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韋傑
-
2 # 柔柔媽媽
如何讓中班幼兒學會分享?
我的女兒目前也讀幼兒園中班,中班孩子一般都已經4歲以上,根據《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一書,在3歲以後,孩子在和朋友玩耍時學會分享玩具,但也不能每次都做到。
正如簡•沃特斯說的,分享是我們的一種社會需求,但是強迫學齡前兒童去分享沒有任何意義。我認為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分享,但必須以尊重為前提,不能強迫我們的孩子分享。充分享受物權的孩子更願意主動分享,我們要做的是順應孩子的發展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體驗分享的樂趣:
1、從認識的朋友間開始體驗分享我們成人願意分享,也是有前提條件的,信任是基礎。孩子也是一樣,面對熟悉的同齡人,對他信任的好朋友,更願意分享。
2、用輪流代替分享即使孩子沒有做好分享準備,但他做好輪流玩耍。用輪流玩、交換玩這些方法,讓孩子體驗一個享受玩具和等待的過程。輪流玩,既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又不損害別人玩的權利,同時也讓孩子間建立了信任感。在等待的過程還讓孩子學會了延遲滿足、剋制衝動這些終生受益的技能。
3、從願意分享的東西開始一般只有一個的東西,孩子自願分享比較難。但有同款玩具,就比較容易。像我女兒願意與朋友分享食物,因為食物可以一起吃。若擁有有多張多款的貼紙,這些她也可以主動分享。但如果像滑板車、單車,她就只有一輛,一般她都不願意與別人共享。
4、教會孩子溝通的技術一個玩具,孩子說不願意分享,其實也不一定就不願意。孩子間可以透過自主溝通,處理這種分歧,在思想碰撞中,就解決了衝突。前提是我們先教會孩子說“不”,讓孩子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5、允許並保護孩子不分享的權利我不認為犧牲自己孩子權利來滿足別的孩子權利是件好事。如果孩子充分享受了物權,他自己決定玩夠了或可以分享給別的小孩,那是值得我們鼓勵和讚揚。但現實中,孩子總被要求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都沒有玩夠的東西就因為別的小朋友想玩,就被輕易拿走。對小孩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孩子自然更抗拒分享這件事,甚至為了防止別人來搶玩具,都無法好好玩。我相信,只要孩子充分的享受物權,孩子自然就學會分享。
回覆列表
【活動目標】
1、知道分享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2、願意將自己的玩具與零食與小朋友一起分享。
【活動準備】
PPT影片、好習慣寶寶貼畫。
【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1、“聽”故事提問匯入:小猴子過生日發生了什麼事情?請聽故事《小猴子的生日晚會》
二、基本部分
1、安靜聽故事,情境匯入。
教師提問:小動物們為什麼都走了?
教師總結:小猴生日,小動物都來為小猴慶祝生日,可是小猴卻說生日蛋糕是媽媽買給他的,他才不願意和大家一起吃,大家都失望的回家了。
2、“看”動畫提問匯入:小朋友,你們願意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吃嗎?
3、認真看動畫,啟發思考,教師提出如下問題:
(1)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分享?
(2)寶寶學會分享了嗎?
(3)小朋友,我們以後應該怎樣與好朋友一起分享?
4、幼兒有疑問可再次觀看動畫,老師根據本班級幼兒共性特徵及個體差異,對動畫進行暫停或播放,結合劇情節點,在幼兒已有經驗上進行選擇性互動提問教學。
教師總結:故事告訴我們:分享就是將好吃的跟大家一起吃,(教案出自:屈老師教案網)好玩的玩具跟大家一起玩,同樣別人也會將好吃的和好玩的跟你一起分享,這樣你會得到更多的玩具,也會有更多的小朋友和你做好朋友。
5、圖譜演示
教師出示兩張圖片並講述圖片故事,讓幼兒判斷對錯並說明原因。
教師看圖總結:小朋友分享是件快樂的事,我們除了要跟好朋友之間分享玩具外,還要跟爸爸媽媽分享幼兒園快樂!
三、結束部分、遊戲互動。
遊戲名稱:《我會分享》
遊戲準備:圖書、零食、玩具若干
遊戲玩法:分組遊戲,教師每組發一件物品,鼓勵幼兒學會分享。
四、活動延伸
(1)帶領幼兒唱讀《弟子規》經典: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2)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多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東西;
(3)和家長聯絡,習慣養成延續至家庭中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