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大樹碼頭

    清明節有人都給我發過祝福簡訊,相信有些人可能也經歷過這麼尷尬的事情,不過很久很久以前清明節確實是個愉快玩耍的日子,祝福別人不尷尬。

    這事說來話長,但是我們長話短說。這事涉及到三個節日:上巳節,寒食節,主角清明節,時間都在農曆三月上旬。

    上巳節是農曆三月三,黃帝的誕辰,民間俗語:“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這一天是個好日子,能做的事情很多,從招魂辟邪到不孕求子,從河裡洗澡到上岸相親,無所不能,很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悄悄告訴你,據說漢武帝都在這天求過子。

    寒食節一般在冬至後105天,這個節日就比較悲劇啦,起源於介子推,故事發生在山西介休的綿山。春秋時期割大腿肉給餓暈的大老闆晉文公重耳吃,老闆發達後請他出山,為侍奉老母堅決不幹,被晉文公一不小心燒死在綿山。後來人們為紀念介子推,大家這段是就不生火做飯啦,但很有可能是朝廷下令這麼幹的。寒食節吃不上一口熱飯,大家心情很鬱悶,久而久之開始祭祀上墳,慢慢成為習慣。上巳節過完就是寒食節,天天不開火誰都受不住,到了唐代,出個紅標頭檔案寒食節過三天就夠了,而第三天正好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

    清明節本是一個農業生產指南,農業生產可是大事,可以不紀念黃帝,不紀念介子推,但土地還要耕種。而這三個節日在歷代的演繹變化過程側重點都有不同,唐朝開放得不得了,上巳節功能主要是愉快地玩耍並撩妹撩漢,寒食節祭祀,清明節主打踏青郊遊。到了宋代,主流價值觀主推理學,中心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慾,像上巳節這種沒羞沒臊的相親活動是不能舉辦,人們除了寒食節祭祀意外,清明節就成了一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節日。到明清時期,上巳節和寒食節都不過了,但先祖不能忘還要祭祀,所以清明節這一農業指南又附加了祭祀的功能,一致到現在。

  • 2 # 小倩的蜂蜜

    清明節為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節日的來歷和介子推有關,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形成。

    介子推,就是那個割自己的肉,給主子吃的那個人。

    說一說這個故事吧。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動亂,公子重耳為躲避迫害,流亡在外。有一天他們逃到荒郊野外,無宿無事,公子重耳飢寒交迫,跟隨侍從正在焦灼之際,介之推走到僻靜處,拿刀割下自己大腿處一塊肉來,煮成湯,餵給公子重耳吃,公子重耳這才緩過來,醒來以後,留著眼淚對介子推說,今後他一旦當了國君,絕對不會忘了這份恩情。

    輾轉漂亡19年以後,公子重耳先工資小白一步進入晉國,成了晉國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重耳也不忘當年承諾,曾經和他患難的臣子,他都大加封賞,高官厚祿,車馬豪宅。

    但是,他唯獨忘記了介之推。忘記了那個曾經與他自己大腿肉給他吃的介子推。

    我想這個時候介子推當已經不在晉文公身邊,畢竟已經過去19年,這19年晉文公遭遇到的艱難險阻,何止這一件,估計在逃亡過程中,這種場面幾乎天天上演,況且在君主遇難過程中的承諾,誰又真正的能信呢?那時候肯定沒有記下這件事。根據史料記載,介子推的的功業也並沒有多少,只是因為為晉文公割下一塊肉而名留青史。

    介子推身邊的人,特別為介子推感到惋惜,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背起自己的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到這個訊息以後,羞憤難當,他率領百官親自前去請介子推,他想當面賠禮道歉。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底下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沒成想,介子推一心想死,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窩下被燒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介子推居然用自己的死來為晉文公諫言,希望晉文公能做一代明君。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寒食節這天,家家戶戶是不能生火做飯的,大家吃的都是冷食物。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這個故事講完了。

    但是,我覺得之所以有這個節日,主要有這麼幾點:

    一是提醒自己,心中的那份愧疚。

    二是他剛登上國君寶座,人心不定,他需要借勢,需要輿論。即便是自己犯下了錯,自己都會竭力去挽回。收買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處女座在職場中所面臨的壓力有哪些,該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