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於嫣然

    服飾是指裝飾人體物品的總稱,包括服裝、鞋、帽、襪子、手套、髮飾等,古人用來遮羞,如今人對於新事物的認識不斷進步,服飾的材質,樣式也多種多樣。古代契丹的遼、女真的金、蒙古的元在服飾上有哪些異同之處呢?

    遼朝契丹族服飾

    遼本屬契丹族,遼太宗對漢和契丹的統治是採取一國兩制的,官分南、北,南官以漢制治漢人,穿漢服,北官以契丹制治契丹,穿契丹服,後來三品以上北官行大禮也穿漢服,常服則皇帝及南官穿漢服,皇后及北官穿契丹服。

    遼國的漢服繼承五代後晉的遺制,祭服大祀戴金文金冠,白綾袍,紅帶懸魚,錯絡縫靴。小祀戴硬帽,紅刻絲龜文袍。朝服絡縫紅袍,束犀玉帶,後改錦袍金帶,以穿新疆獞皮靴為貴。

    公服紫皂福巾,紫窄袍,束玉帶或穿紅襖。常服高圓領左衽綠衣窄袖袍。貴者紫裡貂裘,青者次之,腰帶有弓、劍、帉帨、算囊、刀礪等鞢。

    士兵皆髡髮露頂左衽。契丹及其從屬部落百姓也只能髡髮,有錢人想帶巾子,需向政府繳納大量錢財。

    契丹服飾,根據《遼史》記載東北契丹人、垂髮於耳畔,近年東北庫倫、河北宣化、張家口等遼墓,均出土契丹人壁畫,可與傳世《卓歇圖》對照。庫倫一號遼墓和二號遼墓壁畫,發現垂髮有一些形式變化,有在左右兩耳前上側單留一撮垂髮的,有在左右兩耳後上側留一垂髮,兩側垂髮與前額所留短髮連成一片的,有在左右兩耳前上側留一撮垂髮與前額所留短髮連成一片的,有在左右兩耳前後上側各留一撮垂髮,頂與前額均不留髮的,所垂均為散發。

    遼國皇后的契丹服,祭祀戴紅帕,穿絡縫紅袍,懸玉佩和雙同心帕,絡縫烏靴。婦女上穿黑、紫、紺諸色直領對襟,或左衽團衫,前長拂地,後長曳尺餘,雙垂紅黃帶,束高髻、雙髻或螺髻,面塗黃妝,未出嫁時髡首。

    皇后常服有紫金百鳳衫,杏黃金縷裙,紅鳳花靴,梳百寶花髻。遼寧法庫葉茂臺曾出土遼代棕黃羅繡棉袍,領繡雙龍,肩、腹、腰分別繡簪花羽人騎鳳及桃花鳥蝶紋,女裙多穿於長袍之內。

    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西北的回鶻族和吐蕃族男子也都有髡髮的風俗,但只有契丹族男子垂散發,回鶻、吐蕃、女真男子都垂辮髮,到元代蒙古族男子也髡髮,卻是在前額留一塊桃子式髮結成辮髮,並在一隻耳朵上戴耳環子。

    金代女真族服飾

    金俗尚白,認為白色乾淨,同時也與地處冰雪寒天與衣皮而皮筒裡兒多為白色有關。富者多服貂皮和青鼠、狐、羔皮,貧者服牛、馬、獐、犬、麋等毛皮。炎熱天則以佇絲、錦羅為裳衫。

    男子辮髮垂肩,女子辮髮盤髻,也有髡髮,但式樣與遼相異,耳垂金銀珠玉為飾。女子著團衫、直領、左衽,下穿玄色或紫色裙,裙上繡金枝斑紋,亦著綽子與漢族式樣稍有區別,多為對襟彩領,前齊拂地,百花繡金、銀線或紅線。

    金人尚火化,故而遺留的實物不多,從金人《文姬歸漢圖》中所繪衣飾闡明,當是按其時習尚所繪成,帶有光鮮的作畫者所履歷的期間特色。

    首戴貂帽,耳戴環,耳旁各垂一長辮,上身著半袖,內著直領,足登高筒靴,頸圍雲肩,當與金服靠近,可供參考。

    1988年,黑龍江省阿都會巨源鄉城子村金齊國王墓出土了數十件男女絲織品衣飾,做工考究,顯示出濃重的北方民族特色,是金朝女真族的衣飾精品。箇中一雙羅地繡花鞋,長23釐米,鞋面上下別離用駝色羅和綠色羅,繡串枝萱草紋,鞋頭略尖,上翹,麻製鞋底,較厚,鞋底襯米色暗花綾。

    元代蒙古族服飾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飾以長袍為主。樣式較遼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制以羅、大袖、盤領,右衽。其職位的級別,在服裝的顏色及紋樣上表示。

    公服之冠,皆用幞頭,制以漆紗,展其雙腳。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從僕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擅自,婦女也有這種習俗。袍服的形制,除遼金通用者外,還有一種樣子,圓領、緊袖、下襬寬大,折有密襉,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紐扣。

    元代服裝大量用金,超過以往歷代,織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經出現。在東漢或東漢以後,在漢族服飾上得到運用,而且主要在宮廷中使用。

    魏晉南北朝以後,服飾織金的風氣才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宋代貴族服飾用金,在技術上已經發展到了十八種之多。遼金統治地區織金技術也有很大進步,尤其以回鶻族地區最為流行,所織衣料最為精美,元代繼遼、金之後,在織物上用金更勝於前代。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鑑定蘭花的品質好壞?