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
最早的出處應該是源於《老子》:“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用當下的話可以理解為“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慾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慾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經濟學上說過理性人都是厭惡風險的,你獲得100元帶來的滿足,是低於你丟失100元帶來的痛苦的。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賺多少錢都不夠”,慾望只會越來越大,永久的滿足感是難以獲得的。
知足常樂,或許是違背“人性”,有多少人會應為定量收益滿足,而不會繼續擴大? 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或許也就是道家代表的老子才會有這樣“知足常樂”之心態。
當下,物質欲回到了時代前沿,說知足常樂,或許是腦子生鏽, 怎麼常樂?買不起房,買不起車?成家的資格都沒有,同齡人超越、財富自由、00後創業等等無數的熱詞刺激著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樂?不哭就是勝利。
可是,難道只有這個時代是焦慮無望的嗎?當老子知足常樂之時,他難道不是處在鉅變的社會——人人渴望建功立業,上至國君下至平民百姓,連年戰亂。。。。。。
所以,凡事給自己設立一個滿足點,到達之後,目標達成,超過目標那便是你的額外幸福,不設上限,難以滿足。 生活很難,也要幸福知足,對自己好一點,畢竟他人的關心都是額外收穫!
“知足常樂”
最早的出處應該是源於《老子》:“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用當下的話可以理解為“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慾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慾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經濟學上說過理性人都是厭惡風險的,你獲得100元帶來的滿足,是低於你丟失100元帶來的痛苦的。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賺多少錢都不夠”,慾望只會越來越大,永久的滿足感是難以獲得的。
知足常樂,或許是違背“人性”,有多少人會應為定量收益滿足,而不會繼續擴大? 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或許也就是道家代表的老子才會有這樣“知足常樂”之心態。
當下,物質欲回到了時代前沿,說知足常樂,或許是腦子生鏽, 怎麼常樂?買不起房,買不起車?成家的資格都沒有,同齡人超越、財富自由、00後創業等等無數的熱詞刺激著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樂?不哭就是勝利。
可是,難道只有這個時代是焦慮無望的嗎?當老子知足常樂之時,他難道不是處在鉅變的社會——人人渴望建功立業,上至國君下至平民百姓,連年戰亂。。。。。。
所以,凡事給自己設立一個滿足點,到達之後,目標達成,超過目標那便是你的額外幸福,不設上限,難以滿足。 生活很難,也要幸福知足,對自己好一點,畢竟他人的關心都是額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