法讓員工拼命幹活。

    參加同學聚會後,我才發現現實是殘酷的。優秀的確是一種習慣,學生時代就擁有強大學習內驅力的人,往往進入職場也不會停下學習的腳步,從而更容易脫穎而出。

    陷入工作瓶頸的我,以往只是抱怨經濟環境,感嘆運氣不佳,其實能夠讓自己突破困境的最好途徑,不也是持續學習,不斷提升能力嗎?

    區別在於,讀書時大部分是橫面學習,學習的內容寬泛,工作後變成了深度切入一個縱向方向,更加需要刻意練習。

    02善於抓住機遇,才能在職場彎道超車

    當然,同學聚會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同學在學校學習成績很好,畢業後卻慢慢變得平庸;有些同學在學校裡成績一般,畢業後卻勇往直前,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所以有人認為同學會是大型炫富現場,不想去參加。其實,不是對方炫富,而是我們的內心的平庸感作祟。一個人學習能力很強又願意拼搏,卻職場發展不順,鬱郁不得志,難免感嘆懷才不遇。

    然而,職場不同於考場,埋頭努力不管用,還要善於抓住機遇。

    所謂機遇,在職場中常見的表現形式,莫過於選對行業與工作崗位。

    有的同學在私營企業就職,有的同學在國有企業就職,有的同學在研究機構就職,有的同學留在大學裡成為老師。

    每個工作崗位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如果這個工作崗位不斷對我們的能力提出挑戰,那麼我們的提升速度就會比別的同學更快。

    俞敏洪曾經說過自己的故事,他本來在表達能力上沒有優勢,上大學的時候不怎麼愛說話,但因為在北大任職期間,需要和學生打交道以及公開授課,不得不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漸漸地在同學中成為佼佼者。

    人人都知道機遇的重要性,但卻常常錯失,原因有兩點:

    其一,機遇常常隱藏在困難之中,需要一定的勇氣和魄力才能抓住。等到大多數人都發現了它的價值,也就沒什麼機會留給你了。

    其二,機遇只屬於有能力的人,而獲取能力往往意味著挑戰,逃避挑戰是人之常情。

    前幾年,我在職場發展頗為順利,既不去關心周圍更多的機遇,也不關注自己是否具備轉型的能力,以致現在年紀漸長,新人輩出,工作到了瓶頸,迷茫又無奈。

    現在我意識到,在選擇工作時,除了薪資待遇,更應該考慮這份工作對我們來說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而正在工作的我們,也應該考慮是否還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得完美,把這份崗位應該具備的能力修煉成個人優勢。

    只有這樣,才能在機遇來時抓住它,實現職場彎道超車。

    03優質的人際關係,決定了職場發展的格局

    同學聚會上,波波落落大方地介紹自己,沒想到真的有同學考慮後續合作,波波開玩笑,事成給組織者提成。

    想起我的朋友小明,決定跳槽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面試時競爭非常激烈,於是她聯絡了一位老同學,這位老同學與招聘公司的大區經理關係不錯,老同學的推薦在關鍵時刻幫小明拿到了offer。

    有人十分不屑於在同學聚會連結牛人,覺得過於功利。其實,講利益,才是成年人最成熟的交往方式。

    全球最優秀的領導力教練之一,馬歇爾.古德史密斯在其著作中總結,人際交往應遵循“槓桿原則”,作為一個有需求的人,要先發揮力量給對方提供具體的、可衡量的幫助,也給予對方回報的機會。

    也就是說,真正成功的社交是互相成就的。如果你幫了我,那我一定也會幫你,在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直接亮出你可以兌現的價值;而平時主動幫助他人,也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價值。

    人脈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資源和格局,反過來這些眼界、資源和格局又會給他帶來更多的人脈,這也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04平衡職業生涯維度,讓工作和人生更幸福

    如果你認為參加同學聚會讓我學會了”成功學“,那就大錯特錯了,同學聚會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讓我重新思考了職業生涯的意義。

    班裡有個女孩叫敏敏,在學生時代幾乎沒有被關注過,這次聚會卻得到了所有同學的讚賞。因為她做了一件特別的事,給每個人都設計了專屬的文化衫,要知道,其他班級的文化衫都是找淘寶店家隨便買的。

    直到現場看見衣服,同學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敏敏找自己聊天,問喜歡的顏色,有什麼夢想,說是要做同學錄,其實是要給大家驚喜,將我們每個人喜歡的顏色、夢想記錄在這件文化衫上。

    有人在享受聚會,有人卻為了給同學們留下難忘的回憶而勞心勞力,他們並不圖什麼。逝去的青春太美好,相處的時光太可貴,這個瞬間,職業背景,職位高低,都統統不再重要。

    資深生涯規劃師古典提出了著名的生涯四度理論:一個人的生涯可以有四個維度——高度、深度、寬度和溫度。

    從我個人的經驗理解——

    如果你是生涯高度的追尋者,可能成為公司的高管、負責人,或者創業,做投資人,甚至畢生致力於改變一個行業,一個時代。

    你是生涯深度的追尋者,就會按捺寂寞,窮盡一生去琢磨一件事,專業主義、工匠精神、科學精神,都是這個生命維度的體現。

    如果你追求生涯的寬度,那你會在意自己多重角色的平衡,你是職場人,也是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哥們或閨蜜,是父母的孩子,是社會的公民。

    高度由權力來評定,深度有學術頭銜,寬度也有身邊人的反饋。

    而如果你追求的是生涯的溫度,則只有你自己才可以評定了。人生溫度背後的價值觀是自由和精彩,你的內心有多認同和熱愛自己的生活呢?

    這四個維度不是單一的,沒有人可以單向發展,也一定不會平均分佈。而大多數人對職業產生焦慮,則因為只看到了高度,而忽略了平衡。

    這世上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 4 # 陶大媽

    古詩中的送別之情

    古詩中的送別詩情深意切,柔腸百結,名句迭出。有趣的是,作為被大詩人送別的物件,被送之人的名字也隨名句千古流傳。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比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中的被送之人杜少府、元二、辛漸、董大、汪倫、武判官,本都籍籍無名,唯孟浩然是盛唐名詩人。孟浩然和李白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孟浩然也因和友人交往而去命。孟浩然和王昌齡交誼甚厚,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時孟浩然背上長毒瘡,已快愈,醫囑不能吃海鮮,兩人卻浪情戲謔,飲酒唱和,並吃了漢水的特產魚——查頭鯿,致毒癰發作,病情加重,終致喪命,令人嘆息,王昌齡亦為之內疚了一輩子。

  • 5 # 廣州光飛

    照片是你們同學嗎?好像不是畢業5年吧,一個個成功人士的中年大叔大嬸的樣子。

    回到你的問題,作為過來人,有幾點想法分享給大家。

    1、畢業五年差距非常小,即使到第十年都還是積累階段

    離開大學將近20年了,回想起剛出來工作的經歷還是歷歷在目,印象深刻的。

    當年畢業月薪800-1200,工作五年也就是3000-5000的距離,好的也超出不了多少,差的也低不了多少。

    相信現在也是如此,5年左右的畢業生6000-12000的大把人在,差距也就是幾千塊,誰也比誰多不了多少錢。

    畢竟積累很短,再厲害也是有限度的,所以無需太在意,即使你是現在混得最差也無所謂,機會還有很多。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100米短跑,三起三落的人生才開始,20來歲的美好年華,正是好好展示自我的階段。

    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也是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實施的時候,等你有了拖累,什麼夢想、理想都得讓道。

    2、前面十年都別太在意差距,也別太在意收入

    我曾經很多次給我的師弟、師妹們說,不要在意前面幾年的收入,因為前年五年的收入也許不如以後一個月的收入,必須看中的發展和潛力。

    我們當年1200一月,也有2200一個月的收入,五年後,十年後一個月已經可以涵蓋以前多少年的收入了,但是如果這些年你沒有利用好,或許十年後還是幾千塊。

    這裡最主要是想告訴大家,不要被短期的收入矇蔽了發展的潛力。

    我記得,當年一個同學在我們3-5千的時候已經突破到7-10k的月收入,我們也很羨慕他,後來由於公司破產加上他頻繁跳槽,搞得大受挫折一年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這都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而因為這件刻骨銘心的教訓,他變得謹小慎微,20年後再見她居然停步不前了,讓人唏噓。

    3、拉開差距的是十多年後,其實這十多年的經驗才是決定厚積薄發的結果

    大家都喜歡問,既然前面打基礎,如何做到厚積薄發呢?

    20年後再見同學你會發現拉開差距的是這幾類人:

    1)大膽創業的。有幾個同學通過積累,在工作10年以後創業了,財富聚集飛速,創業後一年收入已經是以前十年收入的N倍。前提是有目的性的積累,比如,我們學機械的同學為了做好皮具貿易,願意無底薪去貿易公司學習,通過幾年的積累,客戶、技術、經驗都獲得了積累,然後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用他的話,當年吃的苦,真不是人乾的!

    2)做好投資、理財。未創業而通過投資、理財跟上了時代節奏的也不錯。比如房價啟動的時候跟上了節奏。有同學在這階段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入手了3-5套房,在前期痛苦的還貸後,現在已經擁有了相當的財富。曾經跟他們聊過,其實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當年為了買房,每天下班去看房,週末去看房,跟中介學習房產知識;跟銀行學習借款,特別是收入不高時需要的首付款,通過信用卡,信用貸湊錢。他們也感慨,當年還貸的日子常常失眠,壓力達到讓人崩潰,也是想放棄,還好堅持了下來。

    3)耐住寂寞在職場深耕。頻換切換工作,或許收入增長很快,最終來看,實現高收入的群體不是他們。我的同學裡面是兩類人抵制了誘惑:

    第一是在民企(在我們以外企白領為榮的時代)以低薪堅持到公司上市的同學,由於工作時間長獲得了股權激勵以及高管的職位;

    第二類是堅持在大型企業從基層慢慢做起,比如在華為的同學早就是年薪幾百萬了。

    人生路很多種,不同選擇就是不同結果,浮躁的社會需要我們的堅持和冷靜,當下更是如此。

  • 6 # Y小石頭

    14年畢業,學的計算機,話說學計算機應該男生比較多,但恰恰相反,我們學校學計算機的女生佔多數。

    先來說說我們寢室的6個人,同學A在14年拿畢業證的時候沒有去,最近這兩年才看到在朋友圈活躍,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推算拿畢業證的時候也許懷孕了、也許剛生孩子,現在應該是她們當地做家電銷售。同學B畢業之後一起在一個城市,並且還住過一年,17年的時候結婚了。同學C,畢業之後同班上其他同學在三福百貨工作,最後也是升了職到處出差,今年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開了三福店,沒有結婚。同學D,在學校時跟班長談戀愛,算算應該談了7年,國慶節的時候結婚。同學E,從小學就跟我在一個班,一直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畢業之後還一起工作,一直住一起,未婚。

    畢業之後很少聯絡,所以也不知道其他的人在做什麼。只知道好幾個男生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程式設計師),一個在自己本縣開了電腦維修店,一個在雲南跑銷售賣POS機,女生大部分都結婚了,有些甚至銷聲匿跡了......

  • 7 # 蕉鹿林

    5年的時間從時間上來看,還不足以產生太大的差別,即便是富二代。因為從入社會入行0起步到適應一個工種,摸清一個行業基本的規律,至少3年時間。然後再往熟練裡發展,又需要3年。這還算是中等行業中等速度。有些行業是一萬小時定律,出師都得7年,再往上爬,到不錯的峰值,沒準需要10年或者以上。

    明白這個道理,大家可以直接對比幾位江湖大佬的成長軌跡,比如馬雲馬化騰雷軍等等,雖然因人而異,但是從畢業到社會上摸爬滾打,到功成名就,都是堅持數十年以上的結果。不知樓主問的差別是多大的差別?如果只是普通職員和主管的差別,那個5年內還是可以達到的,但是說資產差別上百萬或者上千萬,那就不是5年內辦到的了。

    其實大可不比執著於這些比較,踏踏實實努力,多學習,善於總結自己的優劣勢,你可以在一個領域深耕,也可以多嘗試一些領域、其實在畢業早期,對於很多普通人家的小孩來講,試錯必不可少,即便到了30歲,也沒有必要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特朗普70歲才做總統,而奧巴馬50多歲已經卸任了,每個人的命運軌跡不同,不要放棄努力,而且要聰明的努力就行。再舉個例子,美團CEO王興從創辦人人網開始,到美團成功,期間經歷了不下5個創業專案的失敗。如果你在任何那個節點去對比,他是反覆回到起點的一個人,但是現在他能堅持到現在,不就是時間積累出來的回報嗎?

    還有下面這2位女士就不多說了,自行腦補或者百度,都是很厲害的持續耕耘的結果。

  • 8 # 大海無憂

    差距會很大。

    有些差距會很吃驚,有個現象,越是學校混的差越是社會混的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臉皮出奇的厚,在社會上真的吃的開。

    有一半書叫厚黑學,主要講的就是臉皮厚,有一點必須承認,那就是臉皮厚真的吃的開,臉皮厚會主動爭取很多機會。

    分享一個真實的例子。

    在一所理工院校裡,有一個奇葩,這哥們人比較醜,也沒什麼好心眼,同學關係極差,因為同學都知道他的為人,所以都疏遠他,但是這哥們有個優點,就是臉皮極厚,當沒有人搭理他的時候,他主動問候別人。

    在研究生學習,這哥們是命好,壓線上岸,平時成績都是剛剛及格,英語四級還是研二踩線過的,就這樣一個人,卻十分能混。

    碩士畢業找工作,成績優異自身實力強的,一般都考上公務員或者進入國企等單位,這哥們考公務員沒有這樣的本事,快畢業的工作也沒有著落。但是這哥們臉皮厚,每天死纏爛打一位權威專家,天天纏著讓介紹工作。

    高校裡一些年紀大的學者還是很願意幫助年輕人,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幫助他推薦到一個事業單位,很牛的事業單位。

    沒想到,這哥們進入事業單位後,練成精了,先是在地方事業單位混,平時有事沒事主動找領導套近乎,僅兩年的時間,這哥們從地方事業單位調到省裡事業單位,現在混的風生水起,到處講課,成了成功人士。

    同學們知道沒有不吃驚的,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當社會上混,哪怕一個太無恥的人,一旦混的一定的位置,也沒有人刻意排斥他了,反而對他也恭恭敬敬。

    在看看一些有學識、人品好的人,在政府機構、國企等單位兢兢業業的工作,很多都是按部就班,沒有一個質的飛躍,但是這個哥們是畢業後飛的最快的。

    所以,在社會混還是需要一點厚黑,還是需要一點臉皮厚。

  • 9 # 西江望月

    既然都在同一個大學同一個班級的同學,個人的能力基本不會相差太多,但是在畢業工作幾年後,你可能會發現,大家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各人選擇的道路不同所導致的。

    舉幾個我身邊的例子,分別有A,B,C,D,E,F,G七個同學。

    教育業:B同學家裡小康,畢業後回老家工作,不適應後在家裡下崗半年有餘,也想過繼承家裡的園林生意,但該行業前景不明朗,後來不了了之。2016年,他跑到東莞,發現成人職業培訓行業的商機,就開辦了一家培訓機構。具體利潤我是不清楚的,但2019年聚會,他開了一輛150的保時捷接送同學,看來是過得不錯的。

    金融業;C同學本科畢業後靠研究生,碩士畢業後直接到投行工作,是關於信託方面的。具體薪酬不好說,這個要看業績,按她的說法,年收入50萬是有的。

    房地產管理業:G同學畢業後直接回農村,在當地的大型房企名下的物業管理公司下任職行政文員,這麼多年過去了,從來沒能交上個稅。

    畢業後工作了5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但僅僅是5年時間,人跟人的差距可以是天上地下。原因嘛,不在於能力,更關鍵的是我們職業規劃所選的方向不同。走的路不同了,到達的地方距離也就漸行漸遠了。

  • 10 # 好貨集好夥計

    大學上的是一普通二本,學的是供應鏈管理,畢業六年,講一下同宿舍的幾個同學,看看他們的經歷是否給大家有幫助。

    1、同學A:某公司大區銷售經理,年收入60萬

    這位同學屬於成熟穩重的那種,或許是家裡做生意的原因,不像我們從農村出來的那種老實巴交且膽怯的學生。

    A君腦子活,做事情也果斷,由於我們的選報的專業是學校新開設的,大一大二全部都是公共課,專業課直到大三才開設,估計老師也不知道該教啥東西,有的全程念課本,大家興致全無。A君因課程無聊逃課較多,後因掛科導致沒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

    要是我沒拿到畢業證,嚇也給嚇死了。但A君壓根就沒放在心上,花200塊辦了個畢業證、學位證,200塊辦了個英語六級證,揣著三個假證書就一頭擠進了校招會。

    之後,竟然被國美電器錄用了,我們班有一大堆人投簡歷給國美,但人家最後就錄取了兩個,一個是他,一個是我們學習最好的那個女生,意外不?

    不過,更意外的是,他就在國美幹了一年,就揣著自己的三個假證坐上了北漂的列車。

    到了北京,他果斷選擇幹銷售,推銷過醫療器械、賣過某某導師的創業課、也幹過家居建材銷售等等。學他的話說,錢沒掙到,但見識長了不少。

    兩年前,他回到鄭州,入職某銷售公司,從最底層的渠道專員做起,兩年時間做到大區經理,月收入60萬左右,是我們宿舍目前混的最好的一個。

    2、同學B:某製造公司採購,年收入10萬(不含灰色收入)

    同學B屬於那種踏實的學生,上學的時候從未逃過課,畢業後進入某製造業公司(上市公司)做採購專員,五險一金都有,工作穩定,七年未跳槽過一次。

    他的生活更穩定,大一談了一個女朋友,畢業一年後雙方結婚,14年買了一套公司的福利房,15年又買了一套商品房,後來趕上鄭州房價大漲,小日子過得很滋潤。

    不過,後來他跟我們同宿舍的幾個人漸漸沒了聯絡,因為老婆覺得跟我們混在一起不會有什麼出息,又害怕我們把他帶壞,所以不准他跟我們出來玩,他又是妻管嚴,聯絡就漸漸斷了。

    3、同學C:房地產公司物資採購,年收入18萬(不含灰色收入)

    同學C在某房地產上市公司上班,畢業7年跳槽2次,但每次都是上市系的房地產公司,待遇挺好,工程建設的物資採購,油水超厚,他們大老闆的口號就是高薪養廉,所以他的工資基本在一萬五左右。

    4、同學D:國企基建單位物資採購,年收入5萬(不含灰色收入)

    同樣是搞城市開發,國企跟民營上市的、修路橋的跟蓋房子的,收入差了將近4倍。其中的原因,有誰知道,可以給我說下。

    但即使收入不高,但同學D也從未想過跳槽,因為他覺得國企壓力小,想偷個懶也沒人管。

    5、同學E:入職騰訊,年收入35萬左右

    同學E和A比較類似,都屬於頭腦靈活的那種,但區別在於,A比較沉穩,而E更有逗逼屬性。或許因為這個原因,E最後竟然入職騰訊,令人羨慕。

    E入職騰訊的經歷也挺奇葩的,他跟A一樣,畢業時因為掛科太多,學分不夠,沒拿到畢業證,然後畢業後也沒出去找工作,天天在家裡打遊戲。A知道後,對他說,你出去找工作,其實畢業證就是個形式,弄個假的就行,沒有公司會到學信網上查的。

    我不知道A說的是真是假,反正E就辦了3個假證,然後到某物流公司上班,半年時間,從店員到店長,又花半年幹到大區經理。半年後,O2O生鮮開始走俏,他果斷跳槽到某生鮮物流,一年後,該公司被騰訊收購,於是,他便光榮地成為鵝廠的一名員工。

    6、同學F:也就是我,創業中,年收入0感悟:

    1、家庭環境對人的成長影響相當大。舉個例子來說吧,家裡做生意的同學,頭腦更為靈活,敢想敢幹;其次是父母是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雙職工的同學;農村出來的同學普遍膽怯,容易患得患失。

    2、銷售是最鍛鍊人的,如果剛畢業不知道從事什麼工作,不妨去幹銷售。

    3、現在好多大學盲目開設新專業,但卻沒有完整的課程體系,老師不知道怎麼教,學生也不知道怎麼學,蹉跎了不少歲月。

    4、實體行業中,房地產公司最賺錢,待遇也最好。

    5、如果對當下的薪資待遇不滿意,果斷跳槽別猶豫。

    6、絕對別創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唱歌怎麼樣才不會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